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金融學與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金融衍生工具所引發的“革命”,給金融學帶來了新的理論“增長點”。而在此以前,金融學只能對宏觀經濟學有所貢獻,微觀經濟學領域則一直是傳統經濟學的天下,金融學家能夠做的只是用已有的微觀經濟學知識分析具體的金融問題。現在,情況已發生了根本變化,金融學已經滲入微觀經濟學,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微觀經濟學。本節首先介紹金融學與經濟學之間的聯系,然后介紹二者之間的差異。

一、金融學與經濟學的聯系

經濟學和金融學雖然是兩個差別很大的學科,但二者之間的聯系也非常密切。

(一)學科特征的緊密性

不難發現,在金融學的萌芽階段,人們就開始從最抽象、最思辨的層面討論貨幣的本質:從社會倫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儲蓄、借貸和利息的成因;從最具體、最實際的角度研究貨幣鑄造、資金運動及個人理財的方式。直到今天,這些不斷發展的內容仍然是金融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學的抽象與思辨的成果不僅成為理論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基礎,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也成為理論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一定要把金融學劃入某一類別,可以說金融學是一種具有濃烈理論經濟學色彩的應用經濟學,或者也可以說是具有很強實踐色彩的理論經濟學。

金融學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它既屬于宏觀經濟學,又屬于微觀經濟學。對于前者,相信每個學過宏觀經濟學的人都會在這個方面達成共識。假如我們去掉有關金融的部分,教授宏觀經濟學的任課教師們將輕松不少。后者則是最近幾十年來金融經濟學發展的一個結果。在金融學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以前,經濟學家所要做的只是把微觀經濟學的某些方法和結論直接用來分析金融問題,金融不過是微觀經濟分析的一種環境,或者說是它的研究對象。而在金融學成型之后,金融理論已經日益成為微觀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多次頒發給在金融研究中有突出貢獻的經濟學家便是明證。

(二)金融學和經濟學發展歷史中的深刻聯系

與古典經濟學實物分析法相伴隨的是所謂“兩分法”(bipartition)和“貨幣面紗論”(veil-of-money concept)。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和便利交換的工具,是一種與實際經濟過程并無內在聯系的因素。他們強調貨幣的中性特質,即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并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量。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將統一的經濟整體機械地分為實物方面和貨幣方面,并將經濟理論與貨幣理論截然分開,形成了古典學派傳統的兩分法和貨幣面紗論。

根據兩分法,他們論證出個別商品的價格決定于該商品的供求關系,即決定于經濟的實物方面,而一般物價水平和貨幣的購買力則決定于貨幣的數量及貨幣流通速度,即決定于經濟的貨幣方面,兩者并沒有內在的有機聯系。貨幣只不過是覆蓋于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對經濟并不發生實際影響。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經濟的長期發展完全是由實物部門決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積極的貨幣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政策的任務只是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

但是,即使是在實物分析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時期,經濟學也并沒有完全拋開貨幣金融因素,經濟學家們常常會不自覺地考慮貨幣金融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物分析的純粹性被不斷地削弱,金融因素不停地“侵蝕”著經濟學。19世紀末期,瑞典經濟學家魏克賽爾(Knut Wicksell)首先與“貨幣面紗論”決裂。他關于自然利率、貨幣利率和累積過程的論述啟發了整整一代經濟學家,他可以算是將貨幣因素融入理論經濟學的首創者。

魏克賽爾首先創立了貨幣經濟理論,而真正使這類理論深入人心的卻是凱恩斯。正如前面所述,1936年《通論》的出版不僅是理論經濟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在貨幣金融學歷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凱恩斯以后,又由于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漢森(Lars Peter Hansen)等當代經濟學家的努力,貨幣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西方的貨幣理論都是經濟的貨幣理論,而經濟理論也都是貨幣的經濟理論,兩者已融為一體了。同時,隨著商業銀行制度的完善,它們所創造的“存款負債”逐漸被視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商業銀行的運行也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為了進入傳統經濟學的主流體系,金融理論家一直在做著不懈的努力,在這期間,由金融學者所貢獻的“金融深化論”“金融增長模型”“金融傳導機制”等大量概念和理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期,在今后一段時期中,金融經濟學家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可以和貨幣分析相媲美的、正式化的分析框架,并逐漸用它來取代狹義的貨幣分析法。

