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風雨欲來
- 武唐風云
- 付庸楓雅
- 2643字
- 2020-11-01 00:24:10
自前兩日地震以來,龍云觀守平道長就一直寢食難安,時不時的便望向城內,看那城墻上的旌旗是否更換。為了抑制那份惶惶不安之感,守平道長靜坐密室之中,默念靜心咒。
過了一會隱約聽到寺外逐漸人聲鼎沸,守平不耐煩起來,便起身走向門口。剛推開門,卻見一個道童手忙腳亂的跑了過來。那道童見到守平,叫道:“道長,天使駕到,有旨要宣。”
守平暗道:終于還是來了。轉頭再望向遠處城墻,只見城墻之上也經掛起了白幡,這是皇帝御駕殯天了。
于是守平道長加快了腳步,邊走邊吩咐觀內人員布置香案,開中門迎接傳旨使。待到了龍云觀中門,見為首的中官微胖,面帶喜色,是個老相識,守平拱手道:“原來是陳公公,不知旨意如何?”那姓陳的宦官笑道:“仙人不必憂慮,總之是件大好事,準備接旨吧。”
待將陳公公領到大殿三清像前行了禮,守平便站在香案下首,等待中官宣旨。
那陳公公站在香案之上,清了清嗓子,展開圣旨,念道:“朕蒙皇考天皇孝皇帝為宗社臣民計,命朕纘承大統,紹登大寶。朕纂承天序,奄有萬方,欽崇天道以宣天德,以敬天法祖為首務……封龍云觀守平道長為靈寶天師,入京為大行高皇帝誦經。”
待守平道長接旨謝恩,陳公公拍拍守平的手,親近道:“昔日東宮之中,天師講道授法,頗得今上首肯,待回京后,天師必另有大用。”
守平道長見陳公公滿面春風,只好陪了陪笑,心中暗道:那時不過是應大行皇帝之召,以講道授法為名,行護衛之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行皇帝駕崩,新皇才剛上位,便面帶欣喜。豈不知天后已經經營了一二十年,大行皇帝在,天后還有所顧忌,這老皇帝剛走,新皇帝就迫不及待想大展宏圖,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只是自己當年受了老皇帝大恩,現在只能盡力維護新皇周全罷。
陳公公見守平道長沉默不語,又道:“天師有所不知,隔壁龍華寺今日也去了一名太監。”守平疑道:“哦?”
陳公公接著道:“那個法源和尚譯得梵經,頗得天后欣賞。前些日子天后曾下旨召法源入京,待到老皇帝駕崩西去,天后又下一旨征召法源入京,聽說天后在神都已修好了袛園,以供法源入駐譯經。”
守平道:“天后崇尚佛理,看來不假。”心內卻道:難道天后竟然要加快腳步,只不過就算完全掌握了那至尊權柄又能如何?自古以來何曾有過女子當上皇帝?自古以來,女子掌權,無逾呂氏,可呂氏身后之故事,天下皆知。天后到底意欲何為?
兩人正閑談,又有道童來報:“陳公公,道長,郝縣守來訪。”
守平正想開口詢問程公公是否一同接見,卻聽到程公公冷笑道:“我來泗水宣旨,奉的是新皇圣旨,這個小小縣令不隨同我前來龍云觀宣旨,卻巴巴的跟隨上陽宮的太監去了和尚廟,也太不把咱家放在眼里,就不怕皇帝將來秋后算賬?”
守平道長道:“公公息怒,這郝縣令出自功勛,在這泗水縣已經當了十多年縣令,卻不得升遷。”
陳公公眼睛一亮,道:“有這等事?今日倒要瞧一瞧這郝縣令是不是好縣令了,若是個好縣令,回去稟告皇上提升他官職,若是千里馬遇到了伯樂,豈不死心塌地為伯樂所用?”
