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女兒(約瑟芬·鐵伊推理全集)
- (英)約瑟芬·鐵伊
- 5419字
- 2020-10-21 12:57:14
導讀
時間的難產與不孕
唐諾
我認識一位聰明驕傲的朋友,偏愛所有動腦斗智的游戲,他的電腦掃雷游戲最快紀錄為87秒,卻始終不看推理小說,有一次,他聽我們眾人高談闊論推理小說煩了,撂下一句狠話:“我這輩子所知道的最好的推理小說是,余英時先生的《方以智晚節考》?!?/p>
好家伙,拿一代歷史大家的著作來修理人,這當然是極沉重的一擊。
還好,我并沒有忘掉一個名字:約瑟芬·鐵伊。
我的回答是:“那你應該看一本英國的推理小說,叫《時間的女兒》,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名對人的長相有特別感受的蘇格蘭場探長,他因為摔斷了腿住院,哪里也不能去,只能老實躺在病床上,卻因此偵破了一樁四百年前的謀殺案:英王理查三世,究竟有沒有派人暗殺掉據說被他囚禁在倫敦塔的兩名小侄兒,好保住他的王位……”
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這個書名出自于一句英國古諺: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意思是時間終究會把真相給“生”出來,水落石出,報應不爽。
推理史上第一奇書
約瑟芬·鐵伊,是古典推理最高峰的第二黃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但走的路子和與她齊名的阿嘉莎·克里絲蒂、多蘿西·榭爾斯大大不同,鐵伊毫不掩飾她對那種不斷復制、下筆如流水的討好讀者作品的厭惡??死锝z蒂一生出書近百種,榭爾斯也達五十余種,但鐵伊一輩子只寫了八本推理小說,本本均是高水準的作品——否則她如何能以一敵十,和大產量的克里絲蒂和榭爾斯并駕齊驅?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本《時間的女兒》。
老實說,此時在推理閱讀尚未成氣候的中國出版這本書,只能說是作為編輯人的宿命和任性。
宿命是說,你很難不出版它,否則你會像有件該做的事沒做一樣,睡覺都睡不好——《時間的女兒》在推理小說史上是一部絕對空前也極可能絕后的奇書,不是因為它迄今為止仍被美國偵探作家協會集體票選為歷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第二名是安貝托·埃柯響當當的名著《玫瑰的名字》),而是因為它雄大無匹的企圖、寫作方式及其成果。一般而言,歷史推理所做的仍是虛擬的演義方式,借用歷史的某一個時段、人物、傳說或事件材料,作家丟進一則犯罪故事,試圖由此產生化學反應,好碰撞出不同趣味的火花,但《時間的女兒》不是這樣,它不躲不閃,不援引“小說家可以虛構”的特權,正面攻打一則幾乎不可撼動達四百年的歷史定論,比絕大多數的正統歷史著作還嚴謹,還磊落。
這需要膽識,膽子+學識——只有造反的膽子不夠,還要有足夠支撐的豐碩學識。
而出版此書所以說是基于編輯人的任性,原因在于,我個人實在不相信中國的推理迷準備好了讀這樣一本書——讓我學習鐵伊的膽量,有話直說,這些年來,中國的推理迷多半習于也安于高度模式化、表達方式輕飄飄的日本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無疑是密度太高、太嚴肅的作品,它不像坊間日式推理,只要求讀者幾小時無所事事的時間而已,還包括謙遜的閱讀態度、細膩的思維、高度的文學鑒賞力以及基本的英國歷史知識。鐵伊不是會討好讀者、侍候讀者的寫作者,《時間的女兒》尤其是個中之最。
這部奇書比較像推理大海中的瓶中書,寫給茫茫人世中的有緣之人。
歷史交代
好,《時間的女兒》到底挑起了怎么樣的烽火?簡單說,它挑戰了英王理查三世在英國歷史上永恒邪惡象征的四百年定論,如果鐵伊是對的,那數百年來所有英國人求學生涯所念的歷史教科書里的記敘將完全是胡說八道;被英國人譽為圣徒、撰寫過不朽名著《烏托邦》、至今仍被認定是英史第一良相的托馬斯·摩爾,在此事件中將成為是非不明的老糊涂蛋,或更嚴重,成為為諂媚君王亨利七世而不惜歪曲歷史的小人;而曠世大文豪莎士比亞依據摩爾《理查三世史》創作的名劇《理查三世》,則是一出廉價可笑的大鬧劇。
