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1.國際語的歷史與發展
國際語是為了簡便世界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而創造的國際輔助語、世界共通語,是計劃語或規劃語范疇。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前后,國家和國家之間,民族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在頻繁的國際交往當中,人們迫切需要一種中立的國際交流語言,國際語的問題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在拉丁語、法語和英語先后充當國際語之后,人們逐步感覺到使用任何一種民族語作為國際共通語都是對其他民族的不公,因此由語言問題引起的民族矛盾、沖突也不斷發生。世界上很多哲學家、語言學家以及科學家都試探著創造一種中立的、平等的、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的國際輔助語。在3個多世紀里,先后出現了1000多種國際語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是1879年德國神父約翰·馬丁·施萊耶創造的沃拉普克語
和1887年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發明的世界語。沃拉普克語由于難學和內部矛盾,很快被世界語所取代,世界語最終流傳至今并被廣泛應用到政治、經濟、軍事、出版、網絡、文化等各個領域。世界語為世界各族人民架起了平等交流的橋梁,為相互理解、文化認同及跨文化交際做出了特殊的貢獻。考慮到世界語與教科文組織宗旨一致,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決議,承認世界語的價值,確定國際世界語協會的咨詢地位,確認世界語的創造者柴門霍夫為世界文化名人,1985年要求會員國和國際組織加強世界語在學校教學中和國際事務中的應用。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強烈的跨文化交流的愿望,跨文化交流愿望需要由跨文化的語言來實現,這種語言就是國際語或者叫世界共通語,但無論是希臘語、拉丁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還是俄語等,甚至漢語,自然語言都不能成為這樣的語言,因為民族語言的特有詞匯和以及所帶有的民族特征,給學習者帶來困難。再者說,使用某一民族語言作為世界共通語是其他民族也難以接受。因此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有很多哲學家、科學家和專家學者,如英國的培根、法國的笛卡兒、德國的萊布尼茨,都曾有國際語理想,都曾從語言和邏輯的關系角度探討過國際語問題。在他們的思想影響下,出現了很多國際語方案。法國音樂教師緒德爾1817年提出的索來索語
,這種音樂語言曾被稱為第一個上口的人造語。1879年,德國人施萊耶公布了的沃拉普克語雖然曾經作為人造語的第一個成功的嘗試風行一時,但很快就告別了歷史舞臺。1902年,俄國人羅森貝格
創造了中立語
,1903年,有人在它的基礎上創造了向民族語言靠攏的中立語。1908年,意大利人皮阿諾
主持“中立語”改革工作,拋開了中立語的基礎,引進他自己早就發明了的無曲折拉丁語。1922年,烏克蘭人
埃德加·馮·瓦爾推出了西方語,1949年,更名為英特林瓜語
,1951年,美國的國際輔助語協會把這個語言認定為中介語。1984年,法國人A.皮拉斯發表了阿德利語的方案,它的詞匯是用電子計算機從英、法、西、德、意5種語言中精選出來的。但這個新方案還不能擁有足夠的支持者。桑巴什芒語
是人造語言史上最新的一個成員,該語言于2007年發布,混合了歐洲語言,阿拉伯語、中文、土耳其語和印尼語。科幻電影里出現的克林貢語
是構造較為完善的一種人造語言,也是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承認的語言之一。
蘇聯語言學家德雷仁撰寫的《世界共通語史》
一書中記載了462種人造語,該書成于20世紀30年代。盡管至今已出現過的1000多種人造語方案,但是人們對歐洲古代以及中世紀最早的幾個人造語還是持懷疑態度,其實當時只是國際語理想的啟蒙時代。德國語言學家德特列夫·布蘭克
的認為,在上千種規劃語里,其實幾乎所有的規劃語言都是方案,大部分從來沒有或者幾乎沒有被應用。
在眾多國際語中,影響最大,應用最廣泛的就是世界語,世界語的成功不僅在其語言本身,也有賴于世界語的崇高理想和所承載的國際主義精神,一代又一代世界語者,有識之士不斷努力推廣世界語,世界語的語言群體已經形成,已成為國際關系中或者說跨文化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語言資源和社會力量。2013年,波蘭政府把世界語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初,克羅地亞政府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盡管世界語已經勝任國際語的角色,但仍有不少人在探索創造新的國際語,近20多年來不少人提出過多種語言方案。中國近十幾年來,有人過提出大同語、亞洲語,地球村語,甚至“新世界語”方案。語言的創造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這些語言創造有的是抱有民族平等、反對語言霸權、簡便國際交流的理想,但有的不過是突發奇想而已。
世界語是能較好地與各民族語言相比美而又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語言,是最成功的人造語言。世界語流行以后,試圖修改它的方案有數十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伊多語,1907年,由法國人波弗朗提出、參與其中的有皮阿諾和葉斯伯森等人。1928年,葉斯泊森自創了新國際語。此外,從中立語改革派轉為世界語者的瓦爾也退出了世界語陣營于1922年另創西方語。后面3個方案都沒有成功。1924年,科特雷耳
在美國創建了國際輔助語協會
,該協會致力于國際語推薦和采納,他們擬舉辦國際輔助語教學實驗班,開展國際輔助語與民族語比較教學研究,編寫國際輔助語教材,哥倫布大學語言研究所承擔了這項研究工作,而世界語和伊多語都沒有入選,他們于1951年公布了英特林瓜語為國際輔助語。
經過了10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國際輔助語不斷進步,但是具體到某一門語言來說,有的隨著歷史的進步而進步,有的則退出歷史舞臺,這便產生了包括世界語在內國際輔助語存在價值的諸多爭論。
人類到底是否需要國際輔助語呢?答案是肯定的,畢竟像英語這樣的語言確實比輔助語要難學得多,很多非英語國家的學生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學習英語,這對于人類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而英美國家的人母語就是英語,他們不需要專門學習就能掌握這樣一門世界性語言,這對于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在國際交流上還是需要一門統一的語言,如果英語太難又不中立,那么一門好的輔助語就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但是輔助語在未來依然任重道遠,有兩個方面依然路漫漫:一是語言本身要發展到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狀態;二是這門最好的輔助語要獲得越來越大的勢力最終取代英語或其他自然語言,成為全人類在各個領域都通用的世界通用語。如果還不能做到這兩點,那么輔助語的價值就很難說得到實現,甚至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說可能還是白費力氣。
人類語言不通,嚴重阻礙著各民族交流和世界進步。鑒于民族語言所帶有的民族特征和采用民族語作為世界共通語給其他民族所帶來的不公,國際輔助語應運而生。然而,國際語理想的提出到現在,300多年過去了,無數先哲前賢,包括通曉多種語言的天縱之才、語言學泰斗,設計出了上千種國際語,除了世界語以外無一成功。世界迫切需要國際語,這從當今世界有多少人在學習外語、翻譯市場何其龐大。有人寄望于翻譯軟件,然而翻譯畢竟只是翻譯,永遠代替不了直接對話。
目前,僅維基百科網站就有75種國際輔助語的介紹,人類追求世界共通語的夢想必將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