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如何答卷
- 明朝小公爺
- 夏夜無恨
- 2032字
- 2020-11-04 23:26:55
第108章 如何答卷
入秋后的第一場秋雨總算是來了。
誰人也不會想到今年的秋雨竟來的如此之晚,竟拖延至十月。
偏廳外的臺階上,有雨水從屋檐滴滴答答墜落,院子里的流水順著兩側的水渠匯入后花園的池塘內。
僅剩的幾片枯葉被這風吹雨打,頓時落下,只是長在這裕王府中,這些“枯葉”連化作春泥的機會也無,待雨一停,遲早是要被清理掉。
張居正的聲音隨著雨聲落下,裕王聽罷,也是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他明白張居正的意思。
此次秋闈,事實上乃是嘉靖第一次讓他主持朝中大事。
這也是嘉靖有意向外傳遞信號的手段。
所以裕王自然要借此次秋闈,盡可能的得到朝臣們的支持,盡管新在清流黨已經遍布朝野。
但清流黨內,也分小黨派。
高拱是不是用,如何用,他張居正沒資格說三道四,所以把這個鍋甩給嘉靖再合適不過。
吏部尚書齊大人已經年邁,就算他加入裕王府的陣營,日后用他的機會也很少,還不如給他一個清凈,自己反倒落一個清名。
而其他的副考官,裕王若是給機會,這幫人自然看得見裕王的好,日后必定都向裕王效力。
這自然是不用說的。
只是張居正有一點沒有提及,那就是無論裕王如何選用今年負責秋闈的考官,那都必須要讓嘉靖滿意。
當然,這一點乃是兩人心知肚明的,張居正沒有提及,大抵是因為知道裕王肯定能夠做到這一點。
“所以今年最有可能左右世子榜上提名之人,便是高大人。”
張居正接著再一句,總算是切入了正題。
原來,他與裕王說這么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徐邦寧,高拱才是今年徐邦寧金榜題名最大的阻礙。
“聽聞世子拒絕了高大人的招攬,可有這回事?”
張居正再度問到。
徐蚌寧聞聲當即點了點頭。
“為何?”
張居正好像有些甚為不解,劍眉微皺。
在張居正看來,高拱乃是裕王府近臣,而且又是皇帝極為看重之人,連皇帝自己都說如果不是徐階的原因,高拱早就進入了內閣。
這說明皇帝對高拱乃是抱有很大期望的。
這樣一個朝中紅人,徐邦寧為什么會覺得他的招攬呢?
他想不明白,當然也不信徐邦寧在皇帝和裕王面前說的那一套。
他想親口聽聽徐邦寧拒絕高拱招攬的真正原因。
那徐邦寧自然是不會告訴他,日后裕王登基,隆慶萬歷兩朝都是你張居正做主,高拱被氣得辭官還鄉,暗地里還寫書罵你張居正。
這些事實還沒發生,即便他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遑論他根本不能說,萬一這些事出現什么變故呢?又萬一因為他說出來這些事而導致這些事沒有成為事實呢?
徐邦寧聞聲一笑,似乎早就料到張居正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高大人想要招攬晚生,用意何在,晚生并不知曉。”
“但晚生知道,無論之于陛下,還是之于殿下,高大人始終都是國之棟梁。”
“晚生不過一介監生,因為是魏國公府世子而受人待見,受高大人招攬,已是極大的福分,若當真因為接受了高大人的招攬,而在不久之后的秋闈之中金榜題名,只怕其他的監生舉人們心里多少不服。”
“晚生雖不怕他們不服,但晚生害怕的是若這些人進入朝堂,因為此事而對高大人,對殿下,對陛下有所非議,那便是晚生的過錯了。”
“所以晚生拒絕了高大人,一來想通過自己的本事金榜題名,二來也是想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畢竟晚生自己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就不用再麻煩陛下與殿下了。”
徐邦寧言罷,朝著裕王躬身一禮,神色嚴肅,異常恭敬。
他知道科舉乃是禮部負責,也知道接受了高拱招攬,對他今年秋闈能起到什么樣的幫助。
可是他更加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徐高張三人之中,誰人都可以選,就是不能選高拱。
這也是徐邦寧那日故意去高府找高拱“談話”的真正原因所在。
高拱日后的確會進入內閣,而且還會成為內閣首輔。
可是高拱無論在徐階眼中,還是在張居正眼中,都只是棋子。
而且還是那種一旦用完,就可以隨意丟棄的棋子,根本沒有任何可惜之處。
所以徐邦寧自然不會蠢到選高拱。
而高拱暗中相助徐邦瑞,給足了他拒絕高拱的理由,他剛才故意強調“自己的麻煩已經夠多”,其實就是在告訴裕王與張居正,高拱已然暗中幫助徐邦瑞,那他徐邦寧自然沒有道理與高拱合作,甚至接受他的招攬。
裕王與張居正聞聲,皆是甚為欣慰的點了點頭。
從兩人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對徐邦寧的這個回答,甚為滿意。
裕王要的,就是這種可以自己分得清是非,看得清對錯的臣子。
對張居正而言,與徐邦寧這樣的人合作,也絕對是一件極為輕松愉快的事。
“好!”
“既然如此,那我們現在便來說一說世子秋闈之時該如何答卷。”
張居正話鋒一轉,直接進入主題。
所謂點撥,所謂提拔,事實上都不如教徐邦寧如何回答考卷來得直接。
對于天下寒門士子而言,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機會將這些想法變成一件件現實之事,這才是關鍵。
每次科舉,在答卷之上高談闊論的并不少,文章行云流水龍飛鳳舞的也不少。
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將文章上表達的思想轉變為真正的事實呢?
自古以來,都極少。
所以科舉看上去乃是一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彰顯自己文采才學的事,但實際上,科考科考,考的最終還是人情世故。
這一點,在科舉發展至巔峰時期的南宋尤為顯著。
什么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韓琦,誰還沒個裙帶關系呢?
至于大明王朝的科舉,其實說白了,也就是這么回事。
而今誰人還記得嘉靖二十六年科舉的前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