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回復反饋的信息就知道刻意的狀態,可是刻意的狀態就是距離感,也是我所需要保持的。每個對待的方式正常情況下也是一樣的,所以其實不是我的原因,而是確實個人對方所遵循的生存之道,理解別人的生存之道,不要打破基本的生存規則,更不要打擾別人的利益機制,自己必須選擇按照自己舒適的方式處理,以自己現實的可能的最優解去執行。
只要按照形式分開的狀態來處理事物,觀察所有自然的反饋,以此了解真實的情況,確實無法得到相應的感觸,暫時不屬于共同利益的情形,也無法長期成為共同利益的情況,感受到有在快速彌補縫隙的狀態,但其實后續的彌補都只是知道可根源,知道了本質上的一切價值原則,所以彌補看上去變得是一種應對措施而已,也不是能改變任何什么的一種表現表現,只是認為這樣做比較好而已,實際上還是無法解決從內心上的打擾了對方利益機制的現實。
簡單的角度看清本質上的認知,能通過感知別人的需求而順應自然的力量運行,這就算非常了不起的現象了,肯定是在內心里揣摩過別人內心世界的現象了,也可以感知別人的需求,同時滿足別人需求的時候還保持一定的界限與距離!
這種界限是我也會保持的,也一定是讓自己確保不是那么容易與別人成為朋友的必要條件之一,情愿選擇自己的孤獨感,也要保持距離,保持相應的邊界,保持相應的原則,這樣的方式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方式!
不用互相之間有所牽絆,但是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神形相連,親密無間的最初的模樣了。各司其職其實就是分道揚鑣,互不干涉與互不打擾其實就是各自自私自利的方式去接受現實,去執行自己所能獲取的利益!
總體來說就是不用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只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好,結果其實就是要么一個人做完,要么就是分辨不開的,真實能分開的話就是現實的面對這個只能留存一個人的工作機制!在一個必須互相配合的地方完全分開具體的工作內容,那就只能是認為對方實際上沒有多大價值的現實,換句話說就是開始計較的根源,本質上就是被另外的利益所分化了,從內部上在不知不覺中被外部因素所瓦解而不自知的情形。
被外界所干擾而不自知,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一個整體中另一個整體與這個整體的沖突,也就是利益上的沖突,認為的事情就是無形的沖突導致可能失去利益或不想放棄利益,或不愿意被發現現在正在進行的利益的現實!
瓦解了就被瓦解了吧,反正趨合倍反的現實就在這世界中自然運行,好壞各自有把稱自己在衡量,陷入其中而不自知的情形,也不會理會別人的建議的,這就只能放任其發展,直到所有不利事情顯現出來,被自己所選擇的事物公開來。
各自安好,各自自掃門前雪,不用在意其它,也不需要有所擔憂,因為不配擁有擔憂的資格,沒有資格才是需要正在面對和接受現實,需要自然而然的存在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