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174字
- 2020-11-21 18:49:15
觀 耳羽豎立、炯炯巨眼的貓頭鷹
常事曰視,非常曰觀 ——《春秋谷梁傳》

A

B

C

D

E

F
“觀”的繁體字是“觀”,不過甲骨文中還沒有這個字,而是用雈(huán)、雚(guàn)表示觀看之“觀”,這兩個字的區別將在下文詳述。
觀,甲骨文字形A,很明顯是一只非常美麗的鳥兒的形狀。甲骨文學者馬如森先生在《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中解釋說:“像貓頭鷹形。從二口,為突出二個大眼睛,以示鳥的特征。”甲骨文字形B和C,大同小異。
雈和雚都是貓頭鷹一類的鳥,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多了兩只大眼睛。貓頭鷹一類的鳥屬于鸮(xiāo)形目,為夜行猛禽,眼睛上方有長長的兩支羽毛,看起來就像耳朵一樣,但其實不是耳朵,這對羽毛稱“耳羽”。因此,雈和雚上面并非草字頭,而是耳羽的形狀,也就是甲骨文字形中眼睛上方的兩只角。
學者康殷在《古文字形發微》一書中寫道:“蓋造字的初民深刻地觀察、了解鴟鸮是夜間活動的猛禽,眼光銳利無倫,有‘夜撮蚤、察毫末’的特長,所以特地選用了鴟鸮之視來表示觀看。他們高明而準確地抓住了此鳥的一雙毛角如耳和炯炯的巨眼、利喙以至于健爪等特點,簡練扼要地刻畫出鴟鸮之視的種種鮮明的形象。”
“夜撮蚤、察毫末”出自《莊子·秋水》:“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意思是:貓頭鷹夜里能抓到跳蚤,明察毫毛之末,白天瞪大眼睛也看不見山丘,說的是秉性不同。
觀,金文字形D,下面定型為鳥形之“隹(zhuī)”,成為禽類的部首。金文字形E,右邊添加了一個“見”。小篆字形F,成為繁體的“觀”字。簡化后的“觀”字則完全看不出貓頭鷹的形狀了。
《說文解字》:“觀,諦視也。”所謂“諦視”,指非常仔細地察看,聯想一下貓頭鷹夜間捕食時炯炯有神的兩只大眼睛就明白什么叫“諦視”了。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前往棠地,“陳魚而觀之”,陳設捕魚的器具,觀看捕魚的過程,以之為樂。《春秋谷梁傳》評價道:“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諷刺魯隱公仔細地觀看捕魚乃是不合禮制的非常之舉。
“觀”還有一個讀音guàn。《爾雅·釋宮》中說:“觀謂之闕。”古時宮門兩側建有兩座高臺,稱作“闕(què)”,本為張貼法令、曉諭百姓之處,后來成為宮殿、宗廟、祠堂和陵墓前面的通用形制。雙闕為觀看法令之處,又可登而觀望,故又稱“觀”。
據《史記·封禪書》載:“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緱(gōu)城即今河南偃師縣,漢武帝曾多次前往,尋找仙人足跡。聽從公孫卿的建議,漢武帝在長安城建蜚廉桂觀,在重要性僅次于長安的離宮甘泉宮建益延壽觀,俱高四十丈,一南一北,恰如雙闕之形,等待仙人來居住。南北朝時期,同樣向往成仙的道教遂將這一宮闕稱謂拿來為己所用,因此而有后世的道觀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