郝興全登堂入室,見到為首的程公公和守平道長,便拱手道:“驚聞噩耗,天皇故去,我安排了皂隸去挨家挨戶廣而告之,全城服孝,眾酒舍瓦肆不得營業。此處政務繁多,到底來的晚了,還請諸位多多見諒。”
程公公道:“大行皇帝故去,百姓驚慌,地方長官理應去安撫轄區黔首。”見到郝縣令微微點頭,又道:“吾皇天縱英明,登極以來,守在大行皇帝棺槨旁,恪守孝道,以做天下楷模,最是欣賞盡忠職守之人,此次回京,我會向皇上稟告泗水所行所見,相信郝縣守總不會一輩子埋沒在這小小的泗水城。”
郝興全揚了揚眉,語帶欣喜道:“多謝公公。”心內卻暗道:盡忠職守嘛,不敢當,況且盡的不是李家之忠,守的也不是這縣令之職。哎,那個職,何時可見一點蛛絲馬跡?
龍華寺,法源送走了傳旨太監,愁眉不展。接旨時法源仍未明確答復何時動身,雖然之前已寫信給到郝縣令愿意浴佛節后上京,主要是考慮能方便譯經和整理宮中存檔,但如今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繼位,天后在其間又有自己的打算,這時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都乃是非之地,整個天下又呈風雨欲來之勢。
午飯之后,可能是下定了決心,法源叫來兩個徒弟三個徒孫。見眾人都到了跟前,法源道:“后日浴佛節,待為這幾日泗水亡去的百姓超了生,我就去往京城。”
界文問道“現在京城非良善之地,恐怕師父會身處是非之中。”法源點了點頭,道“你所慮之事,我能明了。但我心光明,我只希望早日了了今生大愿,好登極樂。”
界武道:“師父怎能如此說,譯經大事乃長久之業,況且師父有神功護體,何懼時日不多?”
法源微微笑了笑,嘆道:“十二年辛苦,耗盡了心血。梵經才譯出大半,便遭損毀。那部分損毀的原經,已然無法譯起。此去京城,若能整理好先前存檔,再把余下的原經譯完,便是功德半圓滿。”
見說服不了法源取消入京計劃,界文、界武便商量起來如何安排入京路線。卻聽到法源道:“此次入京,你們先跟我一同走,過了徐州,界文界武你們就帶著玉林他們去往少林,臨別前我會修一封書信,之前就說過我與少林永度大師有舊,他們應當會收留你們。”
見法源如此說來,玉林三兄弟趕緊跪下,景泉哭道:“師祖,這是要趕我們走嗎?”
法源安慰道:“并非趕你們走,只是我去的那京城,乃是非之地,并不利于你們修行成長。我走了,龍華寺恐怕也容不下你等。既然如此,還不如出去游練一番,況且少林寺高手眾多,你們在那里既得安全,也能在寺里學習些少林武功,何樂而不為?”
商定好事情,待眾人離去,法源要玉林單獨留下,有事要交代。等眾人出了屋子,法源對著玉林笑了笑,問道:“現在身體如何?”
玉林回道:“現在已經好了,正在加緊內修,爭取早日追上兩位師弟。”
法源又笑了笑:“也不必心急,昨日說了,你現在身體異于常人,在習武之道上可能更加便捷。”見玉林沉默不語,法源又道:“即便有捷徑,但也要把基礎打好。你武師傅教授的心法,要用心鞏固,這樣基礎打好了,才利于將來功力提升。”
玉林點點頭,問道:“師祖所說的基礎,是否就是培植好真氣?”見法源點頭,又問道:“師祖,昨夜里我用起了那兩鼎上的功法,能感覺到真氣有一絲增長。除了武師傅教授的心法,我可否能練習鼎上的功法?”
法源思索片刻,答道:“殊途同歸,只要能不斷培植真氣元力,你都可以去練。但是那鼎上的功法,除了你兩位師傅和我之外,對于外人務必守口如瓶,即便是對秋林和景泉他們,也不能提起。”見玉林仍舊對未來迷惘,法源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從未要求你們守在寺院不出,外面的世界,總應去經歷一番,體驗人世百態,才更利于修行。”
ps:為符合故事邏輯,本書內一些重大真實歷史事件的時間做了一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