二、金融學與經濟學的區別

從廣義上來說,經濟學側重于宏觀層面的研究,包括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理論、國際貿易、財政、稅收、國際金融、保險等相關內容;金融學側重于微觀層面的研究,包括貨幣流通、存貸款問題、金銀與外匯買賣、證券市場、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等問題。

(一)研究層面的差異

經濟學研究層面主要是經濟關系及資源配置;而金融學研究的主要是資金流向、流通及貨幣信用。無論是個人投資還是公司理財,金融學都要比經濟學實用得多,尤其是在短期資本和財富運用、增值方面,它的關注和指導作用更為強大。許多人認為金融就是資金融通,其實這只是最初的含義。資本風險配置才是現代金融核心,它在時間上盡可能地把風險避免或向后移,銀行的風險配置方式就是這樣,在空間上要求盡可能把風險分配到對沖資產組合中去。

另外,金融學是研究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如何決策,這和需要利用確定性條件做前提的科學學科有著天壤之別,所以高深的數學和物理方法在金融學中的作用相對于經濟學來講是較小的。

(二)分析方法的差異

由于金融學和經濟學之間所研究的層面、對象是不同的,因此這也決定了兩者之間對于各自領域內的研究問題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可以說,盡管金融學和經濟學都是在效用最大化和均衡價格體系這一整體框架下進行研究,但二者的分析方法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其中,最突出的差異就在于供求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of demand and supply)和無套利分析(no-arbitrage analysis)的區別。

1. 經濟學的供給和需求分析法

經濟學的根本分析方法是供給和需求分析。供給和需求及其相應的均衡概念一直都是經濟學的主要分析工具,無論是什么市場,無論信息結構有多么復雜,經濟學中幾乎所有的模型都是在供求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

從需求方來說,需求曲線是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目標和收入約束條件下形成的,其位置實際上是由外部力量如消費者偏好來決定的;而供給曲線則是以供給方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一定的技術約束和市場約束下形成的。兩條曲線的交點即為均衡產量,相應也形成了最優的均衡價格。

顯然,經濟學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結果就是推導出了一個數量—價格機制,價格必須在均衡點上,否則市場供求力量就會發生作用,所有的經濟學模型最終幾乎都是以獲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場出清的價格結束。同樣的,在宏觀經濟學中,也能找到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從IS曲線、LM曲線、總供求曲線乃至貨幣經濟學中的利率決定理論等,無一不隱現著供求分析的影子。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那個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著名的經濟學笑話:只要學會了“供給”和“需求”兩個詞,一只鸚鵡也能成為經濟學家。

2. 金融學的均衡分析和無套利分析

金融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和無套利分析。供求分析在經濟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顯然是與其研究對象的基本特點息息相關的。在微觀經濟學中,競爭環境下的普通供求曲線是在其他價格都保持不變的傳統假設下進行的,商品之間由于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而使得價格彈性處于正常的范圍內,這使得供求曲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存在均衡交點,供求分析得以順利進行。而在金融市場中,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機制的特殊性使得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從而使得金融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了和經濟學的供求分析法不同的特點。

在眾多的金融學理論模型中,主要包括兩種分析方法:其一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典型的CAPM模型等;其二則是無套利分析方法,其經典運用包括APT理論和期權定價理論等。

(1)金融學均衡分析法

金融學均衡分析法與經濟學中的供求均衡分析相當類似。第一,均衡分析法的整體研究思路是從市場投資主體的效用最大化出發,在一定約束條件即主要為收入預算約束下獲得均衡狀態的資產價格,在這里價格是最終的輸出變量,這和經濟學中消費者理論的演繹過程相當類似。第二,它們都屬于均衡分析方法,更進一步說它們都屬于絕對定價法:它們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導致金融資產商品價格變化的各種經濟因素,用于解釋資產價格的形成和變化過程。第三,金融學均衡分析和經濟學供求分析的理論演繹過程都比較側重于問題的純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個理想狀態下的均衡價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場相去甚遠而難以實際運用,但在描述資產價格形成和變化的整體影響因素方面卻往往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因此,常被看作一個分析資產定價問題的理論框架。

