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當代中國新的偉大革命

  • 中國改革大邏輯
  • 陳培永
  • 4846字
  • 2020-10-26 11:28:13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可以說是對中國改革、對改革與革命關系的定性判斷,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深刻領會。如此判斷也會讓人產生疑問,改革是改革,革命是革命,改革怎么就是革命了呢?中國不是經歷了從革命到改革的轉變了嗎?為什么不干脆說改革是對革命的替代,是革命之后我們干的另外一件不同的大事呢?這一判斷對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有著什么樣的啟示?這是把握中國改革首先應回應的問題。

一、處在后革命時代了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革命,一種是改革。改革與革命是不同的事業,有不同的進路。我們一聽到革命,可能馬上想到的就是暴力、武力、摧毀、顛覆、破壞,就是對現有統治秩序的根本否定、全部推倒。這種理解有一定依據,毛澤東有段非常精彩的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1]

如此定義革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支撐,而且也有歷史的價值。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必須有這種酣暢淋漓、摧枯拉朽、你死我活的革命,不能不分場合地當謙謙君子,講書生意氣。在這個意義上,改革與革命是對立的,不能把改革說成是革命。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被壓迫、被奴役階級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暴力性的政治行動,是執政者的執政地位受到沖擊而出現的變革方式,它是暴力性的、破壞性的、顛覆性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執政者為維系執政地位積極主動采取的變革方式,它是溫和的、建設性的、循序漸進的。

對于執政者而言,要杜絕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出現,就必須自上而下地主動改革。改革往往是被形勢所逼,沒有誰愿意舍棄舒適條件,改變習以為常的工作習慣,但不改革不成,來自民眾的壓力使執政者不得不去改革。所以有人說,改革總是與革命進行賽跑,你不改革,我就來革命,要保命,你就必須去主動地改革。

革命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和公平正義的動力,給被壓迫民族、受奴役的底層民眾提供了光明的道路。正如馬克思所言,“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中國近代史無疑證明了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國革命的意義,都不能否認革命改變了20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航向,并奠定了今天中國社會繁榮的前提和基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能忽視的一種思想傾向是,認為現在進入后革命時代了,要徹底地告別革命,革命應該被放進歷史的博物館塵封起來。更有甚者,在反思革命的名義下,質疑革命的合法性,污蔑革命,把革命看作野蠻的游戲,把革命者的形象抹黑、矮化,極盡侮辱之能事。

講改革,我們不能割裂其與革命的關系,更不能給曾經進步的革命潑上污水。革命,本來是一個充滿進步、希望、積極、先進的詞匯,卻在新的時代被無情地貶低、挖苦、諷刺,這是對歷史的極度不尊重。尊重歷史,必須尊重革命,尊重那些飽含理想信念的革命者,不能以自己的無恥去揣度革命者的偉大,以自己的卑鄙去侮辱革命者的崇高。

如此強調尊重革命,并不代表我們看不到革命手段的暴力性,無視它可能會帶來消極的結果。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壞、顛覆特質,決定了其有潛在的危險。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續不斷地進行,可能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傷害。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破壞性的歷史影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繼續革命的思維作怪,革命成功后還在不斷搞革命,搞政治運動、階級斗爭,似乎革命永無止境,階級斗爭沒有盡頭,必須持續地推進才算是進步。試圖用政治運動、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解決文化的、思想的問題,必然要付出代價。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中斷了本該中斷的政治運動、階級斗爭,但它沒有放棄革命的理想、革命的事業,它強調了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傳承,使革命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有了新的內涵,把革命的批判性邏輯、解構性邏輯轉為了建設性邏輯、建構性邏輯。

這個判斷講清楚了革命與改革不是對立的,而是有內在關聯的。革命事業如果不通過改革進行下去,革命的追求就可能被葬送,改革如果沒有繼承革命事業,那改革就是背叛。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同之處只是在于,改革不改變基本制度,改變的是體制。

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關鍵范疇,是中國共產黨的標志性話語。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成為執政黨,絕不是要“告別革命”,絕不是說就不再是革命黨了。那種認為“只講執政黨不要提革命黨”“再講革命不合時宜”的觀念,其危害在于讓革命失去了現實的正當性,看似針對革命而言,實際上也會使執政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判斷飽含著政治智慧,它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前后歷史階段、前后從事事業的連續性,讓忠誠于革命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標,轉而將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上。中國共產黨依然是革命黨,只是現在所從事的革命的重點任務發生了變化。同樣是革命范疇,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它應該有側重點的不同,有主攻方向的不同。

