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懈解放思想的進程
- 中國改革大邏輯
- 陳培永
- 6671字
- 2020-10-26 11:28:13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解放,更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起航,就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中國改革本身就是一場思想解放之旅,就是一段不懈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在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的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需要回答:是否還有必要再強調解放思想?現在講解放思想有何不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中國改革,這些問題必須搞清楚,只有既推動思想的解放又把握解放思想的限度,正確應對不同思潮、不同觀念的爭鋒,尋求思想觀念的共識,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保障。
一、今天還要講解放思想嗎?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當時鄧小平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爭論的意義,認定它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與命運的問題。思想僵化給中國帶來的問題之嚴重,令他憂心不已,他看到的是,當時中國存在著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產生了很多怪現象,條條、框框多起來,隨風倒的現象多起來,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嚴重起來。
鄧小平把話說得很重:“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盵3]把思想僵化與亡黨亡國聯系起來,有利于讓人們警醒,認識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認識到只有解放思想、只有改革開放,中國才有出路、才有未來。
改革開放的歷程充分證明了解放思想的價值。當有人拋出來“姓資姓社”問題,擔心改革是否會“一夜回到解放前”,開放是否就是“敞開懷抱歡迎資本主義”的時候,正是解放思想的強調,給社會注入了強心劑、定心丸。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人們再一次猶豫改革開放到底是否走對了,是否還要繼續走下去的時候,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就像一份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再一次打消了人們的疑慮。沒有解放思想的助力,改革開放的進程很有可能就會中斷,甚至往回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解放思想的力量。
但凡對這段歷史進程有所了解的人,肯定會認同解放思想對于改革開放的意義,只是今天的我們并不一定會認同再提解放思想的價值。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今非昔比,人們的思想觀念早就擺脫了“緊箍咒”,早已獲得了解放,還講解放思想只是慣性思維,沒有具體指向和現實針對性,就是喊喊而已。更有甚者,認為今天的問題不在于思想不解放,而在于太解放了。社會共識無法形成,正是因為總是講解放思想的結果,我們因此反倒要做的是防止思想解放過頭。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還要不要講解放思想?為什么還要號召解放思想?今天講解放思想還有意義嗎?
解放思想是無止境的,不可能到了一定歷史階段,就不需要再解放思想了。我們總是在特定的階段進入對社會的分析,也因此會生成適合當時背景、在當時能推動歷史進步的觀念,這種思想觀念慢慢地會扎根于心,成為我們觀察時代、評判對錯的依據,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如果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新情況和新問題出現,我們還固守這種思想觀念,還以這種觀念來評判社會發展,那它就可能會變成制約我們的條條、框框、本本,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固有觀念、僵化思維,無論這種觀念本身有多好。實踐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思想觀念也要因時而變。生活的時代背景已經變化,思想觀念還停留在過去,人將被自己的思想觀念所束縛。
解放思想,嚴格說來不是思想獲得解放,而是人獲得解放,是人從原來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沖破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束縛,破除那些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勢,不受條條、框框、本本的制約,不以某個歷史階段形成的某種觀念、原則、理念來評判已經變化的社會現實,不切實際甚至幻想地以為把某種觀念、原則、理念貫徹到底就能改變現實,它要求人們遵循客觀歷史進程、社會發展的規律,從實際出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只要繼續推進改革實踐,就必須強調解放思想。改革是新的嘗試,要變革以前的陳規舊制,要去做以前所未做的事情,它本身就意味著要突破舊有觀念、習慣思維的束縛,實現思想的引領、觀念的超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要打破改革開放以來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同樣都是講解放思想,今天解放思想要努力的方向以及要達到的目的,與剛改革開放時確有不同,但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回顧改革開放的進程,解放思想力求打破的是對社會主義及其建設道路的僵化理解,讓人們擺脫社會主義實踐就應該搞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國家只能搞計劃經濟等觀念的制約,認識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完全可以結合,生產力也應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應該立足現實而不是立足設想的某些原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等問題。
