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3359字
- 2020-11-14 19:39:28
第三節 鄉試省分及試期、場次
凡遇鄉試之年,不論正科、恩科,均以省為單位,組織本省生員、貢監生等進行統一考試。全國各省的考試時間、場次均劃一。
一、鄉試之省分
鄉試在各省省城之貢院舉行。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頒即位詔書于天下,定于明年開鄉試。(112)因天下未定,二年始開之鄉試,只在順天、江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六省舉行。三年開加科鄉試,又增浙江、江西兩省,共八省開科。(113)其后,各省以次開科。五年戊子科,江西以金聲桓之亂未開科,而福建、廣東悉歸版圖,始行鄉試,湖廣亦開科,開闈凡十省。(114)八年,四川(115)、廣西亦開科,是年鄉試共十三省。十七年庚子科鄉試,貴州開科,云南以貢院未修復,學臣未到,定于次年補行。(116)至此,定天下鄉試為十五省。(117)其不設鄉闈之甘肅、寧夏士子應陜西鄉試,奉天士子應順天鄉試。康熙統一臺灣后,其士子應福建鄉試;乾隆時,新疆平定后,其士子亦應陜西鄉試。
湖廣、江南鄉闈之設,系沿明制。康熙初,分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然鄉試一如舊制,仍稱湖廣鄉試、江南鄉試。湖南士子須赴湖北應試,不僅路途遙遠,且“每逢鄉試之秋,遠隔洞庭八百之險,又值溽暑炎蒸,暴風陡發,波濤騰涌,舟楫傾危,應試諸生屢遭覆溺”,以致“裹足不前,十有七八”,結果造成湖南、湖北應試人數的巨大反差。湖南的府、州、縣衛學多于湖北,而實際應試人數,湖北近萬人,“湖南赴省入闈者不滿三千名”(118)。為了避免湖南士子有覆溺之患,保證士子均能入場,以示公正,數任湖南巡撫連續奏請湖廣分闈,于湖南新建貢院。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十一年、五十五年,趙申喬、潘宗洛、李發甲等三任湖南巡撫題請于湖南分設考場,然禮部均未批準。(119)五十九年,學政呂謙恒再以分闈具奏,(120)至雍正元年(1723年)終獲準于湖南建立貢院,使“士子就近入場,永無阻隔之虞,共遂觀光之愿”(121)。自雍正二年始,全國開鄉試者十六省。(122)乾隆初,江南、陜西亦題請分闈,均未準行。因陜甘“武舉已分闈考校”,故有旨,陜甘分闈之事“尚可緩圖”(123)。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從陜甘總督左宗棠之請,甘肅始分闈,(124)而令新疆附于甘肅,(125)遂有十七省之鄉試。
定制,各省鄉試均在本省貢院舉行,然亦有例外者。如前述康熙十六年(1677年)加開鄉試,只有順天、江南、浙江、河南四闈,故令湖廣、江西、福建、山東、山西、陜西六省士子分別歸并江南、浙江、河南三省貢院考試。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克南京,江南鄉試被迫停開。九年,詔開萬壽恩科,江蘇撫臣會同學政奏請暫借浙江文闈舉行江南鄉試,以免士子向隅之憾。(126)奉旨允行。且定,安徽、江蘇士子借浙江文闈舉行鄉試于十月進行,浙江鄉試仍于八月舉行。(127)其監臨、提調各官仍由江蘇依例委派,浙江巡撫派員幫辦。(128)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順天、太原之科舉考試均在議停之列。后奉旨:二十八年順天鄉試借闈河南,于八月舉行,河南鄉試推至十月;山西鄉試移借陜西貢院,于十月舉行,陜西鄉試仍于八月舉行。(129)
二、試期及場次
順治初定,鄉試于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共考三場,初九日為第一場,十二日為第二場,十五日為第三場。(130)初定: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經文四篇;第二場考論一篇,詔、誥、表各一道,判五條;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131)其后多有變化(詳見第七章第一節之“鄉會試三場試題”),至乾隆時成為定制。士子入場,每場皆“先一日點入,次一日放出”(132)。即:第一場,八月初八日入場,十日出場;第二場,十一日入場,十三日出場;第三場,十四日入場,十六日出場。
三場考試,是為定制。惟康熙二年(1663年)以八股文于政事無涉,“詔廢不用”(133),遂改三場為兩場,頭場試策五篇,二場用《四書》作論一篇,表一篇,判五道。(134)然只于五年實行一科。康熙七年,禮部議定,仍用八股文,考三場。(135)自八年己酉科鄉試始,又恢復三場舊制。(136)
考試時間多有變化。順治二年(1645年)首開鄉試,因軍務繁忙,時間倉促,準江南、陜西二省鄉試于十月舉行。(137)三年丙戌加科鄉試,江南因故明端昌王朱誼泐事,改在九月。(138)另有不遵秋八月鄉試者,則為恩科。恩科與正科同年,往往春行鄉試,秋行會試,(139)皆奉旨而行,不拘成例。
