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主人教育”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 許德勝主編
- 6639字
- 2020-11-09 11:30:23
第一章 理論研究篇
第一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中心小學始建于1906年春,是通州農村地區唯一一所百年老校。百年來培育出眾多的仁人志士,為祖國獨立富強繁榮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隨著祖國的時代大潮而起伏波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了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方針,中國社會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目前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央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習近平同志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
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基礎教育的現代化對于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現代化、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發揮著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為此,需要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進行系統思維、整體設計,不斷推進基礎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管理體制機制、教師隊伍等方面的現代化。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1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副中心工作委員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在通州區委區政府新址,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通州教育也隨副中心的到來進入快速發展時段。未來十年,通州將會在北京的重點扶持下建設成為名校匯聚高地,幾乎所有的北京名校都會在通州建設校區,使通州一躍成為教育強區。以此為基礎,再通過十年的發展,通州作為北京城市新中心,更多地對接國際教育管理合作,國外名校將扎堆涌入城市新中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張家灣鎮中心小學也隨著時代大潮進入快速發展期。學?!笆濉币巹澋目傮w思路是:全面實施“135”領航工程,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所謂“135”領航工程即認準“一個航向”:以“做主人教育”為先導,引領學校特色發展;主攻“三條航線”:通過隊伍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三大航線,推動學校協調發展;借力“五大引擎”:通過打造體驗型德育、主體型教學、悅動型體育、地域型美育、服務型勞育五大品牌工作,助推學校創新發展。隨著學校發展進入新時期,“做主人教育”模式到了必須總結的階段。
二、概念界定
(一)小學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educational model)是一個復合概念,首先應明確什么是“模式”,才能明確“教育模式”。
模式(model),是一個比較抽象、模糊的概念,其英文原義是模型或范型等。通俗地說,模式是指某事物的樣式。當前的文獻對“模式”的定義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將模式看成是對某一過程或某一系統的簡化與微縮式表征,以幫助人們能形象地把握難以直接觀察或過于抽象復雜的事物。二是認為“模式”是一種方法,如《牛津字典》認為“模式,即方式方法、樣式風格”;也有學者認為“‘模式’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它的要點是分析主要矛盾,認識基本特征,進行合理分類”
。三是認為模式是一種對某種事物規律或現象的抽象或概括。如趙慶典認為“所謂模式,是指人們對某種或某組事物的存在或運動形式進行抽象分析后做出的理論概括,即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對認識、研究對象的運動、表現或相關聯系的形狀、發展態勢以及機制、動作的方向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論性描述”
。我們所界定的模式類似于第三種說法,是基于某種目標,對現象或規律、運作過程和機制的理論性概括和描述。
對應模式的定義,教育模式的出發點是教育目標,就是對教育領域內的教育現象或規律、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和相關主體對象的地位、狀態等的概括性描述。教育模式是教育結構的標準式樣,是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一定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相融合而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育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包括歷史自然形成和人為設計創建兩種生成機制,需要根據國情和客觀的教育現狀不斷創新。查有梁在《教育建?!芬粫姓J為,“模式是客觀實物的相似模擬(實物模式),是真實世界的抽象描寫(數學模式),是思想觀念的形象顯示(圖像模式和語義模式)”。他同時認為,教育模式“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之分”。宏觀,指教育發展戰略的模式;中觀,指辦學模式;微觀,指教學課程的結構。
我們所試圖構建的小學教育模式定位于小學教育,是一種人為設計的、試圖滿足當下時代背景和自主發展的教育目標而構想的一種教育模式,是一種中觀層面的理解,是一種教育和教學過程的組織方式,是集教育方法、方式、策略、理念于一體的實踐模型。
(二)做主人教育
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獨創的小學教學模式為“做主人教育”,以“做主人 求發展”為校訓,堅持“致力于‘做主人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發展人’”的辦學理念。“做主人教育”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激發人的責任感和成長自覺性、主動性為核心,以培養人的綜合智能、增強人的身心素質、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為目標,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前提下不斷提高人的自我教育能力、追求人的自我實現、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的教育。“做主人教育”突出了教師和學生兩個教育主體,追求教師、學生的自覺成長和主動發展,讓每一名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教育的主人,發展的主人,從而達到以發展的教師培養發展的學生的最終目標。