事情大了。
往下,我們交代一下歷史背景,這蠻困難的,因為一來這段歷史糾結盤纏,其次英國這些王公貴族為小孩取名字又沒什么想象力,永遠在亨利、理查、愛德華、伊麗莎白、瑪格麗特這幾個有限名字中打轉,亂上加亂,我們試試看有沒有辦法簡明扼要地講清楚,如果不能,那就抱歉請大家自行翻閱一下史書了。
時間大約在15世紀中,由于在位的英王亨利六世一直有精神上的疾病,無法續任國王職位,大權握于王后瑪格麗特(原法國公主)手中,遂爆發王位的爭奪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南方偏向平民大眾的約克黨,和北方以諸侯貴族為主的蘭開斯特黨,這場征戰持續約30年,由于約克軍以白玫瑰為記,蘭開斯特軍以紅玫瑰為記,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玫瑰戰爭”。
1461年3月,在脫頓一地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會戰,是役約克軍大勝,英國王位遂正式落入約克家愛德華四世手中,是為約克王朝的開端。
愛德華四世登基時年僅19歲,是原約克公爵的次子,他的父親和長兄在征戰中敗死,并被蘭開斯特軍梟首高懸城墻之上,他底下還有兩位弟弟,老三是耳根奇軟、后來叛亂被監禁而死的喬治,最小的理查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理查三世。
相傳愛德華四世高大英挺但頭腦簡單,極好女色,他登基后不顧皇家的娶妻慣例,瘋狂愛上一位原蘭開斯特黨爵士約翰·葛瑞的寡婦伊麗莎白,伊莉麗白是英史上有數的絕色美女,在和愛德華四世結婚成為王后前已生有二子,婚后,她替愛德華四世又生了兩個男孩(即相傳被理查三世害死的塔中王子)和五個女兒。
愛德華四世在位22年,但玫瑰戰爭并未真正落幕,蘭開斯特余黨結合法國的力量仍不時作亂,朝中亦不乏原蘭開斯特黨徒蠢蠢欲動。其中最嚴重的一回起于愛德華四世的親舅舅瓦立克公爵,瓦立克公爵是幫約克家打天下的功臣,他本欲將女兒嫁予愛德華四世好為王后,一計不成后轉而將女兒伊莎貝爾嫁給喬治,并說動喬治聯合蘭開斯特黨奪取他哥哥的王位,一度成功地將愛德華四世逼出倫敦,后來靠著理查潛入敵營,說動他三哥反正,同時也是靠著這位當時年僅18歲的理查領軍,在倫敦近郊的巴納特大會戰中再次擊潰瓦立克公爵、蘭開斯特黨和法蘭西聯軍,這場亂事才化險為夷。
1483年,酒色不斷的愛德華四世病逝,此時長子愛德華五世才13歲,次子理查11歲,因此遺命由弟弟理查(這個理查是理查三世)為護國公。然后,依英國傳統歷史的記載,大權在握的理查忽然變身了,由戰功彪炳且敬愛兄長的國之棟梁,露出猙獰的面目,搖身成為往后四百年英國人耳熟能詳的“駝子”、“血腥者”、“兇手”、“怪物”等等英文辭典中所有骯臟名詞的總匯,他的罪狀大致可歸納為:
1.指控哥哥愛德華四世和王后伊麗莎白的婚姻不合法,以剝奪侄子愛德華五世的繼承權,竊占王位。
2.拔除?;实暮K雇拙舻热恢爻?,并下令將愛德華四世晚年的寵妃珍·秀爾裸體游街示眾。
3.為去除愛德華四世一脈的合法性,公開指稱:二哥愛德華四世和三哥喬治兩人并非他父親約克公爵的親生子,破壞自己母親的名節。
4.最罪大惡極的是,他派人謀殺了倫敦塔中的兩名小王子。
這個罪大惡極的理查三世在位只兩年。1485年,后來成為都鐸王朝開創者亨利七世的亨利·都鐸,糾集蘭開斯特軍,并在法蘭西王的傾力支助下,和理查三世會戰于包斯渥,在這場著名的大戰役中,理查三世的大將斯坦利倒戈,約克軍大敗,理查三世戰死于沙場,正式結束了約克王朝,也正式結束了玫瑰戰爭。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一劇的高潮戲便是這場約克家的最后一役,他描寫會戰前一夜理查三世夜不成眠,為幻覺(或他害死之人的鬼魂)折磨得幾近瘋狂,戰敗后又懦夫般高喊要用王位換一匹馬逃走,極盡肥皂劇之能事,把理查三世徹底打入萬劫不復的惡人地獄。
所謂的湯尼潘帝