同為恩科,各省鄉試時間亦有不同者。乾隆十六年(1751年),詔開皇太后萬壽恩科,定于十七年三月鄉試,八月會試。當時是“恐二月天寒”,故定為三月。后又擔心三月鄉試,“必至四月初旬揭曉,云、貴、川、廣等省去會試之期稍為匆迫”,遂改為“外省鄉試俱著于二月舉行,京城二月天氣尚寒,順天鄉試仍以三月”(140)。
三、鄉試展期與補行
各省之鄉試,不論正科與恩科,定制之試期,均須遵行。然亦有因特殊情況不能依例而行者,或展期,或暫停,以后補行。所謂特殊情況,大致有三。
1.自然災害
凡因水災、疫災,鄉試不能依限舉行而須展期者,應將當地災情上報,由禮部轉呈皇帝做裁決。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科鄉試,京師一帶自六月初旬以來,“雨水連綿,貢院墻垣、號舍多有坍塌滲漏之處”,且“近畿一帶道路泥濘”,士子赴京,跋涉艱難。禮部遵旨議定,順天鄉試展期于九月初八日舉行。(141)道光元年(1821年),京師流行疫災,鑒于天氣炎熱,“貢院中號舍湫隘”,士子等集聚,“恐致傳染疾癘”,奉旨將本年順天鄉試展期于九月舉行。(142)道光十一年,江南鄉試因水災展期一個月。(143)二十年,江南鄉試又以水災展期一個月。(144)二十三年六月,河南大雨,“中河廳黃河漫口,各屬州縣被淹處甚多”,且“秋風方長,黃水長落無定,積潦難消”,“士子因險阻在途,難于跋涉,未能克期至省”。河南省巡撫鄂順安奏請河南鄉試展期兩個月,于十月舉行,獲準。(145)二十九年,以水災,湖北鄉試展期一個月,(146)江南鄉試展期兩個月,(147)浙江鄉試展期一個月。(148)有清一代,鄉試因自然災害而展期者凡八次,江南三次,順天兩次,河南、湖北、浙江各一次。同治元年(1862年),京師又有疫情發生,內閣侍讀學士倪杰奏請順天鄉試展期。部議以時疫漸輕,離入闈日期尚有半月之久,且士子多已云集京師,“若復展緩試期,令其再行守候,轉非所以體恤”,未準。(149)
2.皇帝去世
皇帝去世,若與試期相近,因治喪禮制所限,鄉試亦須延期舉行。嘉慶三年(1798年),為給太上皇舉行九旬慶典,定于四年、五年開鄉會試恩科。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病故,嘉慶帝曾降旨,“將恩科停止”,然“過百日后,復思開科一事乃皇考嘉惠士林至意”,遂諭內閣:“惟此作人盛典,為皇考已沛之恩,自應仰體圣慈,毋庸停止。俾天下士子仍得普沾遺澤,倍深感慕。所有恩科鄉試,著于庚申年(五年)舉行,會試著于辛酉年(六年)舉行。”(150)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病故,新帝登極即頒上諭,本年順天鄉試展期于九月舉行。(151)
3.戰亂
因戰亂影響被迫停鄉試的情況較多。清初,為進行統一戰爭,順治一朝始終未能做到十五省同時開科。至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鄉試,貴州開科,而云南則改在十八年補行。康熙初,以三藩之亂亦造成云南、貴州、廣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陜西等省先后停科,后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鄉試,以義和團事起,有十一省停考,二十七年有五省補行鄉試,(152)其他省則于二十八年補行。
咸同年間之停科、展期則最為頻繁。咸豐元年(1851年),以太平軍事起廣西,當年停廣西鄉試,至六年補行。二年停湖南、廣西兩省鄉試,分別于七年、十一年補行。五年停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南、江西、貴州八省鄉試,分別于六年至九年及同治六年(1867年)補行。八年停福建、湖北、江西、廣東、廣西、江南、貴州、云南八省鄉試,分別于九年及同治間補行,而浙江鄉試展期至十月。九年停廣西、湖南、貴州、云南四省鄉試,分別于十一年及同治間補行;江西鄉試展期至十月。十一年停福建、河南、山東、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南、貴州、云南十一省鄉試,分別于同治元年至九年補行,廣東鄉試展期至十月。同治元年停四川、陜西、貴州、江南、云南五省鄉試,分別于六年至光緒元年(1875年)補行,廣西鄉試展期至九月,福建鄉試展期至十月。三年停福建、陜西、貴州、云南四省鄉試,分別于四年、八年、十二年、光緒二年補行,江西鄉試展期至十月,江南鄉試展期至十一月。六年停山東、陜西、云南三省鄉試,分別于九年、光緒二年補行。(153)時全國為十六省鄉試,沒有停科者只順天、山西兩省。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順天鄉試,因嚴格搜檢而逾期,奏準推遲試期一日。(154)是為極特殊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