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米芾研究
  • 周興祿
  • 2826字
  • 2020-11-20 12:32:35

一 姓氏之謎

中國傳統重姓氏、家族,古尤為著。故欲知其人,宜先論其家世。然對“米芾”或“米黻”姓名二字稍加考究,其中大有文章。先看其姓氏。據其名章與自述,其姓有作“米”及“羋”,印章篆文多為“米”,但至少有兩方作“羋”:“楚國羋姓”、“羋芾之印”。如圖1、圖2所示:

據其自述:“芾=,名連姓合之。楚姓米,羋是古字,屈下筆乃芾字,如三代夰=(大夫字)合刻印記之義。”[2]這段文字筆跡拓本現存《群玉堂米帖》中,如圖3所示:

圖1

圖2

圖3

此為元祐六年米芾將原名“黻”改為“芾”之后致劉季孫字景文之札,他向劉解釋自己改名乃依據三代合文之例,其意“芾=”即為“米芾”二字之合文。據其意,其姓氏原本應是古楚羋姓,乃簡作米姓。

然而在中國傳統姓氏文化中,“米”、“羋”原是不同的兩個姓氏,米芾將之混用有其良苦用心。

先說“羋”姓。羋姓人名出現較早,正式見于氏族譜系書是唐代林寶著《元和姓纂》,此書中有兩條相關羋姓的記載:“羋:楚姓,祝融子季連之后”;“羋尹:楚大夫羋尹申無宇之后”。[3]羋姓具體世系見杜甫十三世祖杜預著《春秋左傳注》云:“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遠祖也。鬻熊,祝融之十二世孫。”孔穎達疏云:“正義曰:楚世家云:楚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黎為高辛氏火正。帝嚳命曰祝融。帝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不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事文王曾孫熊繹,成王封于楚,是祝融、鬻熊皆為楚之遠祖也。自祝融至鬻熊,司馬遷不能紀其世,杜言十二世,不知出何書。”[4]雖杜預所紀之世代或不確,但祝融、鬻熊為周時楚之首領可知。無疑,“羋”為古楚貴胄之姓,換句話說,米芾如姓“羋”就是楚胄后裔。

再看“米”姓。現傳唐代姓氏譜系書中未見有米姓,而宋代諸家姓氏著作則多錄有米姓,如鄭樵的《通志·氏族略》,鄧名世、鄧椿父子的《古今姓氏書辨證》,章定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看法略同。此僅舉《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下云:“米氏:西域米國胡人也,唐有供奉歌者米嘉榮、五代米至誠,望出隴西高平。”[5]西域有米國,見于《魏書》,在西域“康國”下云“西域諸國多歸之”,文下有“米國”[6]。可見米國為康國分支。《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米,《姓纂》出西域米國。”[7]所云“《姓纂》”應為上引唐林寶所撰《元和姓纂》之省稱,該書在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成書,可見中晚唐時的姓氏譜系著作就已經收錄了米姓。《四庫全書》收有此書,乃從《永樂大典》輯錄而成,然未見其中列有米姓,可能是因遺漏或原書散佚所致。《四庫全書》中的《元和姓纂》提要云:“書至宋已頗散佚,故黃伯思《東觀馀論》稱得富弼家本,已闕數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稱絕無善本,僅存七、八。”[8]不排除此書中的米姓部分恰已散佚的可能性。

既然唐前中原未見有米姓,而西域有米國,該民族以國為姓,隋唐方大量進入中原,米姓人名開始出現在史志中,故據此推測米芾當為西域人看似順理成章。現今便有研究者開始全面論證米芾為西域人后裔,影響較大的是羅紹文《米芾為西域人后裔考》一文。文中開列了九條論據,論證米芾的祖先在唐朝從西域來到中原。文中認為米芾臨終所作偈語“眾香國中來,眾香國中去”,“眾香國”謂西域佛國。這條似乎有據,《維摩詰經》云:“上方界佛土,有國名‘眾香’,佛名‘香積’。”[9]羅紹文又認為:米芾葬親不封不樹,人莫知其穴,非漢族卿大夫墓葬習俗;米芾“冠服效唐人”,唐服乃效胡服等。本人認為:以上幾條不為無據,但亦不宜當作絕對證據:米芾在多處詭言自己姓氏、家世,他篤信佛教,“眾香國”完全可以是借代或泛指;葬親不封不樹不獨為西域習俗;“冠服效唐人”亦正是其顛行怪舉性格的表露。至于羅文又謂米芾的潔癖乃火祆教習俗;他多次書寫《天馬賦》乃因米國毗鄰出產天馬的大宛;他巧取強奪別人字畫是西域人以善賈好利教育孩子之傳統等,則多系臆測。又認為米芾用“火正后人”圖章名號,是借漢民族火官來比喻其乃信祀火神之后人,揭示其先人所信火祆教。“楚國米元章”等印記乃謂其曾居于襄陽,非族裔起源地等。可見羅先生所列的論據中并沒有直接的、絕對可靠的能證明米芾是西域人的證據。他如此梳理,似可疏通一些米芾研究難以解通的問題,如米芾一部分印章名號如“鹿門居士”、“淮陽外史”、“襄陽漫士”等皆可理解為米芾居住、為官之地而非謂其籍貫。但若依羅先生之說,我們對米芾其它幾方印如“楚國羋姓”、“祝融之后”、“鬻熊后人印”、“楚裔芾印”、“天水米芾”等則不能圓滿解釋。故不能盡作如是觀。其中“天水米芾”顯系籍貫,其馀四方印文只能是表明其族裔,而“火正后人”也可理解為祝融的后裔。