今天仍然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思想觀念還在困擾著我們,爭論并沒有塵埃落定??吹礁母锏膯栴}和代價,一些人在反思改革的名義下否定改革,認為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而是打著社會主義的名義補資本主義的課,中國不能任由市場經濟發展,不能由資本力量主宰,應該重拾階級斗爭,重新思考計劃經濟,重新評估“文化大革命”的價值,等等。
我們看到,雖然改變了話語表達形式,實際上還是原有的思想觀念在作祟,還是人們沒有從應然的、應該如此的思想觀念中獲得解放。我們應該保持的正確態度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不能看到問題,就懷念過去,就想往回走,現在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基于變化的時代條件提出新的方案,把改革往前推進,而不是人為制造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阻力。
二、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限度
解放思想不是瞎想、狂想、亂想,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方向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可能會陷入誤區,走向極端,使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就是要打破一切正統觀念的束縛,就是什么都可以說,什么思潮都可以大張旗鼓地講。那種認為“思想解放過頭”的看法,確實是看到了當前中國思想觀念方面出現的混亂,看到了在解放思想名義下一些錯誤思潮的傳播。解放思想,該解放的解放,不該解放的不能解放,不能打著“解放思想”的名義給任何想法、說法都披上合法合理正當的外衣。也不能認為抓思想領域的意識形態問題,就是不讓人說話、讓人封口,給思想套上枷鎖。
任何思想解放,任何觀念創新,都是有限度的,不存在絕對自由的思想解放。在談解放思想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還有與之同時被強調的“實事求是”。鄧小平明確講過:“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盵4]解放思想離不開實事求是,就是要做到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必須遵循的基本前提,它保證了思想不是亂解放、瞎解放,不是背離解放思想。離開實事求是,就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不尊重客觀實際的胡思亂想。
什么是實事求是?寬泛理解,就是指要看實際、說實話、干實事,它針對的情況是,根本看不到實際情況,看到實際情況也不說實話,說了實話也不去干實事。但如果只理解到這個層面,那注定不可能真正理解實事求是的深意。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去研究、去探求,“是”就是規律。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研究出、探求出規律,來指導工作和生活。能從實際中找到規律,按規律辦事,才是真正地實事求是。就此而言,解放思想的過程,實事求是的過程,其實就是毛澤東所講的“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
做到實事求是并不容易,有客觀原因,“實事”過于紛繁復雜,也有主觀原因,受知識水平、理論素養、經驗閱歷、思維方式、分析問題能力的限制,即使看到“實事”,也難以“求”出“是”來。還有的則是把實事求是片面理解為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其作為口頭禪、座右銘,對其推崇備至,為自己的任何奇怪做法做辯護。從實際出發,不是眼光短淺的實用主義,有些人看到的“實際”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實際”,而不是規律性的、全面性的“實際”。有些人講從實際出發,以為就是所有理論都不管用,不要談理論,只埋頭苦干。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它并不是不要理論,它還要堅持理論指導,借助于理論來把握“實際”,找到其中的內在聯系、客觀規律。
解放思想除了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事”中發現“是”,還要遵循不可觸碰的原則、方向和目標,這可以看作是解放思想的政治限度。改革不是什么都改,是有原則、有方向、有目標的,解放思想也不是什么都能解放,也是有原則、有方向、有目標的。我們會發現,鄧小平在講解放思想的時候,都是同時強調一定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背離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不能偏離社會主義航向。
改革有靈活性,也有原則性。靈活性體現在打破原來的條條框框,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進行開拓性的探索;原則性則體現在道路不能變,方向不能變,立場不能變。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改革的基本遵循,是改革的政治血液,這是不能改變的,目標必須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但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樣,可以靈活,可以盡可能地“解放思想”。
改革不是要“改朝換代”,再怎么“改”,再怎么“革”,也不能背離社會主義道路,這涉及改革的方向問題,也是解放思想必須堅持的底線。鄧小平曾經提醒過:“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盵5]習近平也提到:“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搖旗吶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6]絕對不可能在解放思想的名義下背離社會主義、不講社會主義、拋棄社會主義,必須防止在“解放思想”的名義下灌輸非社會主義、反社會主義的觀念,打消那種“堅持社會主義的觀念是死腦筋、不開竅、跟不上時代”的念頭。
如果說解放思想還有限度的話,那就是法治限度。再怎么解放思想,也必須遵從法治,讓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盵7]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更要求改革者循“規”蹈“矩”,講法治精神,講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推進改革。解放思想與法治思維、規矩意識并不相悖,真正的解放思想,應該與法治思維樹立是同一個過程,那種認為改革勢必要沖破現有法律規范約束的思想觀念必須得到矯正。
三、如何應對“左”與右的爭鋒?
