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八大王
- 問山
- 豆豆她爹
- 2413字
- 2020-11-18 17:01:19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第二次攻陷四川,占據成都,建立“大西王朝”,改元稱帝。
此時的張獻忠并沒有在稱帝后享受到任何快感,相反,他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當中。滿清鐵蹄踏入神州,打得腐朽的明王朝沒有招架之力的各路諸侯,面對清軍的虎狼之師,都顯得不堪一擊,土崩瓦解了。
張獻忠的老搭檔兼競爭對手李自成,也于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永昌是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所用的年號。)在湖北九宮山神秘失蹤,生死不明。此時的大西王朝,看似依仗著蜀道天險穩坐川中,其實外面的清軍要攻打進來只是早晚的事而已。
張獻忠郁悶的日子里,經常帶著隨從出游,在成都城外走一走,散散心。有一次,在成都南城外出獵時,張獻忠忽聽到一陣清脆婉轉的歌聲遠遠傳來,那歌聲唱道:
重圍欲解似登天,日夜刀戈馬不前。
漢鼓三通忽百萬,楚歌四起缺八千。
拔山氣力今仍在,嘗膽胸懷已惘然。
遺戟江東眾父老,無顏再見故鄉田。
張獻忠聽了這歌,心中更覺憤懣。于是馳馬上前,找到了那唱歌之人。唱歌的是個三十歲左右的書生,白衣飄飄,長得很是英俊瀟灑。
張獻忠勒馬問那書生:“這位小兄弟,剛才所唱是何歌呀?”
書生答道:“是古人所題《項羽絕命詩》。莫非這位先生也有雅興,要與我共偕音律?”
張獻忠道:“吾輩不才,于音律所知甚少。小兄弟似乎強聞博知,可否為我解一解詩中之意?”
那書生頓時得意非凡,殊不知已經大禍臨頭,兀自滔滔不絕的侃侃而談:“詩中說道,當年霸王項羽敗于垓下,皇圖霸業已然無望。這項羽空有拔山力氣,奈何眾叛親離,無力回天,勒馬烏江,喟然長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一代梟雄,其困頓愚癡莫過于斯!想如今這大西皇帝,偏安天府,勢如甕中之鱉,豈與霸王無異乎?可笑可笑!”
說罷,書生還真就仰天大笑。
張獻忠聽完,勃然大怒,揮鞭斥道:“你可知我是誰?”
書生見他動怒,忙驚問:“未請教閣下尊號?”
張獻忠冷笑道:“我就是闖王帳下西營八大王、大西皇帝張獻忠!”
那書生聞言,面如死灰,跪地顫聲道:“小子無知,口出狂言,請皇上恕我死罪!”
張獻忠道:“我自崇禎三年起事,追隨闖王(指高迎祥)東征西討,已逾十數載。本為一腔熱血,解救萬千黎庶于水火。誰想如今虎落平陽,竟淪為萬民口中哂笑之人,爾等刁民,死不足惜!”
揮刀一斬,那書生立時人頭落地。張獻忠也沒了出獵的興致,號令隨從,打道回府。
人馬經過一家農舍時,張獻忠被農舍籬圈外的一幕吸引住了:
原來有幾只公雞正在圍斗一條尺來長的大青蜈蚣。那條蜈蚣昂頭噴吐毒霧以御強敵,雖身處劣勢,然余威猶在,絲毫不屈。
張獻忠心道:“你本名列五毒,兇悍異常,奈何落入屑小之手,為這群蠢物所欺!”頓時起了同病相憐之感,揮鞭逐走雞群,救了那條大青蜈蚣。
蜈蚣在張獻忠馬前盤旋三圈,而后隱沒在長草之中。
當天夜里,張獻忠床前忽然來了個青衣道士。
張獻忠夢中大驚,拔劍欲刺。
那道士忙揮手止住道:“將軍息怒!請容貧道說一段天機與你知道,將軍再作定奪不遲!”
