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角進攻
- 我心無畏
- 出線
- 1886字
- 2020-10-23 16:03:29
三角進攻,也叫三位一體進攻或邊線三角進攻。簡而言之就是包括進攻方一側三名球員組成的“三角”和另一側兩名球員在內的進攻體系。
三角進攻這一戰術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公牛王朝和本世紀初的湖人王朝而名聲大噪。盡管這一戰術是在先后擔任上述兩隊主教練的菲爾·杰克遜手里發揚光大的, 但是杰克遜并非該戰術的創始人。如果追根溯源,將三角進攻引入公牛隊的構想來自于杰克遜擔任球隊主教練時的搭檔 - 助理教練泰克斯·溫特,溫特對于三角進攻的了解則始于他在南加州大學(USC)時的教練薩姆·巴里, 時間是上世紀四十年代。
“三角進攻體系不僅是一項籃球戰術,也是一套哲學理論,是經過了思索與提煉、能夠幫助球隊在比賽中獲得勝利的寶貴財富。當球隊從防守方轉換為進攻方時,確保球員能夠思路清晰、目的明確地在對方的半場各就各位。” - 洛杉磯·湖人隊主教練菲爾·杰克遜。
【建立三角】
三角進攻由一個1-2-2站位開始,其中每個隊員的間距為15英尺(約4.5米)。這個距離可
三角戰術擋拆后跟上插進突破分球聯防
三角戰術擋拆后跟上插進突破分球聯防
以拉空對方的防守,而且防止包夾的出現,同時有利于簡潔的傳球從而減少被對方搶斷的危險。
這里有很多種組成進攻三角的方式:(不能畫圖,大家發揮一下想象力吧)
既可以由控球后衛將球傳給小前鋒,然后從里側切入到底角。
也可以由控球后衛將球傳給小前鋒,然后從外側切入到底角。
三角進攻同樣允許后衛占據低位。那樣又有幾種不同的方式組成進攻三角。例如:控球后衛將球傳給小前鋒,然后中鋒拉出到底角,讓攻擊后衛移動到低位。
還有一種選擇可以通過運球獲得進攻三角,就像下圖控球后衛運球到小前鋒的位置,而小前鋒移動到底角,這樣他們就和中鋒組成了一個進攻三角。
【運轉進攻】
一旦進攻三角得以建立(我們以控球后衛切入到底角為例),那么一條由球(小前鋒)、進攻軸心(中鋒)和籃筐組成的“戰線”就形成了。這樣就使防守中鋒的對方隊員,必須待在籃筐與中鋒之間。只要那條“戰線”存在他就無法離開。
一旦這種局面形成,人們就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將球傳入內線低位的通道就此打開,小前鋒可以輕松的將球傳入內線或者說“遞”給中鋒。
例如:中鋒的防守者為了防止球進入內線或者傳給中鋒,他就必須站在中鋒得同側或者實行繞前。如果他繞前,那他就丟掉了他在籃筐和中鋒之間的位置,是中鋒獲得了通過高調球或者同側的快速傳球直接面對籃框的機會。
與其他一些進攻戰術相比,三角進攻擁有數不清的將球傳入“三角點(進攻軸心)”的方法。所以,要想防守或者破壞三角進攻將是非常困難的。
恰當的位置間距使低位拿球的機會大增,并且創造出一對一的機會。
同樣,三角進攻中的任何一個球員都可以幫助隊友得到空位出手的機會。
低位接球后的其他進攻選擇:
1、低位擋拆:當小前鋒將球傳給內線,就去為控球后衛作掩護,讓他獲得直接接中鋒回傳的機會。
2、移動掩護:小前鋒將球傳入內線后,就移動到另一側為大前鋒(4)作掩護讓他有機會擺脫防守隊員。而這時控球后衛則可以尋找底線突破的后門。
3、球傳到底角:這種選擇從小前鋒將球傳到底角的控球后衛開始,球傳出之后小前鋒利用中鋒的掩護切入,如果有機會控球后衛就可以從后面將球傳入。
如果小前鋒沒能甩開防守,那么控球后衛就可以利用中鋒的掩護直接運球上籃。
每個球員要間隔4.5米到6米(這是NBA球員的標準,高中生間隔的距離則以3.6米到4.5米為宜,大學生則是4.5米到5.4米),不論是在強側(防守球員多的一側) 還是弱側(防守球員少的一側),看上去都是一個三角形。但是不論后衛、前鋒還是中鋒,他們的站位并不是固定的,在不破壞三角形的前提下,球員們的站位完全可以交換。一旦站位開始交換,也就是三角進攻開始的時候。
正如杰克遜所言:“對于三角進攻的認識,最大的誤區莫過于認為它專為有才華的球員量身定做。三角進攻真正的作用在于幫助那些看起來并不出眾的球隊增強其在進攻端的實力。”
盡管如此,想要成功使用三角進攻還是需要一些條件的:
1.突破:球員必須能夠突破對方的防守,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快攻。
2.拉開:球員之間的間隔距離對于進攻的效果至關重要。菲爾·杰克遜認為,球員們彼此之間合理的距離應該保持在4.5米到6米。這樣做不僅有利于看清防守球員的情況,進攻方球員的視野也更加開闊。
3.無球跑動:雖然觀眾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有球隊員的身上,其實無球跑動對于比賽的影響遠遠超出觀眾們的想象。合理地無球跑動會給持球者更充裕的時間、更多的選擇。
4.前場籃板球:投籃不中的時候,球員必須做到足夠強硬地爭搶籃板,不至于因為進攻未果還讓對方快攻反擊。就像菲爾·杰克遜所說:“從你抓到前場籃板的一剎那,又一次進攻就開始了。”
【以上內容摘編自網絡NBA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