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天下大勢
- 三國之召喚莽夫
- 衣衫落拓
- 2199字
- 2020-11-04 22:40:38
第25章 天下大勢
陷陣營,在歷史上便是由高順訓練和統轄的一支部隊,史書有載“所將七百余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如今李儒也只是借了高順的創意,將訓練陷陣營的事情重新托付到高順的身上,也算是拾帶重還了。
而且李儒經過這些天與虎牢關眾將的接觸,也只有張遼高順兩人值得委以重托,如今安排給高順訓練陷陣營的任務,那么守衛虎牢關的職責,便要托付在張遼的身上了。
李儒安排好關內的諸事,命張遼留下守關,十八路諸侯已分崩離析,想必短期之內不會重燃戰火,另外李儒對張遼的能力也是十分放心的,一番交代后,李儒便返回洛陽。
李儒來虎牢關時雖有大軍護衛,但卻晝伏夜出,專走小道,如今大勝還朝,雖然身邊人馬并不多,但卻大張旗鼓起來。
李儒此舉,也是有意為之,自從袁紹起兵以來,洛陽上下便人心惶惶,反董一派和親董一派表面上古井不波,內心卻都如翻江倒海。
如今李儒故意揚鈴打鼓,大張聲勢的回洛陽,既是在打擊了反董一派的氣焰,也為親董一派的人鼓舞了信心,同時朝中那些游移不定的人,見到李儒得勝,也必然會傾向董卓一方。
一路無話,李儒一行人逢關便進,遇州縣便駐足,每到一處,便要將虎牢關前的大捷大肆宣揚一番,待到洛陽時,已經是數日之后了。
李儒在臨近洛陽幾十里時,便派出了傳令通報董卓,待大軍到洛陽時,董卓已經安排好了十足的陣仗,朝中百官出行十里,迎接李儒等人。
李儒料到了董卓會親自前來迎接,他這個便宜岳丈,雖然對待他人暴戾無道,但對李儒這般身邊人,卻是另一番模樣。
李儒遠遠地望見董卓那肥碩的身影,便趕忙下車步行,緊跑兩步,來到董卓身前,俯身行了一個大禮,說道:“先前太師派我拒敵,如今賊人已退,關外清明,儒特來復命。”
董卓也是高興萬分,十八路諸侯聯軍一日不除,董卓便如芒刺在背,董卓原以為李儒只是帶兵救援,卻未曾想李儒竟然能大敗十八路諸侯,此刻心中的喜悅已無法用語言形容。
董卓扶起李儒:“文優快快請起,此番立下這等大功,朝野上下,無不歡呼,如今這反軍已退,日后內維朝政,外拒強敵,我還要仰賴你啊?!?
“太師所托重任,儒絲毫不敢怠慢,只是此次退敵,全仗將士死戰,儒不敢一人昧下這貪天巨功?!?
李儒看了一眼身后的眾人,繼續說道:“虎牢關一役,奉先將軍部下的高順張遼兩人,皆破敵有功,高順更是斬殺袁術,槍挑鮑信,還望丞相論功行賞,莫怠慢了眾將?!?
董卓此刻正是大喜,對李儒的話當然是言聽計從:“文優不必多慮,待我稟奏天子,加封高順為鎮軍將軍,張遼為平寇將軍。”
李儒繼續說道:“我有一族弟姓李名存孝,未在軍中任職,但此次在虎牢關前也曾領兵出戰,殺敵數千,還斬斷王匡一臂,儒特向太師請愿,為我弟在軍中謀一官職?!?
李儒又提起了尉遲恭,并表示希望董卓能向虎牢關內運送些美酒糧草等,以犒賞守關將士,董卓皆一一應允。
入城儀式在一片歡愉聲中結束,最終高順被封為鎮軍將軍,張遼被封為平寇將軍,李存孝被封為振威中郎將,尉遲恭被封為平虜校尉,而樊梨花并未受封,這也是李儒刻意為之。
高順、李存孝、尉遲恭三人皆隨著李儒返回了洛陽,三人也是當場受封,而當加封張遼的命令傳到虎牢關時,張遼心中也十分感念李儒的提拔之恩。
董軍大破諸侯聯軍,董卓解決了心腹大患,也有意震懾眾人,便在洛陽城中連設了三天的慶功酒宴,李儒托病推辭,只出席了第一天的宴會,之后幾日便都呆在家中。
李存孝和尉遲恭兩人雖然都受封了官職,但卻都是虛職,手中并沒有兵權,此刻也都在暫居在李儒的家中。
李儒對此兩人的安排,心中也已大概有了規劃,尉遲恭倒還好,如今還只是一個校尉,即使掌兵,數目也不會過千,但李存孝,李儒卻是要想辦法為他尋得一隊人馬。
洛陽城內一片祥和,但袁紹等人所管轄的地方卻截然相反,袁術和鮑信兩人陣亡,起所轄的地盤便也成了眾人眼中的肥肉。
曹操借機帶兵進攻了袁紹的屬地,攻下了大半,孔融則占據了另外一半,冀州牧韓馥被袁紹借劉岱之手所殺,袁紹借機吞并了韓馥的地盤。
華夏大地十三州,此刻除了都城洛陽及其周邊外,已是一片戰亂割據之景,遍地都是戰火,百姓流離失所,原本對董卓頗有微詞的天下人,此刻卻都想著遷往洛陽,圖個安寧。
李儒雖然此刻在董卓麾下做事,在世人眼中儼然一副助紂為虐的樣子,但李儒畢竟是來自21世紀的五講四美好青年,聽聞這天下百姓的慘狀,也是心生憐惜。
幾番思量下來,李儒心中已經有了一個一石二鳥的計策。
李儒心中做了決定,也不耽擱,便吩咐阿福朝董卓的府邸去了。
李儒面見董卓,也不客套直接說道:“太師,如今天下紛爭,諸侯割據,百姓慘遭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董卓興致缺缺,直接打斷了李儒,說到:“文優此話何意???莫不是讓我開倉去救濟饑民?”
“太師此言差矣,如今諸侯之間爭斗正盛,依儒之見,這正是天賜給太師的良機??!”
“是何良機?”
“諸侯之間割據爭斗已久,元氣俱損,太師何不趁此出兵,一來能將眾諸侯的勢力一掃而清,所轄州郡皆入太師囊中,二來也可借此在天下揚太師平亂的美名。到那時!”
董卓聞言大喜:“文優啊文優,你就是我的張良張子房,此計甚妙!那依你所見,該當如何出兵,又兵發何處?”
李儒見董卓已經應允,向董卓說道:“如若太師不棄,儒愿親提雄兵出城,為太師解憂?!?
董卓雖然殘暴多疑,但對身邊的人還是十分信任,聽到李儒請戰,董卓也沒有多想便答應了下來。
李儒帶上李存孝、尉遲恭、樊梨花,點齊了軍士便徑直出城。
牢記八榮八恥的好青年李儒,開疆拓土,救萬民于水火的征程便至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