張獻忠問:“你是何人?深夜到我府邸意欲何為?”
道士答道:“貧道號千足散人,修行于城外天臺山。只因將軍于我有救命之恩,故而夤夜造訪,來答謝將軍。”
張獻忠道:“我平生殺人無數,救人亦無數,道爺法號,不曾聽聞。”
千足散人笑道:“將軍乃人中龍鳳,不須耿耿于貧道來歷。貧道此來,是有一段天機相告,不知將軍可愿一聽?”
張獻忠道:“但說無妨。”
千足散人斜持拂塵,手挽蓮花,說:“貧道不妨直言相告,將軍本是應劫而生,空有兼濟天下之志,卻無坐擁乾坤之命,此一世注定只能為寇,不能為王,便如秦之項羽,唐之黃巢,垂成兵未止,一死天下輸。天下濟濟,真命天子其實另有其人,將軍就算如何戮力經營,也是徒勞罷了。凡人愚鈍,往往執迷于百年功利,卻疏忽千秋逍遙。將軍資質不凡,非俗子可比,只須貧道稍事開撥,必會明白一番道理。”
“哼,你到底是韃子的走狗,還是朱明的余孽?想當說客是嗎?”
“將軍別誤會!貧道乃方外之人,紅塵爭斗,跟貧道不相干。再說以將軍眼下的形勢,也只會招來刺客,不會吸引說客。”
張獻忠聽他話里有話,沉吟半晌,道:“道爺有何玄機,盡管直說。”
千足散人頓了頓,道:“自古以來,混沌眾生三界輪回:泉下鬼魅掙扎于沉淪幽冥,魂無所依,萬劫不復,最是凄惶悲苦;人世男女,只有那帝王將相如意快活,萬千臣民唯唯俯首,或為徭役所苦,或為兵戎所累,天下惶惶,苦不堪言;唯有九霄云頂,玉宇樓中,眾仙家弄梅戲鶴,吞丹飲露,說不盡的恣意瀟灑,無憂無慮。故世間生靈,為鬼,不脫九幽地府則無樂可言;為人,不及王侯公卿則無樂可言;而一旦為仙,則宇內山河湖海皆為樂土。將軍此生飽受人倫之苦,霸業已然無望,如今四面楚歌,為何還要執迷不悔?不妨干脆舍下眼前未竟之霸業,另走蹊徑,往升仙界,從此脫離凡胎,逍遙于塵世之外,豈不快哉?”
張獻忠嘿然笑道:“老不死的王八我見過,就沒見過這世間真有人能修道成仙、長生不老的!朱厚熜沉迷于金丹,二十年不上朝,不也才活了六十歲么?”
“修道不得其法,當然不會長生,只會短命。將軍若聽我言,則貧道眼下就有一段機緣,可送予將軍,助你修煉那長生不老騰云駕霧之法!”
古人當中,像王充這樣的無神論者畢竟是少數。張獻忠見道人說得鄭重,頓時便有些將信將疑,于是問:“道爺所說機緣,可否明示?”
千足散人道:“當年三茅真君尚未得道成仙之時,于東海伏巨蚌得靈珠三顆,度以道門玄力,專吸噬邪魔精魂,是降妖除魔之巨寶,名曰‘囚魂珠’。唐時蜀中動亂,群魔亂舞,民不堪命。青城山蒼云真人遂相邀蜀中幾位同道,前往茅山請求三茅真君后人借珠降魔。靈珠西來,群魔皆伏。卻不料后來三顆‘囚魂珠’在青城山為歹人所盜,從此流落天府,下落不知。將軍若聽我言,從此一心修仙,只需遣人尋到這三顆‘囚魂珠’,則大功成矣!”
張獻忠道:“靈珠到手,又該如何施為可助修仙?”
千足散人拈須輕笑,緩緩說出八個字:“喪盡天良,殺人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