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鏡頭
- 窗外的那一抹白色
- 依瑾之夢
- 1936字
- 2020-11-09 20:30:00
走過“野草書店”,發(fā)現(xiàn)這一排店鋪也發(fā)生了不少變化。少了幾家商品店,多了幾家餐館和咖啡廳。這條街的古色古香韻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蛻變。我前段時間聽到有人說:“茨廠街再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茨廠街。”
我認同這段話,為了迎合新一代的潮流,各式各樣的產(chǎn)業(yè)也正在進入蛻變期,于是漸漸失去原初的“味道”。
蛻變,蟬蛻殼變,也就是說事物發(fā)生形、質的改變。倘若不經(jīng)歷所謂的蛻變,這條街或許會漸漸在歷史舞臺上褪去光芒,最后淪落成人們埋藏于塵埃中的回憶街,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慢慢老去、逐漸地被遺忘。
我和靈溪經(jīng)過一家新開張的商品店,商品店的名稱太吸引我了。
“楓葉文創(chuàng)店”。以楓葉命名,以楓葉作為店鋪的設計主題,以楓葉象征著店鋪的千變萬化姿態(tài)。
“我們進來看看吧!”我興高采烈地對靈溪說。
各式各樣的文創(chuàng)商品,文化與創(chuàng)意的融合,的確很抓人眼球。再商品店內走去,來到了店鋪內的一個小角落——“楓言楓雨”。這一處小角落陳列的都是以楓葉為設計主題的商品,有水壺、碗碟、書簽、桌燈等等,皆融入了楓葉的元素。
“楓片”。乍看之下,還以為它是一片片楓葉,所以才稱作“楓片”。我們都猜錯了,這實際上是以楓葉為形狀的刀片。從遠處看,像是一片片楓葉;從近處看,會發(fā)現(xiàn)它是可以打開的,打開后內部就是刀片。
我買了兩個“楓片”,一個送給靈溪作為挺過期末的獎勵,一個送給自己。一年后,我在一次小意外中失去了“楓片”;幾年后,我因為這個已經(jīng)送給靈溪的“楓葉”而憎恨自己。
買過了東西,我們回到了上一次見面的糖水店。慶幸的是,這家糖水店還在。原來的地點,原來的氣息,還是人來人往的顧客。
“還是一碗魚肉粥和紅豆糖水。”
“好的。再來一碟油條如何?”
“當然。哈哈哈哈......”
還是一年前的店員,一年前的話語。“魚肉粥、雞絲粥、紅豆糖水、薏米腐竹白果糖水各一份,然后再來一碟油條。”
在這家人來人往的店鋪,店員自然是忘了曾經(jīng)也有兩個女孩點了相同的食物。要不是這位店員和一年前戴著相同的帽子和梳了一樣的頭發(fā),我想,我也未必還認得他。
糖水和粥都呈上來了。我嘗了一口,還是熟悉的味道。
原汁原味,值得人們細細咀嚼,用心感受其中富有層次的風味。能夠把一碗粥/糖水做得如此有層次,實屬不易。
他們能夠在簡單的料理中,融入馬來西亞華人最愛的味道,讓人們對他們家的食物的產(chǎn)生依賴感,也建構其他民族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味道”的認知。
馬來西亞華人,這片土地上特殊的群體。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至二十世紀上半葉,大量的中國東南地區(qū)沿海一帶的居民移民到馬來亞半島,從此落地生根,在這片土地見證馬來亞的獨立、馬來西亞的成立。
我們的文化是豐富多元的,既延續(xù)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也在這片土地通過與其他族群的互動,吸收了他們的文化,并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我們植根于這片土地,并且在跨文化互動中建立起文化自覺性,產(chǎn)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
吃過東西后,我們就在茨廠街附近走走。靈溪帶上相機,邊走邊拍照,從不同的角度拍下這座城市、這條街道的面貌和風景。烈日無阻我們探索這條街道的興致。考完期末考試的大學生,心情就是特別好,容得下任何不完美的事物。
如果可以把每一天活成這個模樣,那該有多好呢?
穿過幾條小巷,來到了一家潮州飯粥攤販。這條小巷叫做“煙纏巷”。
靈溪走進小巷,想多照幾張相。靈溪的拍照技術真的很不錯,很多地方用肉眼觀察,我從不覺得有多好看。但這些地方在靈溪的照片中,被賦予了另一種風味,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
“拍照呢,要用鏡頭觀察世界,而不是用肉眼。”
“怎么說呢?”
“鏡頭將現(xiàn)實與照片切割開來。它能給一個地方鑲上邊框,提供人們凝視一件事物的角度、框架和界限。在這個框架里,我事物的細節(jié)被放大,我們從這個框架中發(fā)掘事物最‘上鏡’的時刻。”
“原來這背后還有這么多理論。”
“我也只是看書學的。”
攝影師可以捕捉人與物最上鏡的瞬間,而人們凝視照片的時候,也只能看到事物的最上鏡的局部。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照片與真實的事物更好看。
攝影師拍照的瞬間、我們凝視照片的方法,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照片和現(xiàn)實的看法。
這也是我不喜歡拍照的原因,我不希望被局部的角度而失去認識完整的事物的機會。
繼續(xù)往小巷深處走,一陣微弱的聲波隨微風,傳到靈溪的耳道,引起鼓膜振動。毛細胞對振動產(chǎn)生反應,將其轉換為靈溪所聽到的聲音。
“喵~喵~.........”
靈溪放下相機,停下腳步,向另一側望去。
一只只有掌心般大小的白色小貓咪。小貓咪在我們經(jīng)過小巷的時候,發(fā)出了微弱的“喵”聲。靈溪好像與小貓咪心有靈犀,如果不是那微弱的聲音被靈溪聽到了,我們都不會發(fā)現(xiàn)這只小可愛。
小貓咪瞧見我們后,羞澀地轉過身,慢慢地往小巷深處走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緊跟小貓咪身后,想瞧一瞧它生活的地方。
我們跟著小貓咪,想瞧瞧它生活的地方,說不定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令人憐惜的小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