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刻《共產黨宣言》
1973年2月初,我看到老編輯盛振鳴在設計《共產黨宣言》的直式簡體字書版式樣,又聽說社里工軍宣隊連部將安排一位李姓復員軍人,搭一個木刻雕版書的工作班子,就去向社革委會主任王顏晉老師和連部負責人“毛遂自薦”。我說,新來同志一切陌生,自己1964年進社工作近十年,熟悉人員,又學過刻版、裱畫,我做較為合適,行嗎?到3月初,經組織批準確定,安排我任組長,林崗、張龍珠任副組長,設立木版水印組。
萬事開頭難。會寫反字的楊明華師傅是長江刻字廠的,讓他在家里靜心寫字。我們到該廠進行借調,請來了刻字工周須根(1921-?)、霍金興(1936.2-1997.6)兩位。又請來浦東金橋農村的秦品美、上海紙品六廠的拉線刻工夏宏泰,加上本社的羅旭浩(1918.8-?)共五位。后來任務忙時間緊張的時候,還請我社木版水印組的韋志榮等刻版師傅前來救援。
我們分了工,老林是山東南下干部,抓進度和管理,我負責寫刻、編校、培訓等,張負責印刷。那時計劃經濟,以書面報告大社黨委辦公室陳坤生主任,持市里批文通過上海市物資局購取所需用的紙張。又到上海市木材公司,拿到每年的白桃木即銀杏木木料計劃。我同社里采購員再赴寶山等地通過農村大隊的組織挑選樹木,符合書版尺寸者,只要農民愿意出讓,就運往顓橋木材廠剖成板材,送社里晾干備用。
為了確保質量第一,我們搞了“《共產黨宣言》發稿過程責任登記表”,于右上角“編號”后留空白,待填寫書版第幾塊的數字。誰發稿和校對第一、二、三次,誰書寫,書字校對誰第一、二、三校,誰發稿刻,誰刻字、發刻和刻完,均應簽名和填寫日期。
表格右下方“有何修補情況”一欄,一般不會用的。今年年初我查找到相關文檔,見有“編號:五”一頁:“重刻,換掉開始試刻版。”因為當初刻工各人手勢風格不一,有極少量相對不理想的字版有過修補。
1973年4月19日以本社的名義向大社黨委送審的《關于木刻版本書〈共產黨宣言〉的試刻情況請示報告》顯示:4月3日正式開始試刻,考慮到四位刻字師傅年齡大、視力差,又系初刻而刻法風格不同,書寫稿三校后送刻,已分別在11、13、14、17日完成第一塊版子。印出初樣,將由書寫者會同刻字者,根據個人風格求大同存小異,統一修改,并提出今后刻字時需要注意統一的地方。為保證11月份出書,一在社內挖掘潛力,組織人力支援;二在上海郊區了解物色刻書版人才。并送上用超等(符號甲)、優等(符號乙)的毛邊紙、單宣棉連(符號丙)及羅紋紙所印打樣,因紙質效果、紙張貨源情況,打算試印一千本,以乙、丙兩種紙各印一半。封面用古色紙(米色)和瓷青紙(藍色)各五百本,現附上樣張。前者用雨夾雪的中號冷金箋,后者用古色紙。其中精裝三十本,在封面外以絹包裹,簽條亦用絹。
《共產黨宣言》試刻樣張
4月19日,朱永嘉專送木刻本的毛邊紙和宣紙印的試樣各一種,請示姚文元以何種為宜,這樣的版式和字體是否可以?姚文元批示:“毛邊紙較好。但字體似須加以改正,偏長,不夠挺拔。當然在可能范圍內。”
因為上海木刻書的印刷已經停頓了三十多年,刻字工人年齡都很大,一般都在五十多歲,最大六十九歲,最小三十九歲。而且原來是刻木頭圖章的,這次轉過來刻書版不容易。重要的問題是培養接班人。通過上級組織同意,1972年11月初中畢業生,正在奉賢上海市新聞出版五七干校勞動鍛煉將要結束的同學中,有九名于勞動節后報到,我們進行集中培訓。學習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等書有關知識,欣賞魯迅出資刻印的《百喻經》、趙萬里《中國版刻圖錄》版式,每周花三個半天上書法課,學寫毛筆字,其馀學習刻字版。每次講評小結,再由分工師傅作示范加以提高。年輕人勤奮好學,不久即正式刻制字版。每天定額刻十九個字,用心一點即可超過,約兩星期刻好一塊字版,其中祝君波、曹曉堤還善于拉線刻框格。為求字體協調統一,請周須根負責修字,刻壞的字打個補丁,修好即可。印刷來不及,則請木版水印組的杭文連等師傅給予支援。
那時市面上沒有冷金箋供應,我們向上級申請購買黃金,換成金箔,木版水印組組長王崇禮(1944-2003)到外面取經來自制冷金箋,切成小張印制簽條。戴榮森師傅裝訂,用切紙機平整切紙,同時還邀請上海書店的唐師傅,請她來指導大批量裝訂、綾絹包書角等技藝。
是年5月9日,我們向大社黨委送了《關于培訓木刻版本書技藝人員的請示報告》,稱上海過去從事過這方面工作的人才現在極少,尤以寫刻為甚,為使該傳統技藝后繼有人,培養接班人,走訪了勞動局、農業局、教育局。他們認為,你們要打報告,由市委確定人數批轉有關局作為任務落實。如從73屆初中畢業生、從上海的農場上調青年人中選拔有寫字基礎的人員,然后由主管局分配,但方案要自己提。該報告內容有:一,來源;二,要求:年齡、條件、人數分配;三,辦法;四,培訓時間、內容和計劃。按教學內容,知識青年培訓在一年內完成,并確定了師資來源。
遵照上級指示,我們向南市、普陀、黃浦等八個區有關中學了解情況,初步物色了四十七個對象。到了8月10日,向大社黨委書面報告,擬了三十六個應屆畢業生名單。事后有關部門分配應屆畢業生,有九人進木版書組學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