這里,我們可能有個疑問,如果疑點真如鐵伊所言之多,即使這段歷史的記敘,相傳出自后來都鐸王朝的圣徒摩爾手中,一般人信之不疑,難道就沒有某些個“不因人舉言”的清醒史家發現不對勁嗎?就沒有人訝異過理查三世遽然且近乎不合理的轉變?沒有人注意到理查對敵手的寬宏?沒有人察覺他治下的英國政績斐然?四百年來的千千萬萬英國人全瞎了眼不成?
這點鐵伊非常光棍,她沒在小說中假稱格蘭特探長是驚天動地的世紀新發現者(小說有權如此,也不難做到),相反,她讓格蘭特和協助他的年輕美國人布倫特在追案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每一個世紀都曾有不同的學者跳出來質疑此事。由此,遂令《時間的女兒》一書除了驚悚尋找真正的歷史兇手之外,轉入另一層更沉重更感傷的陰暗歷史死角。
書中,格蘭特(鐵伊)提出一個名詞叫“湯尼潘帝”。格蘭特解釋,這原是南威爾士的一處地名,傳說1910年溫斯頓·邱吉爾擔任英國內政部長時,曾派遣軍隊血腥鎮壓當地罷工抗議的礦工,并開槍掃射,這個地名遂成為南威爾士人的永恒仇恨象征。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派去維持秩序的是首都紀律嚴明的警察,除了雨衣什么武器也沒帶,所謂的流血事件也只是在場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而已。格蘭特說:“重點是每一個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的人,都不加以辯駁,現在已經無法再翻案了,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一則傳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實的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言?!?/p>
鐵伊并沒只抓著湯尼潘帝這單一事件無限上綱,試圖以一個荒謬特例來指控歷史整體;相反,她通過格蘭特和布倫特的交談,或與表妹蘿拉的通信,不斷發掘出更多的湯尼潘帝來。其中,布倫特提出美國獨立戰爭前的波士頓大屠殺,說歷史真相不過是一群暴民向英軍崗哨扔石頭,總計死了四個人而已;蘿拉提供的蘇格蘭殉教事件甚至更精彩,該地有一方大紀念碑,鐫刻著一則動人的圣潔傳說,紀念兩位殉教投水而死的偉大女性,然而當時在場的人誰都曉得,文件記錄也清楚地登載,這兩位了不起的女士既不是殉教者,也根本沒淹死,她們因通敵叛國被起訴,而且獲緩刑安然無恙。
同樣,知道實情的人一致閉口不言,聽任虛假的傳說流傳,直到當時活著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堅強的傳說和更堅強的石碑,成為該地的驕傲和觀光賣點,至此,結論簡單地打上了句號。
如此,鐵伊讓我們進一步曉得,湯尼潘帝不是歷史的偶然特例,它更可能是歷史傳聞鑄造過程中某種遍在的方式。
如果我們以為鐵伊所說的湯尼潘帝的概念,指的是古遠淹渺,甚至無文字、無歷史記載的時代,如古希臘荷馬神話時代或如中國的堯舜禹三代,遂叫真相考無可考的歷史慨嘆和無奈,那我們可能就徹底錯解了鐵伊的不平和憤怒了。鐵伊在《時間的女兒》書中指出的種種湯尼潘帝,悉數是中世紀以后,甚至近在手邊的當代史例子。換句話說,不是因種種外在限制讓人們無緣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而閉口不談,有機會后來聽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選擇避開或掩耳不信。書中,蘿拉在那封貢獻了蘇格蘭女殉教者湯尼潘帝的信函附言中,講了一段關愛也深沉的話:“奇怪的是,當你告訴某人一個故事的真相時,他們都會生你的氣而不是生原說故事人的氣。他們不愿違反原先的想法,這會讓他們心中有種莫名的不舒服,他們很不喜歡這樣,所以他們排斥且拒絕去想。如果他們只是漠不關心,那倒還自然也可以理解,但他們的不舒服之感卻極其強烈且明顯,他們是深惡痛絕。很奇怪,是不是?”
