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譯者序
- 帕特·霍比系列故事
- (美)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 840字
- 2020-10-27 10:31:30
帕特·霍比是誰?一個好萊塢編劇,好瓶中物、好聲色、無才、無德更無膽。他在默片時期風光一時,將自己后來的落魄歸咎為運氣不佳,認為是有聲電影砸了自己的飯碗。但其實早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前,他所謂的事業就已經江河日下了。因為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他只能在電影圈外圍活動,靠幫人改改腳本之類的零工賺些小錢勉強度日。他自認是一位有經驗的前輩,一直想著東山再起。所以,他那低得可憐的道德底線可以讓他去做所有他能做或是不能做的事情——不論這些事情有多荒謬。作為一名“倒霉”的主角,他的一系列算盤最終必然落空,不過這并不影響他繼續為自己盤算,哪怕結局依然是那么丟人現眼。
帕特是菲茨杰拉德本人么?1927年和1931年,菲茨杰拉德兩次應邀前往好萊塢,但所寫的劇本都沒有被采納,最終無功而返。1937年,菲茨杰拉德第三次前往好萊塢。在以后三年半的時間里,他僅獲得一部電影(《三個戰士》)的署名。而在這段時間里,人們對他也存在頗多偏見,認為他“成日酗酒,無所事事”。他的經歷與《帕特·霍比系列故事》的一些情節似乎相符。
但是菲茨杰拉德不是帕特。他并不專為好萊塢捉刀,他的周薪也從不低于一千美元(他是當時好萊塢最貴的編劇之一)。此外,后人通過研究他的劇本發現,他對待劇本創作和對待小說創作一樣認真細致,遺憾的只是他的小說語言不適合拍成電影。可見,帕特這個角色只是菲茨杰拉德用來諷刺好萊塢,尤其是編劇這一行當的武器。作為一個“局內人”,菲茨杰拉德藝術性地寫出自己在好萊塢的所見所聞,從而使讀者通過帕特看出編劇和電影制作之間的關系。
《帕特·霍比系列故事》一共收錄了17篇短篇小說,均在《時尚先生》雜志上連載。第一篇《帕特·霍比的圣誕愿望》發表于1940年1月,最后一篇《帕特·霍比的大學歲月》發表于1941年5月。作者語言幽默諷刺,作品緊湊有趣,微觀地再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的風貌。
本書的翻譯工作由三名譯者承擔。第一至六篇的譯者為李玉帛,第七至十二篇為鐘姍,第十三至十七篇為蔡蓓菱。因能力有限,在翻譯過程中不免疏失,還望讀者賜教。
蔡蓓菱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