“做主人教育”的教育模式由體驗型德育、生本型智育、悅動型體育、地域型美育、和服務型勞育五部分構成。五者有機互補、良性循環、相互融合,從而形成“做主人”的教育情境,從各個方面給予師生積極體驗,增進師生“做主人”的信念。
三、主要理論依據和主要內容
重視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務、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白鲋魅私逃眻孕琶總€學生不僅有權利做自己的主人,而且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多年來,在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學校教育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置于從屬、被支配的位置,這是長期以來教育教學工作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我國的小學生將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必須具有較強的主人意識,發揮主人地位,才能從容地應對未來人生的嚴峻挑戰。為此,“做主人教育”模式是學校必然的選擇。
(一)主要理論依據
張家灣鎮中心小學開展的“做主人教育”實驗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是“自我教育”理論。自我教育歸屬于德育范疇,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其顯著特點是受教育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這種教育實踐活動,又不是自發產生的,它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所進行的。同時,自我教育要求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最高要求,能否進行自我教育,又是一個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質。因此,“自我教育不但是德育過程的一個方面,一種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德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小學生必須要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明確表示:“從什么地方和什么時候開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粋€人應當從這里開始認識自己,開始自我教育。應當在童年時期和少年早期,即從7歲到10、11歲,就教給一個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強迫自己’。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再教育的問題?!?img alt="[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846FC/18330532501971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19706-zeZy7lHf8VnzVMSxgVQ7opkP4mAgD2rM-0-0899e42ab84a045e4c05659018896ea0">
什么是小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們認為,在德育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上,將國家和社會通過學校及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自覺地轉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并主動采取行動,培養自己的品質,督促自己去實現。這就是小學生的自我教育。
(二)主要內容
張家灣鎮中心小學開展“做主人教育”實驗已達30余年,從構思到付諸實踐,從建立到健全,始終不變的是對新時代主人的熱切期盼,這是教育改革的真實內涵所在,蘊含著教育變革的理想情懷,也是對現實生活中學生塑造過程中缺陷的深刻反思,是對教育人、塑造人這一終極目標的一次探索。多年來,張家灣小學一直在執著地追尋,執著地探索。于是,我們看到了逐步清晰的“小主人”形象。
“小主人”是有著“自律、自信、自立、自尊”意識和能力的小學生。為了適應小主人們的“四自”發展需求,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的“做主人教育”緊緊抓住了“三個主、一個新”開展教育工作。一是主體精神。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主體是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能夠做到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二是主動發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主動進取的精神而獲得有效的發展。三是主人翁責任感。這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在群體中所擔任的角色有明確的認知,對按照這種角色要求應該如何行動有明確的預期,對自己行動的結果給別人造成的影響有明確的體察。正如康德所說兒童既是充分自由的又是符合社會規范的,就需要責任感的培養。四是創新精神。創新是人的自我發展,是自身力量的開發,它的本質是突破舊的思維定式,舊的常規戒律,形成新的自我。
1.“做主人教育”的目標
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的“做主人教育”提出了引導學生做“四個小主人”的目標,即文明守紀的小主人、健康向上的小主人、家鄉的小主人、和諧家庭的小主人。
(1)文明守紀的小主人。通過深化完善學生管理文化,不斷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及管理意識,發展學生自尊自律、自主管理的行為習慣,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2)健康向上的小主人。學校開展美德類、學科類、生活類、藝術類、科普類、體育類等各類社團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積極主動參與,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藝術審美素養,發展學生良好穩定的心理品質。
