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開發性金融的發展概況

世界上第一家開發性金融機構誕生于1822年的比利時,主要職能是促進新工業的創立,購買其支持公司的股票來參與資本、建立金融機構等。[1]20世紀30年代,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開始著手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以應對大蕭條之后的困難局面,恢復經濟中的中長期投資活動。“二戰”之后,以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為代表的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從支持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出發,為滿足世界各國重建與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發展對長期資本融資的迫切需求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從此開發性金融逐漸被各國政府重視從而蓬勃發展起來。日本、聯邦德國以及一大批戰后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都先后設立了開發性金融機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發性金融機構為提高社會福利在世界范圍內陸續成立。作為向特定部門、未開發的領域提供貸款的開發性金融,到20世紀90年代才發展成一種模式 [2]。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發性金融機構糟糕的市場業績和社會效益引發人們對其存在價值的重新審視,這一時期開發性金融機構數量大幅減少,生存下來的則逐步進行商業化改革,部分銀行對股權結構進行了商業化調整,部分銀行對運作機制進行了市場化改革,還有一部分銀行的服務方式實現了商業化轉型和專業化運作。

開發性金融一般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政策性階段,開發性金融作為政府財政的延伸,以財政性手段彌補市場失靈;第二個階段是混業經營階段,也是機構拉動階段,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國家信用參與經濟運行,同時從事政策性和商業性業務,擔負著社會責任和市場業績兩方面的責任;第三個階段是完全市場化階段,隨著市場的充分發展,各類制度不斷完善,國家信用與金融運行分離,經濟運行完全納入市場的軌道、框架,開發性金融也就完成基礎制度建設的任務,作為市場主體參與運行。[3]與開發性金融發展階段相匹配,開發性金融機構存在三種不同的運作模式:低政策下的單一業務模式(完全政策性階段)、低政策下的多元業務模式(混業經營階段)和無政策下的多元業務模式(完全市場化階段)。

經過20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之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發揮開發性金融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和作用。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概念,到2014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更好地運用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再到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提出,發揮好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作用,再到2016年提出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以及小城鎮建設,都體現了國家對開發性金融的肯定和對更好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的期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主岭市| 柳林县| 府谷县| 独山县| 鄂温| 临湘市| 木兰县| 杭锦后旗| 秦皇岛市| 商丘市| 利川市| 正安县| 汨罗市| 满洲里市| 大港区| 长春市| 隆化县| 青川县| 庄河市| 崇明县| 五台县| 巴中市| 托克托县| 南涧| 东莞市| 民权县| 青海省| 岳西县| 郧西县| 云林县| 驻马店市| 化隆| 竹溪县| 巫山县| 尼勒克县| 黑河市| 阳谷县| 昌宁县| 深水埗区| 南丹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