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新渠道
- 康瓏 李晴
- 2871字
- 2020-11-14 18:15:34
第二章 通過投貸聯動實現PPP項目的融資
一、投貸聯動概述
(一)投貸聯動的概念
投貸聯動又稱“投貸一體化”和“投貸聯盟”等,是指股權投資和信貸的結合,在風險投資機構評估、股權投資的基礎上,銀行通過與股權投資類金融機構合作或者僅通過自身直接實施的,將股權投資與信貸發放二者結合針對目標企業進行投資,從而聯動股權投資與信貸方式形成的新型投資模式。[1]其原理就是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私募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聯動的方式有效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投資風險,用股權拓展債權產品的收益有效邊界,補償信貸融資所承擔的風險,用這種激勵相容的金融工具的機制設計,實現了風險的合理分配和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提升了銀行的金融綜合服務水平。
投貸聯動的適用范圍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理解:第一,從業務主體資格范圍上來說,“股權投資+信貸投放”的主體是銀行金融機構。第二,從組織結構來說,投貸聯動的組織結構限于設立功能子公司負責股權投資,專營機構的模式負責貸款形式。第三,從投資客體和時間范圍來說,投貸聯動局限于試點銀行面向試點地區的種子期、初創期和成長期科創企業。第四,從資金投資規模上來說,對銀行金融機構私募股權投資的規模監管部門有限制。我國目前對銀行投資的資金來源限制為銀行自有資金,銀行設立子公司進行投資時其比例要求為對單一科創企業的投資限制在子公司資金10%以下。
(二)投貸聯動的發展概況
就國內銀行金融機構參與股權投資領域,實施投貸聯動來說,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
2007年以前,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尚處于起步及摸索階段,這一階段外資主導的金融機構掌握了我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內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此時國內銀行金融機構受制于外國金融投資機構本身的獨立性,即外國外資投資機構由于資金充足與經驗技術完善等條件從而不需要國內銀行金融機構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過多參與。銀行金融機構在服務于私募股權業務時也僅僅是通過傳統的銀行業服務參與其中,諸如賬戶的開戶,資金劃轉和結算,至多通過自身賬戶管理體系優勢對基金進行托管。此階段,銀行金融機構能夠獲取的綜合收益也較為有限,僅體現為股權基金投入及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資金沉淀和賬戶托管費用。在此階段,銀行金融機構對私募股權投資基本上在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只是提供一個平臺進行交易結算。
2.第二階段
2007年以后,隨著我國關于私募基金領域的法律規范逐漸完善,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法律形式確立,我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逐漸增多。2008年金融危機后,由于外資金融機構的大范圍受損,使本土股權投資機構擁有了成長的土壤。另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使利率市場化水平提升,銀行金融機構依靠傳統收取利息的盈利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銀行金融機構開始不局限于傳統銀行業服務的獲利方式。這一時期起銀行金融機構逐漸起步不同深淺程度的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業務嘗試,一開始是結算和托管,進而發展出為融資者提供融資規劃,為投資者提供客戶資源,為基金的募集提供募集平臺,最終通過部分開放信貸使傳統銀行信貸服務與私募股權投資相連接,全面發展投資銀行、投融資顧問及理財業務,搭建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平臺。
浦發銀行是國內銀行業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第一個實踐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浦發銀行就通過提供監督管理服務于創投企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金融與科技聯動發展的要求逐漸加強,2009年《浦東新區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從而要求銀行業探索新型融資模式,促進投貸聯動發展。隨后,浦發銀行即響應通知,設立專門部門進行投貸聯動業務,此后,投貸聯動業務逐漸擴展至包括上海農商銀行等多家銀行。然而此時的銀行金融機構投貸聯動業務在實際操作中具有許多障礙,首先,銀行傳統的貸款審批模式不適用于投貸聯動的審批模式。投資者對投貸聯動的評估實際上著重于投資對象未來可否帶來足夠的現金流,而傳統銀行評估方式則傾向于對三年以內盈利狀況以及企業是否具備抵押物等條件的觀察。銀行金融機構在這種業務轉換過程中勢必受到觀念變化的障礙。其次,這一階段的投貸聯動發展程度也并不能做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并不是所有有風投背景的企業都能順利得到投貸聯動貸款,投貸聯動所能照顧到的融資難高科技企業仍然是少部分。最后,由于受到《商業銀行法》第43條、《貸款通則》第20條以及2009年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金融機構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銀行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方面的限定,銀行金融機構只能通過迂回方式進行股權投資,具體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銀行金融機構與境外子公司合作進行投貸聯動活動,第二種是銀行金融機構結合風險投資機構或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進行投貸聯動活動。
3.第三階段
2014年,在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象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中將“創業創新”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創業和創新要求探索更加適合中小企業和科技企業的資金提供方式,融資問題更加需要被重視。2015年《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該意見選取部分銀行機構進行投貸聯動,從而對創業企業提供股權債權結合投資的道路進行探索。其后《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出臺,其中規定銀行機構可以在依法合規以及風險隔離的前提下,與創業投資機構進行市場化長期性合作。以上舉措逐步放開了銀行機構進入創業投資領域的限制,在新模式下使得銀行資金逐漸流入股權投資領域,進一步解決了創新企業融資難問題。這表明了國家對投貸聯動業務的大力支持,投貸聯動發展迅速,開始逐漸進入新發展階段。
2016年4月,《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公布了第一批試點,文件中以5個示范區與10個銀行作為第一批投貸聯動的試點。5個示范區指的是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濱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0個試點銀行金融機構指的是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天津銀行、上海銀行、漢口銀行、西安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和浦發硅谷銀行。此外,《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對銀行通過子公司進行投貸聯動業務進行了相關規定,[2]試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自身銀行集團內部設立境內子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從而更加符合國際經驗(即美國硅谷銀行的做法),此模式下,銀行金融機構不必借助境外子公司或是投資機構,可以以自身為中心整體化地對投貸聯動業務帶來的利益風險等問題進行統一安排、統一籌劃,業務開展的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更重要的是銀行金融機構可以獨享所有收益。
隨著銀行金融機構投貸聯動試點工作的逐漸展開,銀行金融機構在股權投資領域的混業經營終于突破了以往政策法規的合規性約束,同時又契合了《商業銀行法》中對“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的規定,銀行金融機構投貸聯動業務的發展在未來勢必隨著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而擴大范圍,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投貸聯動發展階段。
- 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0—2021)
- 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形成機理與調整思路
- 產業轉型與城市更新:實踐三十八法
- “一帶一路”經濟走廊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機理與功能演進(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解纏論:股市實戰新論
- 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修訂版)
- 小民經濟觀察·系列4
- 歐洲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英文版)
- 大資管進化再啟航:2022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中國經濟2017
- 讀懂“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下的改革議程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資源再配置的綠色效應研究
- 善數者成:大數據改變中國
- 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發展
-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