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研究

教研思考: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中需要考量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教育已經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運用教育技術參與教育教學過程成為常態,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是當下學科教師所要面臨的教學實際。201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出“要建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指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018年4月,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提出“要著力推動全國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構建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

此文開篇列舉國家頒布的相關文件名稱及時間,只是想說明教師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現實需要,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必然也是教學開展的需要。正如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所言:“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必須堅持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動融合的主體是教師?!?/p>

基于這樣的教育發展背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成為教學研究的新方向。無論教師還是教研員,都是必須要做教育教學上的事。著者作為一線的語文教研員,在教學實踐中,觀察到許多教師還沒有將信息技術的使用視為教學中的必備要素,沒有將培養自身信息技術素養作為教師專業素養的一部分。在此,重申國家的相關文件,是想進一步強調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不是未來之事,而是當下之務。信息技術素養是現代教師所要具有的素養。基于此,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過程,需要有如下有幾點考量。

一、信息技術應是輔助學科教學的工具

許多教師在處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關系時,沒有很好地弄清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教學中隨意使用、盲目跟風、喧賓奪主等現象比比皆是,使得學科教學偏離學科的本質。課堂教學呈現主次不清、環節混亂、教學目標不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厘清信息技術與學科的關系是二者有機、深度融合的第一步。

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關系,我們可以理解為“以課程作為主體,體現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工具作用,是教育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具體體現”。信息技術的介入完全是為了教師更好地教授知識、訓練學生的能力;學生更好地學習,豐富學習方式,獲得更廣的視野和更多的知識。信息技術的運用應該是為教學服務。只有正確地定位,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我們只有認清信息技術的角色定位,認識到技術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才能正確地使用技術,通過技術來實現教育教學的實施和開展。舉例說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移動網絡等技術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或教學微課,讓原有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使教學內容以一種新的方式展現。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單一的紙制閱讀,利用網絡搜索引擎,瀏覽、查找、收集信息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資源。教師利用虛擬化的技術環境,為師生交流提供一種民主、合作、輕松的交流氛圍。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的有限時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語文課堂變得多樣、生動。但在這些變化中,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只是充當了教育教學實施、開展、深化的工具。在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開展中的效能問題,而不是“炫技”。信息技術的介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只是為了讓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展開,學生的學習更為便利,教學目標更能有效達到。

借用荀子《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一段話來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關系,優秀的學科教師是借助信息技術,使教學“致千里”,使學生不僅僅“能水也”,更能“絕江河”。

二、教師不缺乏技能,缺乏信息技術素養

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過程中,缺乏的不是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而是信息技術素養。教師缺乏的是信息技術的使用理念,缺乏創新意識。

目前教師對互聯網絡技術的掌握已是普遍,但對互聯網、信息技術打破傳統教學界限的意義卻認識不夠。相對于傳統教學環境,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是一個開放、平等、民主、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環境。互聯網,信息技術使課堂有形界限變為無形,學生通過網絡可以“走出”教室、學校、區域、國界。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從課堂內走向課堂外。不再局限于教師所講,而是自主在互聯網、移動終端進行閱讀、表達。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不再是在課堂上,學生借助互聯網、移動網(群)與教師、與同伴交流。一些不愛說話的孩子、不愿當面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暢快交流,使得交流方式、內容、效果發生了變化?;ヂ摼W、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具有更多主動性和自由性的學習交流環境,學生利用網絡工具和信息資訊不僅可以完成學科知識的建構,而且可以對自我人格、品德等方面進行修煉。

信息技術的掌握,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在互聯網時代,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空間增大。面對海量的信息,學生和教師的使用工具也是平等的。教師作為信息源的角色減弱,教師的個人知識權威性受到挑戰,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受到質疑,信息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風光無限。

在“工具”的使用上,具有良好素養的人,才能更好地使用好“工具”。因此,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成為當下教師專業素養培訓的重要方面。要具備信息技術素養,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明確教學身份轉化。信息技術融合下的學科教學環境的變化,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身份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身份由原來知識的講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服務者、輔助者。教師的教學策略由原來單一講授轉變為啟發、組織、引導、協作等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這些轉變,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更多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學會處理海量信息,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具有批判性思維。

這些新的變化,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在本學科專業的基礎上融合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不斷創新、開拓出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三、信息技術的課堂應是探究型課堂

現代教育愈來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維能力的開發與探究能力密切相關。利用信息技術有效融合語文學科的教學,可以營造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課堂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課堂,讓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培育。

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教學設計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家探究的情境或是完成“任務”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處理信息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任務”活動。學生通過這些“任務”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這種任務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不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而是轉變為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這種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的“任務”設計,正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特點的體現。

一言以概之,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實踐中,我們更多是要考量如何利用技術來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之問題。

參考文獻

茅育青.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桓台县| 辽中县| 西丰县| 文昌市| 黄陵县| 屯留县| 巴林右旗| 两当县| 柳河县| 兴国县| 淮阳县| 沁源县| 阜阳市| 定西市| 青铜峡市| 宁陵县| 固始县| 正宁县| 普格县| 灵寿县| 三都| 南京市| 德江县| 东至县| 平利县| 威宁| 澎湖县| 宿松县| 平阳县| 瑞安市| 常熟市| 沙坪坝区| 呼伦贝尔市| 徐水县| 保康县| 双柏县| 汝阳县| 昌平区| 长丰县|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