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對愛的重新考量(2)
- 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
- (意)蒙臺梭利
- 5780字
- 2020-11-03 10:13:25
孩子有這種叫醒父母的舉動并不是說他想當教師,他之所以早上一起來就不由自主地想跑到大人身邊,是因為他愛大人。你看他走得跌跌撞撞,經過沒有什么光線的走廊,但一點也不怕黑,他推開半掩的房門,走到爸爸媽媽床邊,輕輕摸他們的臉。爸爸媽媽常常會說:“不要一大早就把我吵醒。”
面對大人的質疑,孩子也許會這樣回答:“我不是來吵你們的,我只是想親你們一下!”可是爸爸媽媽還是會找到別的理由來教訓孩子。作為愛孩子的大人們,想想看,在我們漫長的人生中,有誰一睜開眼睛就想著和我們在一起?有誰如此不怕麻煩,只因為想看看我們或親親我們,而小心翼翼地很怕把我們吵醒?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又能有幾次呢?
然而,作為愛孩子的大人,竟然會覺得如果孩子有這種壞習慣,就一定得想辦法改正過來。同時,對孩子愛的表現竟然無動于衷。
孩子清早起來,不僅是喜愛美麗的早晨,他們還深愛著總是睡過頭、渾渾噩噩的爸爸媽媽。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一個新的開端,他喚醒了我們的知覺,用另一種方式使我們保持清醒。孩子用與我們不一樣的方式,每天早晨出現在我們面前,好像是在說:“你們可以過另外一種健康的生活,完全可以過得比現在還好。”
是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生活,感受愛的撫摩。如果少了孩子的這種愛,成人將會變得多么頹廢呀!如果不努力自我改造和更新,周圍就會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使我們變得麻木不仁、毫無激情。
所以說,父母不能單純地把對孩子的愛當成一種情感,更不能以這種情感為憑據,抱著“我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這樣做是因為我愛我的孩子”等借口,變相地撕碎孩子的尊嚴,刺傷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嚴父嚴母,更需要慈祥、寬容和尊重,父母的愛是“好心”所為,但更要有一個好結果。父母的任何言行,即使出發點是對孩子的愛,也要考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水平,更要考慮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兒童有關的一切,其結果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因此,成人必須站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有意無意犯下的錯誤,深刻地反省自己,進而真正地理解兒童。
讓兒童得以自由發展
針對孩子的腦力訓練,人們為7歲以上的孩子設計了一些非常奇怪的鍛煉方式,如形式多樣的算數表和語法,孩子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接受著這樣的鍛煉。試問,我們是應該全部取消這些訓練,還是應該繼續讓孩子幼小的心智屈從于這些所謂的必修課呢?
顯然,這場爭論是以“自由”為中心而展開的。而這種“自由”正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們認為“自由”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探討“自由”這一問題。
不要訓練孩子行走
我們以前習慣上采取怎樣的方式對待嬰兒呢?或許至今還有許多人對那些所謂慣例、常識印象深刻,比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必須要將嬰兒的腿用柔軟的布捆綁起來,不然他長大后很可能變成羅圈腿;必須將嬰兒舌下的韌帶割斷,這樣才能保證嬰兒在適齡時就能夠自然地說話……現在很多人已經摒棄了這些傳統,不過還有不少人對此深信不疑。
再舉個例子,有些對孩子的發展有著很高期待的母親,在嬰兒出生后的幾個月里,會每天不厭其煩地教嬰兒走路。她們興奮地發現嬰兒的小腳會不時地移動,并天真又可笑地認為那是孩子在學習走路的表現。實際上,這時嬰兒的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他們動作也不協調,而嬰兒的腳弓確實已經漸漸成形,孩子便自然開始努力地嘗試移動自己的小腿。母親們并不了解這一切,常常以為這是她們自己教育有方。還有的母親會把孩子捆在一種底部比較寬大的鈴狀竹籃里面,來防止孩子滑倒,然后將他的手臂吊在籃子外面,通過竹籃的上部來支撐嬰兒的整個身體。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嬰兒根本無法通過腿來站立,可是他只要向前移動雙腿了,就被母親認為是在走路了。
這些成人強加給孩子的支撐物就像我們為年老、行動不便的人或腿部有缺陷的人所提供的拐杖一樣,當孩子養成這樣的“行走”習慣后,一旦我們突然將支撐物拿走,孩子勢必會重重摔倒。
當我們將科學的方法注入兒童培養的領域時,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需要鄭重聲明的是,科學并不會教你怎樣將孩子的鼻子挺起來或使孩子的耳朵豎立,更不會讓你在嬰兒出生后立即教會他如何走路。這些都是科學所達不到的!因為事實上,人類的頭、鼻還有耳朵的形狀是自然本身已經決定的,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說話的本能是本身就具有的,無須割斷韌帶,而腿的曲直也是自然決定的,行走的機能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人們在這些方面施以人為的干涉是不必要的,也是有害的。
我們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兒童,盡可能地將一切回歸自然,讓其自由發展。兒童自由發展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助于他形成更為協調的身體,從而造就更為健全的機能。因此我們主張應盡最大的可能將成人施加給孩子的束縛消除,讓他們在恬靜的狀態下生活,獲得更多安寧;讓嬰兒的雙腿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讓他們舒服并舒展地躺著。因為成人往往把嬰兒“逗”得上下亂動。在時機還沒有成熟之前,千萬別讓孩子著急行走,只要時候一到,他自己便會站起來,自然而輕松地行走。
我們知道,有些哺乳動物一生下來就會走動,有的幾分鐘后就能奔跑了,可人類剛生下來的時候什么都干不了,需要在媽媽的懷抱中生活很長時間。人類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去培養行走、奔跑等能力呢?