因此,已有兩種情況:若據米芾自稱為楚國羋姓,他就是楚胄后裔;若非羋姓而是米姓,他就應是西域人種。選擇姓“米”還是“羋”,是其對自己家世血統的體認。他顯然更樂意稱為楚裔,甚至以印為銘,欲追古紹祖。不過這些印章他并不多用,如南宋周密云:“元豐間,米老自號‘鹿門居士’,其印文云‘火正后人芾印’,其后并不見用之。”[10]同樣,“鬻熊后人印”亦僅見岳珂跋:“右寶晉米公手摹王右軍四帖真跡一卷,其子友仁奉詔跋其后,具記顛末,帖有‘米帖翰墨印’、‘鬻熊后人印’。”[11]書家總喜用自己認同的印,少見米芾用此標榜楚裔的印章,流露其自云為楚國祝融后人之不實,不敢堅稱。但因其在世時有此標榜,卒后,其好友蔡肇為其作墓志銘(下簡稱《蔡志》)的銘詩首聯云“米胄楚出自鬻分,仍世勇爵史載芬”[12],蔡肇可能亦不便質疑辯駁,故依米芾所云而作,仍稱米芾為楚胄后裔、鬻熊后人。如果必然要將兩者聯通,就是推測其本為楚國羋姓后裔,先人流散西域米國,回到中原后欲追古紹祖,恢復羋姓。如前引孔穎達《春秋左傳注疏》所稱的楚國羋姓貴胄“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不能紀其世”。但這中間包含著猜測成分,且“蠻夷”很多,并未指定是西域米國。米芾即使看到孔穎達的注疏,也知道不一定可靠,所以只說是楚國羋姓,而不稱是自楚流入蠻夷而歸中土的楚胄后裔,所以他自稱所屬的羋姓非常可疑。

里籍猶可言居住地或郡望等,姓氏不應輕易混淆,況二姓在古代根本無涉。“米”與“羋”雖字音相同,實為不同之姓,古文書法各異,米芾身為書法家且通篆籀,又通訓詁[13],他不應不知二者之別。但他為何要將二者混為一體呢?對此,元人黃溍云:“米元章自書其姓名及所用圖記,‘米’或為‘羋’,‘芾’或為‘黻’。‘黻’與‘芾’猶可通用,‘羋’乃楚姓,米氏自出西域米國胡人,入中國者因以為姓。唐有回紇米懷玉,五代有沙陀米至誠。非若‘樓’之與‘婁’,‘邵’之與‘召’同所祖也。姓固不可改,字音之相近者,寧可混而一之耶?”[14]文意旨在批評米芾混淆祖宗姓氏的荒唐之舉,至于米芾為何如此,黃溍亦未揭示。顯然,稱米芾為西域胡人和楚人后裔兩說皆難以讓人信服。米芾家族究竟來源于何方?這需要對其先人事跡做進一步的考證才能回答好這個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高要市| 敖汉旗| 红桥区| 桂林市| 台东县| 建湖县| 舒兰市| 岳阳县| 南岸区| 永城市| 九江市| 建平县| 温州市| 富裕县| 临泉县| 桦甸市| 汶川县| 上饶县| 定南县| 涟水县| 三河市| 和林格尔县| 阜宁县| SHOW| 宣威市| 长岛县| 平乡县| 栾川县| 金乡县| 平昌县| 莎车县| 襄垣县| 望城县| 兰坪| 永丰县| 全州县| 巧家县| 钦州市| 荆州市|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