(3)家鄉的小主人。學校通過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社會大課堂等渠道,宣傳家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形成學校的愛家鄉教育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愛家鄉教育體驗,發展學生“知家鄉、愛家鄉、建家鄉”的思想意識,引領學生做“家鄉的小主人”。
(4)和諧家庭的小主人。學校通過各類家庭禮儀教育活動,使學生逐步學會做家務,為父母分擔家事,提高自理能力;使學生學會待客、做客之道,提升文明素養;懂得感恩,發展學生“知禮講孝”的良好品性。
2.“做主人教育”的實施途徑
“做主人教育”的教育模式由體驗型德育、生本型智育、悅動型體育、地域型美育和服務型勞育五部分構成。這五個方面有機互補、良性循環、相互融合,從而形成“做主人”的教育情境,從各個方面給予師生積極體驗,增進師生“做主人”的信念。
(1)體驗型德育旨在通過創建多元文化環境,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及管理意識,使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覺成長。
(2)生本型智育旨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推進“主體型”課堂教學體系的深入實施,落實“做主人教育”。
(3)悅動型體育旨在創建具有愉悅、主動、自主、創新特點,體現主人特征的悅動型體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參與的青少年健康聯動機制,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合格人才。
(4)地域型美育旨在通過促使學生運用各種美術形式表現地域特點,增強學生的愛鄉之情,學做家鄉小主人,從而發展學生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
(5)服務型勞育旨在通過開展自我服務勞動、家庭服務勞動、社會服務勞動及簡單的生產性勞動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的思想和行為。
(四)研究意義
當下,我國基礎教育價值觀由工具主義的應試教育觀轉向人本主義的素質教育觀。在這一教育大潮的推動下,張家灣鎮中心小學創生出“做主人教育”育人模式,同時,“做主人教育”育人模式也塑造、成就了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白鲋魅私逃眻猿忠匀藶楸荆瑘猿职l展學校的特色、教師的專業及學生的個性,培養師生對張家灣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豪感,順應教育發展潮流,為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促進學校全面發展
30年的“做主人教育”研究讓我們堅定了培育“發展人”的育人目標。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全國?!叭窠浬獭薄跋潞赍X”成為那個時代所有人的目標,這一思潮也波及小學,“跳農門”成為農村學生的第一追求,也成為老師的教育策略。在這樣的形式下,以林殿石校長為代表的張家灣小學人開始思考“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經過深入的學習、思考和討論,我們得出了“四個轉變、一條思路”的辦學理念。經過30年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一辦學理念既有鮮明的地域性,又有廣闊的適應性,既滿足了時代要求,又為學校的發展留足了空間。在這一辦學理念引領下,張家灣小學跨上了一個又一個臺階,成長為通州區名校。
理順管理渠道,建立高能的組織結構,保障學校教學活動。張家灣小學作為一所農村中心校,服務29個自然村,50000余名村民,擁有近20個教學區(最小的教學點只有兩個教學班,3名老師),2000余名學生,150余名教師(近一半是代課教師)。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該怎樣進行管理?隨著“做主人教育”模式的不斷推進,我們克服了這些困難,形成了具有張家灣特色的管理模式,為學校的不斷發展保駕護航。
加快教學模式的轉變,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做主人教育”育人模式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課程與教學改革帶動教師教育觀、教學觀的改變,建立本土化學習型學校的課程體系,利用地域優勢,立足自身發展,充分體現北京市農村小學的辦學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資源的育人與服務功能,有效解決了農村小學及農村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總之,“做主人教育”的實施從根本上提升了張家灣小學的活力,使教職工隊伍得以迅速地成長,使優質校本教育資源在學校系統內部不斷得到擴大、增效;拓寬了農村小學的教育空間,增加了教學計劃的多樣性;確定了學校發展的主體和核心,充分調動了干部教師全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工作幸福感
加速達成教師的“六自發展”目標:自覺歸屬、主動作為;自覺管理、主動進言;自覺閱讀、主動學習;自覺反思、主動提升;自覺強身、主動健體;自覺強心、主動調節。引領教師樹立“團隊就是名師、團隊就是品牌”的建設理念,竭力打造具有“主人”特征的教師團隊。促進教師做“思想的主人”“決策的主人”和“實踐的主人”,在課程架構和教學實施的實踐中,走向教師發展的佳境。為教師學習與進步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并適應未來學習化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學習型、研究型教師,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形成自主學習的教師生活方式。以科研促發展,努力實現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于達成“四主”發展目標
“四主”發展目標即:主動鍛煉,形成習慣;主動做事,承擔責任;主動學習,積極思辨;主動管理,自覺約束?!八闹鳌卑l展目標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的社會發展及對農村社會的適應性、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此目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身的巨大潛能,培養學生的小主人意識及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管理意識,使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同時,鞏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出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