原來只有先完成身體上三個方面的發展,兒童才可以站立。
1.小腦的發育
用兩條腿站立、行走、奔跑看似簡單,其實是極為復雜的。它需要很多復雜的結構互相配合,其中主要取決于小腦。
小腦位于大腦半球的后方,它就像一個調節器,控制著身體的平衡,調節肌肉的緊張,協調隨意運動。從某種程度上說,兒童能否行走主要取決于小腦的發展。小腦在兒童6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快速發育,這個快速發育的過程持續到14~15個月,然后速度逐漸放慢,到4歲半完成。在這一階段,不僅小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成熟,而且行動器官也發育成熟。一個正常的兒童長到6個月就能夠坐起來,到9個月就可以爬動和打滾,10個月左右就能夠站立,12~13個月開始邁步行走,到15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平穩地走路了。
2.脊柱神經的發育
在兒童學習行走的這段時間里,脊柱神經也開始形成。行走過程是由腿部各種肌肉運動協調完成的,而脊柱神經的任務就是把大腦的指令傳達給腿部的肌肉。如果脊柱神經還沒有發育成熟,無法傳達那些指令,人就不能行走。
3.骨骼的發育
孩子走路前,骨骼需要硬化。而剛出生的嬰兒的骨骼柔軟又有韌性,腳部根本無法承擔起身體的重量。又由于在學會走路之前的這段時間里,嬰兒顱骨上的裂縫已經長滿,即使兒童會走路以后,不慎摔倒,也不會傷及大腦。
由于行走需要小腦、脊柱神經以及骨骼這些器官的協調才能完成,因此,在它們還沒有成熟之前,父母不能教孩子走路。走路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的規律,只能給兒童帶來傷害。
遵循自由的原則
事實上,只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可以揭示出教育的根本,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怎樣讓孩子自由?
只要遵循了自由的原則,就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有利于健康成長的方案;只有在一種自由的環境下,人的頭、鼻子、耳朵的發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狀態,而他走路的姿態也將在先天能力的驅使下達到盡善盡美。只有自由,才能使孩子的性格、智力和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母親們感到最棘手的問題是:孩子哭鬧時,我們該怎么辦?而實際上,她們會驚奇地發現,不用做任何努力,過一會兒孩子的哭聲就會減弱下去直至完全停止。她們甚至還發現,那些1歲大小的孩子,在喂奶的間隙也顯得十分安靜,臉蛋紅潤,眼睛睜得大大的,他們是那樣的安寧,就像大自然剎那間靜止了一般。
孩子為什么會不斷地哭鬧呢?這些哭聲實際上是痛苦和饑餓的信號,然而,世界對這些哀哭的小東西竟感到無能為力,他們被包裹在層層襁褓之中,有時還被交給一個不能勝任看護工作的小孩照看,他們沒有自己的房間,也沒有自己的床。
是科學拯救了孩子們,并為他們創造了保育室、搖籃以及合身的衣服,工業文明為斷奶后的幼兒準備了補充的食物,營養學專家為他們提供了營養食品。一句話,他們有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智慧與歡樂。孩子成為自己生存權利的主人,這一切應歸功于衛生法規的推廣。
這一切讓我們明白,應該允許孩子有精神上的自由,因為自然的創造力比我們更能塑造他的精神。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忽視孩子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放任自流。事實上,反省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會發現,雖然我們不能塑造孩子獨特的性格,不能對他的智力和情感給予直接的影響,但我們卻有許許多多的職責與關愛,很久以來,我們忽視了這些職責,孩子們在精神上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畸形,正是由于我們忽視了自己的職責造成的。因此,家長要明白:自由并非放任,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走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關心、愛護孩子。
令人寬慰的是,如今的許多母親已經接受了這一觀念,了解到那些所謂對孩子好的做法恰恰最傷害孩子。
當成人改變了對孩子的照看方式,結果怎么樣呢?實踐證明:成人即使沒有將孩子的腿束縛起來,孩子的腿也長得很直,甚至會更直,并且這些孩子走得也比以前更靈巧了。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和振奮的事實。不妨想想,從前正是因為大人的自以為是,徒增了多少沒有必要的煩惱與憂愁啊!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大人們都曾經以為孩子的雙腿、鼻子、耳朵甚至頭形的形成都和自己的呵護密不可分,以至于終日忐忑不安,生怕自己不小心影響了孩子以后的發展。可是,當我們摒除這些陳舊的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了新的認識之后,便可以輕松地說:“大自然會為我們考慮好一切的,不要太過擔心了,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我們只需安心并快樂地充當奇跡的見證者就好了。”
維護兒童的自尊
