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2808字
- 2020-11-21 14:15:57
各國央行超寬松貨幣政策此起彼伏全球步入低利率時代
文/楊志錦
編輯/馬春園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及快速蔓延,對全球經濟運行造成重大影響。截至6月末,全球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已突破1000萬例,并且還呈現加速擴散的趨勢。全球經濟遭遇供需雙側沖擊,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各國進一步加碼貨幣寬松政策。全球央行開啟降息潮,美聯儲再度將聯邦基準利率降至0,并再度開啟擴表。6月末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達到7.13萬億美元,相比2月末大幅擴張了70%。全球各國大幅降息及大規模流動性投放后,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負利率程度加深。
短期看,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出緩解了市場恐慌情緒和流動性緊張狀況,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金融穩定也產生了正外部性。中長期看,本次全球性貨幣放水“易放難收”,將對中國經濟形成競爭性貶值、資產泡沫化、資本流動沖擊等諸多挑戰。
“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經濟衰退
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范圍傳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以來連續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今年的全球經濟走勢也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IMF在6月24日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全面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速預期。IMF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大幅收縮4.9%,相比今年4月時的預計下調1.9個百分點;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4%,相比4月時的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
IMF指出,自4月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迅速蔓延,迫使這些地區不得不采取嚴厲的封鎖措施,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超過了此前預期,預計復蘇將比此前預測的更為緩慢。疫情對低收入家庭的不利影響尤為嚴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在消除極端貧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現在這一成績岌岌可危。
區域及國別方面,IMF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8.0%,此前預期為-6.1%;預計2020年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為-3.0%,此前預期為-1.0%。
其中,IMF下調美國2020年增速預測2.1個百分點至-8%,下調2021年增速預測0.2個百分點至4.5%;將歐元區2020年增速預測下調2.7個百分點至-10.2%,上調2021年增速預測1.3個百分點至6%。
目前看,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國際貿易停滯等仍在發酵,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定局。發達經濟體很可能普遍陷入“三低兩高”的發展困境,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杠桿、高負債。
新冠肺炎疫情也對中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創歷史新低。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0%,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16.1%,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6.4%。
不過,在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后,中國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于正常,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5月以來,各類經濟指標已出現邊際改善。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其中制造業增長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環比提高5.87%,一些消費零售指標也出現積極變化,車市和樓市均在回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二季度GDP增速為3.2%。分行業看,二季度除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仍在逐漸恢復外,其他行業增加值均實現正增長,整體經濟穩步復蘇態勢明顯。
IMF在6月發布的經濟展望中,預計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為1%,較4月預期略微下調0.2個百分點,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增長的國家。
低利率時代
為應對疫情引發的金融動蕩,提振市場信心,美、英等發達經濟體推出超寬松的貨幣政策。3月,美聯儲2次降息共150個基點、英格蘭銀行2次降息共65個基點,均已進入“零利率”行列。美聯儲降息后,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空間打開,紛紛跟隨降息。
此外,發達經濟體央行重啟或加碼量化寬松(QE):美聯儲宣布將根據需要展開資產購買,大幅擴張資產負債表;一季度歐洲央行先加碼量化寬松1200億歐元,后再次宣布年底前增加7500億歐元資產購買;日本央行加碼量化寬松近8萬億日元。
與此同時,主要經濟體央行普遍加大流動性支持力度,推出各種定向支持工具。如美聯儲集中出臺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商業票據融資工具、二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工具等多個緊急流動性救助工具;歐央行臨時性開展額外的長期再融資操作;英格蘭銀行推出新冠肺炎疫情企業融資工具為大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出支持中小企業的定期融資計劃;日本銀行新設受困企業特別融資支持機制。
在上述政策工具及加碼QE的背景下,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Wind數據顯示,6月末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達到7.13萬億美元,相比2月末擴張了70%(約3萬億美元)。而在金融危機后的2008年到2014年的6年時間,美聯儲合計擴張了3.5萬億美元,因此本輪美聯儲擴表速度相當之快。今年2-6月,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幅度分別為33%、11%,也處于一個較快的水平。

在大幅降息及大規模流動性投放后,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負利率程度加深。負利率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央行的政策或基準利率為負;第二個是債券市場負利率;第三個是存貸款市場利率為負。此前,歐洲和日本已經出現了央行政策利率為負、債券市場和存貸款市場部分利率為負的情況。
在今年的降息潮及大規模流動性投放后,負利率的情況有所加深。如3月25日美債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負收益率,1個月、3個月期雙雙跌至負值區間。英國央行稱,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引發的經濟蕭條,因此負利率是央行現在正積極評估的潛在工具之一。
在主要國家實施非常規貨幣政策,及全球長期處于低利率、負利率環境下,全球資產、信貸泡沫化趨勢凸顯。未來,非常規貨幣政策一旦啟動退出,金融條件的收緊與貨幣政策的正?;瘒L試,都有可能會刺破泡沫,甚至釀成新的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央行推出多項舉措應對疫情沖擊。在價格型工具方面,中國央行先后下調了逆回購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MLF操作利率和LPR;在數量型工具方面,中國央行通過多次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釋放流動性,并設立抗“疫”專項再貸款、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和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額度。
但從資產負債表來看,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僅小幅擴張。目前中國仍是主要經濟體中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的經濟體,歐美日央行的資產購買屬于“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但中國降準降息均存在空間,因此未進行資產購買,貨幣政策操作仍是“常規的”。6月末前期3000億防疫再貸款、5000億復工復產再貸款已退出,下半年貨幣政策將進入更加常態化的過程。這也顯示出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增強,以及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初衷。
但也需關注發達國家超常規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比如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大幅放松貨幣政策而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領先,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續走弱、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減少和跨境資金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