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研究
- 徐南南編著
- 3829字
- 2020-11-09 11:27:19
從語文課例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創造意義
一、課例回顧
課例1:《通州——未來的家園》。這是一節作文評改課。本課以“翻轉課堂”理念為依據,發揮信息技術數據采集和及時溝通的優勢。教師在課前布置教學任務——全班同學在班級網絡平臺上評價全班同學各自完成的作文。教師獲取學生的評價數據,進行有的放矢的作文評改設計。教師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習共同體,時時獲取學生的學習信息(修改作文的信息),及時反饋,實現了作文教學中的課堂實時評改,有效落實想象作文的教學,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際獲得感。
課例2:《讀小說 賞電影》。這是一節跨媒介閱讀的語文課。教師采用課前微信群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內容。課堂上,教師在學生閱讀小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微課資源、賞析電影的相關片段,加深學生對于小說文本的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同時,引入網絡查找信息的學習環節,指導學生信息查尋、篩選、提取,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習共同體,將學生課內閱讀的小說和課外觀看的電影結合在一起,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語文素養。
兩節課都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移動、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通過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創設教學情境,利用紙質文本、電影作品、電子文本的閱讀、寫作,豐富語文學習資源和手段,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正文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互聯網絡技術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也成為語文教學的新方向。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語文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意義上的界限,師生可在不同地域進行學習交流,如師生除了上學期間在校內課堂上交流,也可以在放學后利用微信群、電子郵件、社交平臺在校外隨時交流,甚至學生游學時,外出學生與留守校內的師生交流,這種學習交流打破了校院圍墻的限制,打破課上教學時間的界限,以及師生交流時一些心理上的限制,形成信息技術融合學科的學習環境,這樣的教學環境相對于過去傳統教學環境成為一個開放、平等、民主、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更多地強調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強調學生的聽說讀寫,強調知識的講授。太多時候,教師往往只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傳遞者,而忽略了自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造者,教師創造力的發揮影響著學生創新思想的形成、創新能力和品質的形成。朱光潛先生曾在《談寫作》一文中說:“創造的定義就在于平常的舊教材之不平常的新綜合。”在現代教育愈來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造能力挖掘的背景下,語文教師的任務之一是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習環境,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不失為一個理想的契機。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新型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作文教學以教師講評作文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模仿或是被動的知識學習,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位置就是對優秀作文的講解,對學生作文問題只能全班籠統地講一講,不能精準指導。課例1這節課的設計,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融合作文評改,變以往的“講評”為“評改”;由教師的主角行為轉為學生的“評改”行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Pad、白板、多媒體等技術功能,實現師生、生生的交互活動,進行學生的作文評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直觀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利用Pad、白板進行學生即時提交作文討論、作文的修改片段,教師可以直觀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情,利用信息技術真正實現個性化的寫作指導。同時,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如班級微信群、班級討論平臺等,進行同伴間的學習、討論、交流,生生相互學習、借鑒,得到新的啟發,激活自己的學習動能,更好地完成學習。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打破了學生被動聽講的學習方式,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重新建構了新型的教學結構,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之間的位置和作用。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多重交互,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這種合作學習,學習資源的共享對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都有積極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學生的思維深度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師生能夠很好地分享學習成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新型的學習資源
在信息時代,教師作為信息源的角色在不斷減弱,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我們教師開動腦筋,轉變思路,在課堂教學中,靈活使用教學策略,變講授者為引導者,變講解員為創造者,幫助學生利用網絡工具和信息資源完成學科知識的建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每位教師所應思考的。
在上述課例2中,教師根據“微信學習群”中學生的討論情況,基于學情需要,把小學到高中12年的小說學習內容及相關知識進行了總結梳理,自制成“小說學習”教學微課,放于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開啟新課程,此微課環節具有教學環節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突出了情境教學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學生通過對微課視頻對小說知識回顧,不僅僅是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在觀看學習過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生成很好的審美體驗。教師創新的微課視頻,不僅幫助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還使語文教學資源成為很好的美育和德育資源。
這種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導入情境,改變了傳統課堂接受性學習,在短短幾分鐘的優化學習情境中,學生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音視頻微課吸引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進入自學探究階段。這樣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和探究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學習的環境。這種優化的教學情境,往往可以使學生通過感悟、操作、體驗后,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變被動學習為樂于學習。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基于真實學情的教學
上述兩節課例,教師都是通過信息技術收集學情調查數據。通過數據報告,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真實學情靈活地制定學習方案,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與學的行為調整。據數據,設置基于學情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據數據,更改寫作策略,改進寫作方法,增強寫作的自覺性和興趣。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功和情感的體驗。如在作文評改過程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軟件和跟蹤工具,深入地觀察學生們的學習活動,這樣可視化的作文評改,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寫作,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如何去想象,如何突出作文主題的知識和方法,同時還培養他們自我評價的能力。
課堂上Pad、白板的利用,以課堂對話情境(師生共同完善全班同學選出的“喜歡”作文),改變以往作文講評中的“本質先定,一切既成”的教學思維,呈現生成性課堂教學,即教師、學生、教學資源(學生的作文)、教學環境(信息化設備及手段)等多種因素的持續相互作用過程中動態生長的建構性課程(即如何寫想象作文)。教學中,學生不是單純的“好作文”的認識活動,而是真正明白“如何去寫”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寫作的生命意義得到真正體現。
白板的交互平臺不僅僅是優化教學工具,更主要是為學生提供獲得深層次的認識體驗的平臺,教師利用此平臺讓學生由“被教”講評作文轉化為自主寫作,真實體驗寫作的快樂,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開放式的鼓勵和評價,創新能力得到真正實質性的培養。
三、結語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本次大會上,黨中央對教育有了新的定位,即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為實現中國復興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成為新世紀教學改革的主題之一。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基礎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
面對深化改革的社會,我們要重新思考我們教師的職責,思考我們語文教育的定位。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不能脫離當前的改革需求,不能脫離學生的未來發展,不能脫離國家的未來發展。如果教師的語文教學離開了以上四點,語文教學便失去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要使學生成為創造型學生,首先要求教師應該成為一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造者。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提供的不僅僅是傳輸信息的媒體,而且還是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的思維工具,是促進合作性知識建構的動態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平臺。教師利用移動微信群、交流平臺、互聯網設備及多媒體課件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師生共同完成知識的建構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為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出能為國家所用的人才。
教師的“創造”應是傳統教學方法的突破、改革和創新。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開放性課堂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學習已成為當下教育的潮流,也必將是語文教師為之努力的,核心素養下的語文課堂呼喚教師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茅育青.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顧小清,祝智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馮衛東.情境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獲“北京市教育學會創造教育研究會2018年學術論文評審”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