在長期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兒童的個人尊嚴感十分強烈。他們的心理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并感到壓抑的,而大人卻從未意識到。
那天,我想給兒童上一堂如何擤鼻涕的搞笑課。我講解了運用手帕的多種方法之后,還指導他們如何盡可能悄悄地擤鼻涕。我做示范時,兒童認真、尊敬地注視著我,沒有一個人笑出來。在我剛剛示范完畢后,課堂上爆發出了只有在劇場中才能聽到的長久的熱烈掌聲。這確實使我十分吃驚,這樣小的手竟能拍出這么響的聲音,我從來沒有聽到過,也沒想到這些兒童會那么熱烈地鼓掌。
隨后我領悟到,我觸及到了他們極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點。兒童擤鼻子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經常被大人責備,所以對擤鼻子十分敏感。大人的叫嚷和辱罵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很難受。為防止兒童丟失手帕,大人強迫他們在學校里還把手帕滑稽地別在圍兜上。這是大人在這件事情上對兒童的進一步傷害。但對于他們應該如何擤鼻子這件事情,還沒有人真正教過。
我們應該和兒童換位思考,要知道兒童對大人的嘲諷很敏感,很容易感到丟臉。因此,我的教育使他們感受到了公正的對待。這樣的教育不僅洗刷了他們過去受到的羞辱,還使他們獲得了在社會生活中的全新的地位。不管怎么說,我有長期的經驗做驗證,對這件事情的解釋是正確的。
就在那天,我正要離開學校時,孩子們突然大喊起來:“我們謝謝你,謝謝你上的這一課!”我走出大樓時,出現了很壯觀的場面,孩子們靜悄悄地跟在我的身后,一直跟我走到街上,在人行道上排成一支整齊的隊伍。最后我回頭對他們說:“回去吧,孩子們,走路要小心,不要撞到墻上。”這時,他們轉身飛快地走到大樓門背后,全都消失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些孩子的人格尊嚴。
來“兒童之家”參觀的人發現,這里的兒童的行為表現得自尊自重。他們熱情地接待來訪者,然后,給這些來訪者示范他們是怎樣進行工作的。有一天,一個人提前通知我們,將有大人物要跟這些兒童單獨在一起,以便更多地了解這些孩子們。我對那位教師只說了一句話:“順其自然!”
然后,我對所有的兒童說:“你們明天將見到一位客人,我希望你們被他看成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后來,那位教師向我反映這次訪問成果。她說:“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兒童請這位客人坐椅子,非常禮貌地說‘您請坐’,其他兒童則說‘早安’。”
他們在這位客人要離開時把頭探出窗口,一齊喊道:“謝謝來訪,再見。”我責備這位教師:“我對你說過不要做什么準備工作,一切順其自然,你為什么要教他們這樣呢?”她回答說:“我一開始就沒有跟兒童講什么。兒童們是自覺地這樣做的。”她又補充說:“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對自己說,這肯定是天使制造的奇跡。”然后她接著說,兒童比平時工作得更勤奮,把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把來訪者都給震驚了。
我對那位教師所說的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相信。我再次向她問起這件事,因為我擔心她強迫這些兒童做準備工作或排練。但是我到最后才意識到,他們已經是有了自己尊嚴的兒童,他們知道去工作,能夠真誠友好地接待來訪者,他們以為尊敬的客人示范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我只是對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被看成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但肯定不是我的話才使他們這樣做的。
只要我對他們說“將有一位客人要來拜訪你們”,就相當于說客人到了我們學校的會客室。這些自尊自信的兒童,對接待客人的事情非常樂于干。
原來有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又神奇無比。這些兒童過去的那種羞怯一去不復返了,他們的心靈不存在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任何障礙。他們的生命力就像鮮花一樣綻放,在陽光的哺育下茁壯生長,自然展現,散發出濃郁的芬芳。更為重要的是,兒童們發現,他們的發展道路暢通無阻,自己無須隱藏什么,無須畏懼什么,無須逃避什么,事情簡單得不得了。我們的結論是:他們現在能迅速與環境相適應。
兒童們表現得機靈活潑、鎮定自若,隨時能迸發出精神的火花,這使與他們接觸的大人心情振奮。他們感謝所有給他們帶來關愛的人。那些重要的人士在訪問“兒童之家”時獲得了一種新的、生機勃勃的印象。我們的兒童們自然也成為了社會生活的關注點。
一些普通來訪者的興奮心情難以掩飾,令人感到十分有意思。例如,一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女士,表現得像去出席一個招待會一樣,但是當她們見到這樣活潑,天真、謙虛的兒童時,十分欣喜,大加贊美。當年幼的兒童向來訪的客人致歡迎詞時,她們高興極了。這些兒童玩著女士們漂亮的衣角,拉住她們美麗的手。
一次,一位沮喪的女士被一個小男孩感動了,小男孩走到她面前,他的小腦袋緊靠著她,然后把女士的一只手放在自己的雙手上,撫慰她的悲傷。后來,這位女士非常激動地說:“這個孩子給了我從來沒有過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