(2)無套利分析法

數量—價格機制和供求分析不起作用的情況下,研究者們必然不斷尋求其他方法,與供求均衡分析方法迥異的無套利分析方法應運而生。無套利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其實非常簡單,研究者唯一需要確定的就是,當市場中其他資產價格給定的時候,某種同質資產的價格應該是多少,才使得市場中不存在套利的機會?很明顯,無套利分析法的諸多方面都是與金融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點吻合的:既然數量—價格機制不存在,無法從均衡數量推導出最優價格參數,無套利分析方法就不再考慮價格運動后面的數量變化,而是將市場價格作為輸入變量。既然金融產品之間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投資者隨時可以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切換,他們關心的只是各種金融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無套利分析方法就以“相對定價”為核心尋求各種近似替代品價格之間的合理聯系。

無套利分析在資本定價理論上最突出的體現就是羅斯的APT定價理論;而在衍生產品定價中則以布萊克和斯科爾斯著名的適用于一般衍生證券定價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微分方程為代表。

3. 均衡分析法與無套利分析法的差異

由上可知,金融學中的均衡分析方法與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有相似之處但也不完全相同,而無套利分析法則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那么,在金融學研究中,這兩種分析方法之間的關系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均衡分析法屬于“絕對定價法”,而無套利分析法屬于“相對分析法”。

其次,從市場狀態來看,無套利的存在是均衡狀態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均衡的時候必然是無套利的,但是,無套利并非是均衡的充分條件,即無套利只是局部均衡,并不是一定意味著一般均衡,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相較于均衡分析,無套利分析具有更大的一般性。

最后,與均衡分析相比,無套利分析是金融學研究中更具有標志性的基本方法,也是金融學實際運用中采取的主要辦法。除了無套利分析法與經濟分析法差異比較明顯,因而更大地體現了金融學和經濟學的區別之外,更主要是由金融市場所產生的相關金融數據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在金融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接近市場真實情況的海量的日數據乃至日內數據,金融數據的這些質量和數量特征導致了金融研究者能夠得到比經濟學研究者更高的“回報”:我們可以從數據研究中得到更符合市場的可運用的結論。這必然使得那些闡述式的經濟模型(如均衡分析方法)要相對弱于與實際數據相聯系的經濟模型(如無套利模型)。由于無套利分析的結果更貼近市場和真實世界,極大地展現了金融學的實用性,從而在運用中具有更大的優勢。

(三)金融學和經濟學的其他差異

金融學和經濟學還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其他一些不算非常顯著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還是和金融學的特定研究對象的性質息息相關的。

差異之一是,金融學較多地使用連續時間分析而經濟學則較多使用離散分析,主要是因為金融學是關于跨期和不確定的學科。

差異之二是,盡管現代經濟學正在向設計不確定性和動態過程的研究方向努力,但其基礎部分仍然主要以靜態分析為主,而不確定性和跨期動態則可以被認為是金融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到這樣的結論:由于研究對象及相應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具有獨特特征的學科。實際上,金融學的研究方法正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那些涉及時間和不確定性、研究對象具有與金融學類似性質的領域中,如貨幣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很多以前使用非金融方法進行研究的問題現在都被看成是金融問題。而且毋庸置疑的是,經過這一變化,分析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真的只把金融學看作經濟學中專門研究金融領域的一門科學是不符合現實的,兩者的研究層面和角度首先就是不同的。在西方很多高校里,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等課程早已規劃為經濟學的范疇內,金融學的教學主要是側重于微觀方面:金融市場、資產定價和公司金融。研究的對象、角度以及層次的不同從根本上決定了兩者之間研究分析方法之間的不同。同時,研究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會進一步回饋到兩個學科之間的研究成果與未來發展方向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舒兰市| 青河县| 大庆市| 德江县| 交城县| 县级市| 新郑市| 全州县| 通州市| 新民市| 葫芦岛市| 合肥市| 朔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上杭县| 林口县| 高青县| 葵青区| 利川市| 阿合奇县| 晴隆县| 新泰市| 达州市| 十堰市| 集贤县| 开平市| 广安市| 通州区| 景宁| 万山特区| 长汀县| 当雄县| 普定县| 化德县| 南和县| 罗江县| 麻城市| 铜鼓县| 商河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