“起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這兩句豪勇的詩句,仔細想來其實憂傷無比。如果我沒意會錯誤的話,不信世人皆聾只是一份不服輸的信念,是起身搏命的一擊,這兩句詩透露的客觀事實是:我雖然不信,但長久以來他們真的都聾了。
時間為萬物之母
從鐵伊的湯尼潘帝,我們會想到,時間,其實是個麻煩的母親,她會不孕,她會難產,當她生產時,所生的并不只有一個名叫“真相”的獨生千金而已,她還生出更多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女兒來。
所以事情清楚了,鐵伊取這個書名,又在扉頁引述那句古諺,絕不是歡欣的發現,更不是堅實的證言,這是反諷。
了解鐵伊是反諷,大家哽在喉嚨里、急欲追問的這個問題其實也就可以不必要問了:《時間的女兒》一書,從1951年擲地如金石出現至今,是否幫理查三世平反了惡名?是否改寫了教科書上這段歷史記述?
答案當然是沒有。今天,英國的小學生仍在戰栗地聽塔中王子的舊版本,這兩個可憐的男孩如何被壞叔叔害死;這個壞叔叔是駝子,是兇手,是血腥者,是怪物,是喪心病狂……我們外國人旅游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導游書上提醒你看的仍是這個陰森森的謀殺現場——我們說過,改變理查三世這則大湯尼潘帝代價太昂貴了,要翻掉整整四百年,要命的是還包括兩名歷史上的不朽巨人:托馬斯·摩爾和威廉·莎士比亞。
從一幅畫像開始
然而,《時間的女兒》也不是完全徒勞的一擊,鐵伊至少勇敢且大聲地把她相信的結論再說了一遍,再一次催生歷史的真相。說來好玩,也由于《時間的女兒》一書在推理史上的不朽地位,倒使得歐美的老推理迷成為這星球上站理查三世這邊密度最高的一組人——是,時間不會自動生出真相來,她只提供機會,讓人不絕望而已,你得努力幫她催生。
鐵伊的成果,我們有另一證據:這回為了出版本書,去掉了原版本封面上故意畫上的邪惡的理查三世圖像,找回鐵伊在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現存于倫敦國家人像藝廊中的理查三世原畫像,我們發現,畫像資料如今清楚地加了一條標注:這就是《時間的女兒》一書所提到的原畫。
說到畫像,頭腦清晰縝密而又文筆漂亮的鐵伊,在這部宛如一流歷史學術著作的小說中,唯一使用到小說家特權的部分是,她讓整個探案開始于格蘭特不小心看到這幅畫像復本,他對人長相的奇特感覺,令他無法相信畫像中人是冷血變態的兇手,他把畫像拿給出入病房的醫生、護士、管家、部屬、女友等每一個人看,每一個人都提出一己不同的有趣感受,只除了一點,沒有人認為其中有任何一絲邪惡的氣息。
因腿傷只能盯著天花板的格蘭特,遂因此決意探入這樁四百年前的謀殺案。
我們也決意將這幅理查三世的畫像印上封面,幫格蘭特詢問更多人看這畫的感受,然后,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探案開始了——
唐諾,臺灣臉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本文系唐諾先生為臉譜版“約瑟芬·鐵伊推理小說全集”撰寫的導讀,經作者授權使用。文字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