推動思想解放,會產生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的聲音話語。推進全方位社會變革的改革,注定是各種思潮爭奪話語權的舞臺。不同的思潮都會打著為改革出謀劃策、關心改革發展前景的名義出現。推進改革,必須直面思想觀念的爭鋒,注意甄別錯誤思潮的趁機而入,既要給不同的聲音以表達的機會,又要加強引導,保證社會共識的生成。
圍繞改革問題,尤其要注意的是“左”與右的問題。鄧小平多次表達了既要反“左”又要反右的觀點,也強調了要根據情況變化認清主要是防“左”還是防右的問題。1992年,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8]的觀點。
右推崇個人自由的至高無上,主張完全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其實質是全盤西化,把中國引導到資本主義上去;“左”表現為堅決捍衛革命,堅決以階級斗爭為綱,它把社會主義理解成同步同時富裕,把改革開放直接定性為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無論是“左”還是右,實際上都沒有尊重中國的獨特國情,一個盲目迷信西方制度在中國的適用性,以為在他國行得通的就完全可以照搬到我國;一個則固守社會主義的教條,認為存在著亙古不變的原理必須去遵守,任何的改變都是背離社會主義。本質上而言,一個是主張改旗易幟,一個則是典型的封閉僵化。
“左”與右的爭論在今天并沒有消失,反而持續發酵,甚至反映在關涉到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的評價問題上?!白蟆睂Ω母镩_放之前的社會主義實踐充滿懷念,認定中國的問題正是改革帶來的,是改革開放導致了兩極分化、階級對立局面的出現,解決中國問題必須重視新時期的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問題,堅決反對市場化、西方化。右則否定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在批判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時,否定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實踐,對毛澤東的很多做法都予以駁斥,甚至采取污蔑、完全否定的態度。它認同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主義實踐,但又認為做得還不夠,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自由競爭還沒有完全形成,必須進一步削弱政府干預,完全放開市場。
把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與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對立起來,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顯然都是不對的,都是不尊重客觀歷史進程的表現。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任務,用今天的標準來評價昨天的事情,用昨天的標準來評價今天的事情,都難免有失偏頗,最終導致的是割裂中國歷史進程,把革命與改革實踐對立起來,看不到兩者之間的傳承關系。
我們還應該看到“左”與右背后反映的價值取向問題。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一直有兩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一個是社會公平,一個是個體自由。在社會公平與個體自由兩種價值取向之間做出選擇,如果偏向于社會公平的,則應該是偏左,偏向于個體自由的,往往被認定為偏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總會覺得個體自由很重要,但又總會埋怨社會不公平,所以,左與右的情結都是存在的。
在很多人看來,資本主義強調個人至上,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個人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與之相匹配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念自然是右的代表。社會主義注重社會公平,強調國家、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為了國家、集體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自然會被認為是“左”的代表。人們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建立在金錢至上、個人至上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想象長期建立在公平、平等的關系的基礎上。改革后的社會主義實踐與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想象有一定距離,自然就容易讓“左”的思潮再次出現。而與西方世界的接軌,讓一些人看到中國必須跟上步伐,走西式道路,就容易出現右的觀念。當代中國“左”與右的爭鋒,實際上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理想與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之間的差距問題。
尊重客觀歷史進程,依循歷史發展規律,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不能離開現實、超越階段去搞改革。不同思潮背后實質上反映的是不同的基本的價值理念,都有其一定合理性,都有其正當的價值訴求,應該看到各自的優勢和問題,不能將任何一方一棍子打死。各種思潮之間應該平等對話,互相借鑒,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誰也看不起誰。任何一方將自己封閉起來,看不到對方的合理性,就極有可能走向“極左”或“極右”?!皹O左”和“極右”是改革最大的敵人,中國最需要避免的是“極左”或者“極右”,即盲目推崇社會公平而抹殺個人利益的合法性,或盲目推崇個人自由而將社會公平斥之為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如何處理“左”與右思潮的影響,鄧小平當時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不爭論”:“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盵9]今天,“不爭論”容易被一些人理解為不要爭論,不讓人說話,實際上是望文生義的粗暴誤讀。在當時的背景下,爭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如果允許兩方意見充分表達,任何改革都將寸步難行。它不是說什么時候都不要爭論,它也不是不鼓勵探索與爭鳴,而是反對打不痛不癢、無聊透頂的口水仗。解決實際問題是關鍵,與其在爭論中花費力氣,還不如將更多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照務`國,實干興邦,說得精彩,不如干得實在,這是“不爭論”隱含的前提。
處在改革開放的新關口,改革的不同聲音再一次大量涌現,如何對待這些新觀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識,關乎未來改革的成敗。我們需要以包容開放、兼容并蓄的態度,以推進改革實踐為標準,鼓勵發聲,兼容并蓄,把理論講清楚,把道理說明白,讓一切錯誤的思潮無法立足,讓科學的理論暢通無阻。我們不應有太多的“先見之明”,不要先說這樣太激進還是太保守,不要動不動就給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辮子。不能聽到有一點議論,尖銳一點的議論,就追查所謂的政治背景、所謂的政治謠言,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改革需要共識,共識應該產生在足夠多的意見表達的基礎之上,不然的話,就只有壓制出來的共識,而沒有經過自由表達后達成的共識。
歷史表明,思想僵化有制度的根源,思想的解放也要通過制度來保證。不好的制度會壓制人的思想,會讓思想無法盡情綻放它的魅力,會讓思想者紛紛向政治獻媚,而走向思想的封閉。解決思想僵化,光靠呼吁是不夠的,讓人思想解放,讓人提批評意見,需要從制度上保障,提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