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金融藍皮書(2017):中國產業金融發展指數報告
-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
- 3134字
- 2020-10-30 17:26:05
2.2 產業經濟相關理論
2.2.1 經濟發展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意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在經濟分析中,每一個周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擴張階段、危機階段、蕭條階段和復蘇階段。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建立之后,學術界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發展達到了新的階段,各種理論層出不窮,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理論主要有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薩繆爾森線性乘數-加速數動態周期模型、卡爾多非線性經濟周期模型、貨幣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和新凱恩斯主義的周期理論等。
產業金融也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表現出較強的周期性。從總體上來說,產業金融有與經濟相似的周期并且有很強的同步性。但是,由于產業金融往往與特定的產業相聯系,因此在經濟周期的各個階段,產業金融的自身特點還是相當明顯的。
在經濟擴張階段,所有的產業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必定有一個或幾個產業由于過度發展而出現巨大的經濟泡沫,而這些產業又往往是產業金融支持的重點,此時的產業金融蘊含著巨大的風險。產業金融風險的暴露往往會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出現危機,進而演變為經濟危機。在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一般都歷時很短,但是就產業金融而言,危機階段往往會經歷更長的時間,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定領域產業金融泡沫的破滅和風險的暴露進一步演變為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那么對這些領域的金融支持占金融的比重要遠遠大于這些領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因此,產業金融受到的破壞會遠大于整個經濟體系所受到的破壞;二是在金融領域,預期的作用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危機后預期和信心的恢復可能會比實際經濟恢復增長要困難得多。這就決定了產業金融要經歷更長的危機階段。在經濟蕭條期的中后期,產業金融進入復蘇期,并且在不斷探索對新的產業提供支持。產業金融的復蘇也推動了經濟的復蘇,而經濟的復蘇則很快使產業金融進入一個新的擴張期,如表2.1所示。
表2.1 經濟發展周期特征與產業金融發展特征

續表

2.2.2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產業生命周期是指產業從產生到衰亡具有階段性和共同規律性的廠商行為的改變過程,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則是在實證基礎上對其進行研究的現代產業組織學的重要分支之一。這一理論是在1966年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之上逐步發展、演化而形成的,并且成為了20世紀后期以來最為流行的管理學理論之一。
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一種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和獲利能力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這種變化和生物的生命歷程一樣,也經歷投入、成長、成熟和衰亡的過程,產品生命周期就是反映一個特定市場對某一特定產品的需求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里的產品生命指的是產品的市場生命,而不是產品的物質生命,它是以銷售額和企業所獲得的利潤額的變化來衡量的。
具體而言,產業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在初創期,企業數量少,集中程度高;技術不成熟,產品品種單一,質量較低且不穩定;市場規模狹小,需求增長緩慢,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很小;產業利潤微薄甚至會全產業虧損;進入壁壘低,競爭程度較弱,產品定價各自為政。在成長期,大量廠商進入,產業內部集中程度低;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和穩定,產品呈現多樣化、差別化,質量提高且穩定;市場規模增大,需求增長迅速,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增大;產業利潤迅速增長且利潤率較高;進入壁壘低,內部競爭壓力大,競爭形式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在成熟期,產業集中程度高,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技術較成熟,產品再度無差異化,產品質量較高;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需求的價格彈性減小;產業的利潤達到很高水平;進入壁壘高,主要體現為規模壁壘,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手段;持續時間較長,是產業發展的穩定階段,若有技術創新,則會有更長期的持續增長。在衰退期,廠商數量減少;需求逐漸減少,銷售量下降;利潤降低;新產品和替代品大量出現,原有產業的競爭力下降。
至于金融行業,產業發展與金融服務體系之間存在矛盾,在初創期,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金融機構出于投資風險的考慮往往不能對其提供支持;在成熟期,產業資本富余,往往不能找到很好的投資出路。產業金融隨產業生命周期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初創期的產業,外部融資的約束較緊、渠道較窄,而隨著產業走向成熟,產業對金融的需求逐步由融資需求轉變為投資需求。根據整理,產業金融在產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發展規律如下表2.2所示。
表2.2 產業生命周期特征與產業金融發展規律

2.2.3 產業資本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價值在它的流通階段所采取的兩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它在生產階段形成,是生產資本的形式。在總循環過程中采取而又拋棄這些形式并在每一形式中執行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這里所說的產,包括任何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生產部門”。產業資本要通過一系列的循環運動,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從而實現價值增值。
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金融資本的概念,但馬克思對生息資本、信用和虛擬資本的研究,對金融資本本質的闡述,為金融資本的運動研究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在馬克思看來,生息資本和產業資本一樣,都是由貨幣在資本主義基礎上轉化為資本,“由一個一定的價值變為一個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價值”,從而獲得相應的利潤。只不過在產業資本中,貨幣直接作用于生產過程,而在生息資本中,貨幣通過媒介間接產生作用。
1903年,法拉格指出,資本主義已演進到特殊的階段,并以“金融資本”一詞來描述這種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日趨融合的趨勢。魯道夫·希法亭(1909)進一步豐富了金融資本理論,認為“我們把銀行資本,即通過這種途徑實際上轉化為產業資本的貨幣形式的資本稱為金融資本,對于其所有者來說,它總是保持貨幣的形式,它是由所有者以貨幣生息資本的最大部分轉化為產業資本的。生產資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固定下來,用于產業資本的越來越大的部分是金融資本,即歸銀行支配的和由產業資本家使用的資本。”
資本問題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問題,也是產業結構發展的中心問題。在經濟發展中,產業資本的積累和有效轉化對于產業結構轉換的進而形成合理的、高度化的產業結構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產業資本的形成轉化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國民儲蓄的形成,在形式上表現為貨幣、儲蓄、債券、證券等金融工具;二是國民儲蓄由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的實物資本,形成現實的生產能力,在形式上表現為原材料、機器設備、技術等實物資本。貨幣資本的積累規模和速度不同,實物資本的形成規模和速度也就不同,從而產業資本的積累與投資效果對產業結構轉換的影響也就不同。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同時期,產業資本形成轉化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在工業化啟動階段,產業成長處于萌芽期,企業生產規模小,產量低,技術落后,內部積累能力差,要由眾多分散的個體企業發展為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產業群體,就必須擴大經營規模,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支持。在產業結構轉換的過渡階段,舊的產業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就成為產業結構發展的主導方向。經濟發展經驗表明,產業結構的演進一般遵循主導產業從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資金與知識密集型產業不斷升級更替的規律。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相比,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有著較高的資本有機構成,人均資本存量高,會出現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而且,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所需要投入的資本,從絕對量上也要高于傳統產業。因此,在經濟發展演進的過程中,以傳統產業衰落、退出以及產業分化重組為特征的產業結構變遷,就必然要求高效的產業資本形成轉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