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零開始學理財:通向財務自由之路
- 韓中華主編
- 2585字
- 2020-11-21 20:02:45
1.2 搞懂理財收益率
隨著近幾年理財概念的普及,很多普通民眾不顧一切地投入到了理財的潮流中,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理財知之甚少,從未系統、深入地了解過理財的概念。這也導致了大部分人的理財收益低,甚至發生虧損。
隨著人們手中的財富積累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必須掌握一些基礎的財務管理知識。即便不參與理財,在賺錢和花錢等涉及財務問題的時候,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財務概念。這里面第一個需要了解的就是理財收益率。
1.2.1 收益率的不同類型與計算方法
在做事情之前最好提前計劃,這樣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就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會被突發事件壓垮,理財也是如此。事實上,對于投資者來說,在進行財富管理之前,最好先制訂一個合理的個人投資和理財計劃,這對財富管理很有幫助。
投資理財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一件事。沒有相關經驗、初入理財領域的“小白”,還是要多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于投資者來說,知道如何計算財務的收益率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市場上的很多理財產品看起來可以日進斗金,但如果仔細計算成本,我們就會發現在扣除相關費用之后,收益平平,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計算收益。
一般的理財產品,收益的計算方法如圖1-1所示。

圖1-1 收益的計算方法
例如,某理財產品的期限為10天,預期的年收益率為5%。如果有人購買100000元,在產品到期后,可以得到的收益為:100000×(5%÷365)×10=136.986元。
不同類型的收益率,計算方法上也有一定差異。下文將具體介紹這些與收益有關的基本概念與收益率的計算方法。
1.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年利率是以年為周期計算收益。例如,某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為0.35個百分點,存入100元,一年后可以得到的利息就是0.35元。
月利率=年利率÷12
日利率=年利率÷360[注]=月利率÷30
此外,一些民間借貸經常會講到“幾分利”這個概念,如果是月利率,1分利代表月利率1%,年利率12%,如果是年利率,1分利代表年利率10%。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產品的時間上,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年按照360天計算,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一年按照365天計算。
2. 到期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
如果理財的本金是100000元,最后得到總計105000元的本金和利息,那么收益率=(105000-100000)÷100000×100%=5%。這里的5%代表的是到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的計算與理財年限無關。
年化收益率,則是將一定時期內的收益率轉換為年收益率,即購買理財產品一年可以獲得的收益率。例如,投資本金是100000元,如果每天的收益是10元,年化收益率=(10÷100000)×365×100%=3.65%。
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理財收益的計算早已不再是一個難題,有很多網站都提供理財收益的計算服務,如圖1-2所示的理財收益計算器,只要輸入本金、期限與年化收益,就會自動計算出理財收益,既快捷又準確。

圖1-2 理財收益計算器
當下的投資理財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但收益的計算方法幾乎都是一樣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可以先計算一下預期的收益,再選擇最合適的理財產品。謀求理財收益最大化。
1.2.2 警惕隱藏在收益率中的貓膩
當下某些理財方式會隱藏“陷阱”,面對財務管理的種種“陷阱”,除了正確利用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外,最重要的還是提高警惕,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產品蒙騙盲目投資,警惕藏在收益率中的貓膩(圖1-3)。

圖1-3 高收益率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
1. 銷售環節夸大收益
在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一些客戶經理往往會夸大收益,回避理財產品的風險性。不切實際、夸大的收益值得投資者警惕。
住在郊區的王爺爺去某銀行存錢時,營業大廳工作人員向他介紹了一種“比銀行存款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王爺爺被高收益打動,聽從了工作人員的建議,購買了這個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后來,家里人發現這其實是一種保險產品,且不屬于銀行的正規產品,是銀行工作人員借職務之便接的私單,并夸大了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導致很多客戶誤買了這種徒有虛名的“理財產品”。
此外,許多金融產品的宣傳單上經常出現類似“預期收益穩定”“過往表現優異”之類的促銷文字來吸引投資者。對此,專家建議,投資者應該遠離那些過分強調高收益,絕口不提高風險的理財經理。購買理財產品前,務必仔細閱讀產品的合同條款,重點查看收益的回報率,是年化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后收益率。還要注意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是否可以提前終止,這樣,當理財產品出現較大損失時,可以及時贖回。
2. 信息披露不透明
一些理財產品的產品凈值和經營狀況不夠公開、透明。投資者最好對購買的產品多一些關注。除了查看賬單報表外,還可以致電客戶經理以獲得最新的理財產品運營信息。
一位張先生購買過一款理財產品,是一家在瑞士證交所上市的外資銀行發行的與股票有關的理財產品。這款理財產品不向投資者公開股票的價格,每季度只公布理財產品凈值。
這種狀況主要發生在一些與外國資本掛鉤的理財產品,外國股票、黃金或者是資源性產品價格等理財產品中。此外,還有一些理財產品關于產品規格的信息披露不完善。例如,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找專門的機構做自己的投資顧問,但對投資顧問的資質沒有進行全面的考察,這種濫竽充數的投資顧問也會誤導投資者。
理財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的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并不完全透明。產品的運營走勢必須通過報表、產品通知或者主動聯系客戶經理才能知道。這種現象在外資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中比較嚴重。投資者應該時刻關注理財產品的報表,關注當前的凈值表現和自己的收益情況。
3. 預期收益無法兌現
許多投資者被理財產品預期的高收益率所吸引,沖動購買理財產品,但最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某地的李先生坦言,他投資的信托計劃去年的虧損超過一半。該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300萬元,總規模達到了4億。雖然該產品在宣傳單上的預期收益超過20%,但實際一年虧損就高達34個百分點。
這種問題的出現,可能是由于投資者選擇了不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金融產品。對此,專家表示,在閱讀產品說明書時,投資方向是投資者需要關注的重點。它是衡量理財產品風險的指標。如果在產品說明書里的投資方向上出現了“股票”“基金”“大宗商品”等高風險資產,則意味著該產品的風險性較大,實際收益很可能達不到預期收益。如果投資方向是較低風險資產,如“國債”“央行票據”“銀行拆借”等,則理財產品收益達到預期收益率的概率較高。
總之,投資者需要明白的是,理財產品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風險。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都需要對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看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想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匹配。不要被高收益率迷惑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