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未來收益性高的企業和項目
“幾乎可以肯定,在股市表現糟糕的年份,公司的賬面價值增長會超越標普500指數的增長,但同樣在股市表現強勁的年份,公司的賬面價值增長會落后于指數。真正的考驗是長期表現如何。”
——巴菲特
在最近幾年,巴菲特頻繁為亞馬遜以及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點贊,與此同時,他又懊悔自己當初錯過了對亞馬遜的投資,認為自己當初沒有看好亞馬遜的發展是非常愚蠢的表現。為什么巴菲特要這么說呢?如今看看亞馬遜的發展,就可以發現巴菲特的確犯了一個錯誤,因為亞馬遜已經成長為市值靠前的跨國電商,就連貝佐斯的個人財富也水漲船高,成為世界首富。
那么巴菲特為什么之前會錯過這樣一家出色的企業呢?主要原因在于他當初并沒有意識到亞馬遜會擁有美好的發展前景,不覺得亞馬遜在未來會獲得不錯的收益,在投資蘋果公司以及可口可樂時,他能夠做出精準的預判,但是對于亞馬遜,他拿捏不準。何況作為一家運營了20多年的跨國電商,亞馬遜其實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低谷。
1997年的時候,巴菲特曾有機會投資亞馬遜的首次公開招股,當時的IPO發行價為18美元,但他后來決定放棄。巴菲特做出了解釋:“實際情況是,我從一開始就在關注亞馬遜。我認為杰夫·貝佐斯所做的事近乎奇跡。但問題在于,如果我認為某件事是個奇跡,那么我就不會去賭它。”在他看來,亞馬遜未來的發展還是很不明朗,他并不清楚亞馬遜會擁有那么大的發展潛力。
巴菲特錯失亞馬遜的投資,本質上并不算什么錯誤(事實上后來伯克希爾中的兩位經理投資了亞馬遜),只不過是因為自己對于亞馬遜的未來收益高低還沒有太大的把握,如果僅僅只是覺得當時能掙錢,也許他早就下定投資的決心了,作為投資人,巴菲特看重的是未來的高收益,如果未來是不確定的,那么自己就不會貿然投資,對于科技股的排斥其實也是源于這一點。其實無論是錯失微軟,還是錯失亞馬遜,都表明了巴菲特緊守“未來高收益”這一個底線,真正的問題或許在于他對科技股還缺乏更清晰的了解,這也是能力邊界問題,而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對巴菲特的投資進行分析,就知道,他能夠積累如此驚人的財富并不是運氣使然,而是因為他真正把握住了那些未來高收益比較明確的項目。
事實上,許多人對于未來高收益的關注度還不夠,這里涉及一個思維——折現思維。在多數人看來,未來的東西是有折現率的,因此在很多時候他們更愿意將未來那些不完全確定的收益折現成為當下的價值和快樂。比如投資人在投資某個項目時擁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每年固定拿走300萬元的收益,第二種是每年拿走100萬元的基本收益,其他錢繼續投資,然后等到第五年的時候,一次性取走2000萬元的分紅。按照第一種模式,五年時間就可以領走1500萬元的收益,而按照第二種模式可以領走2500萬元的收益。多數人可能都會選擇第一種模式,而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折現思維,因為2000萬元的一次性分紅對他們來說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因素,而每年300萬元的收益則是立即可以享受到的。
在投資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之所以并不看重未來的高收益,就是因為他們更習慣了折現,更喜歡通過短期收益來滿足自己對財富的需求,而這樣的投資者往往沒有辦法將生意做大,沒有辦法將生意做到位。對于未來高收益的把握往往需要很大的戰略耐性,需要人們擁有抵御資本誘惑的能力。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如今關于人工智能的布局和投資,許多人仍舊覺得人工智能當前的收益還不夠明顯,因此會選擇其他一些產業和項目進行投資,比如一些傳統的能源企業可能會在2~3年內帶來不錯的收益,或者在一些醫療產品的投資上獲得短期效益,至于人工智能市場,雖然在未來是一個價值幾萬億美元的超級市場,但很多企業和投資人顯然等不起,他們不會投資幾千萬或者幾十億元去為日后的發展做鋪墊,即便他們意識到在未來10~20年,自己將會收獲幾十倍、上百倍的收益,也會無動于衷。真正有遠見的投資人和企業永遠只有那么少數幾個,他們會耐心地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合理布局,甚至預備犧牲掉10年在其他領域內的投資收益。
對于那些真正優秀的投資人來說,能夠克制自己追求短期收益的欲望,而選擇追求未來高收益,這種選擇就是一種典型的長線投資。長線投資者要將目光放在未來的投資上,要放在未來的收益上,并延遲自己對財富的滿足,這也是保證收益最大化的一種方式。比如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像馬云、馬化騰、任正非等人,都曾有過更多的投資選擇,諸如房地產、炒股以及傳統能源,這些投資項目曾經非常火爆,也給投資人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可是在馬云等人看來,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股市都不足以支撐起未來高收益,它們只是暫時性的獲益項目,在未來必定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如今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地產都在冷卻,而他們所堅持的那些行業反而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總的來說,未來高收益才是投資的王道,才符合長期投資的規律和目標,才是人們快速積累財富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