二、從政治革命到社會革命

拆解“革命”這個詞,會令我們感到驚喜,它包含“革”和“命”兩個部分,如果說“革”是指對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革除、去除、摒棄,那么“命”就是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革”應該是服務于“命”的,革命的目標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如果只強調“革”而不注重“命”,忘記了“革”之后的“命”,不去追求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那就只能是“革命尚未完成”。

“革”與“命”實際上正對應于革命的兩種形式,那就是“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實際上彰顯出革命的“命”的內涵,凸顯出“社會革命”的意蘊。比起政治革命強調的主要是“革除”,作為社會革命的改革更強調的是“命制”。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再推進、再努力,它是要在政治革命推翻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后,完成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

政治革命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依歸,是終點站。但我們不能割裂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從廣義的角度講,政治革命也是社會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部分。在中國,社會革命從政治革命開始,沒有政治革命奠定的前提,社會革命也就無法進行。

改革既然是一場社會革命,是革命,就絕不是社會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變革,而必然是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如果說一開始的改革開放是重點突破,沒有很好體現全方位性,那么今天所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則完全呈現出全方位社會變革的意蘊。

這場全方位社會變革的起點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明確指出:“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2]尊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就應牢記生產力的基礎性地位,立足中國的客觀實際,也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伊始最根本的現實是生產力落后,必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但僅僅停留在生產力的層面上,改革就不可能與革命處于同等地位。解放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方面,發展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目的,雖然是最根本的一個方面、最根本的目的。改革不會止步于此。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要改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就要變革政治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這是改革最根本的哲學邏輯,它意味著生產力發展不是改革的所有方面,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也是改革的題中之意。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不僅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包括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甚至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它意味著經濟關系、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習慣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它不只是社會某個領域、某個方面、某個要素的改變,更是社會各個領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社會結構各個要素的變革。這個過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質的飛躍,就此而言,改革就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

作為全方位社會變革的中國改革,歸根結底要實現的是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最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只有使中國完全擺脫傳統社會的痕跡,不僅在現實制度層面,還包括思想觀念層面,使中國實現整體的、全面的現代化,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才算完成,社會革命才算成功。

三、更為艱巨的偉大斗爭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刻領會“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的深意。它說明,中國改革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完成革命的事業、革命的理想,取得社會革命的最終勝利;它也說明,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是整個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體制以及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的全方位轉型;它還說明,改革是問題倒逼而產生,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去干的問題。正像人們鬧革命,是形勢所迫,是沒有辦法的抉擇,改革也是形勢使然,是不想去干也得去干的事業。

革命不易,很多人付出艱辛、獻出鮮血和生命最終才取得成功。把改革稱之為革命,給改革者的重大提醒是,進行改革事業絕非易事,一定意義上更為艱巨,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智慧,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馬上打江山,很難,下馬治江山,更難,打下來江山可靠暴風驟雨,畢其功于一役;治江山就需要綿綿細雨,澆灌萬物使其逐漸萌芽復蘇。一個是短期的活,靠前期積蓄力量;一個是長遠的活,靠后期苦心經營。

我們需要認識到推進社會全面變革、完成社會革命的長期性。全面深化改革一定是長期的變革,一定是具有徹底性、艱巨性、綜合性、復雜性、長遠性特點的變革。而且,只有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只有徹底性、艱巨性、綜合性、復雜性、長遠性的變革,改革才配得上“革命”一詞,才能稱得上是一場革命。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說就是一場“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用“偉大斗爭”這個詞,不是要呼吁革命時代那種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要強調當今中國所開展的全面深化改革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長遠性,強調它絕對不是修修補補就能實現的,它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它既然是偉大斗爭,就一定是事業艱巨、任務繁重、過程艱難、勝利不易。

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難度應保持必要的清醒,認識到它是更為艱巨的事業,要知難而上,不能畏難而退;要從長謀劃,不能亦步亦趨;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能急功近利以為可以一勞永逸,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自認前景黯淡。

今天的改革不再是剛剛開始的時候,目標簡潔明了,思路明確清晰,那就是改變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而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推進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變革,前所未有地具有了緊迫性,可以說迫在眉睫,改革的目標和思路變得復雜起來。在這個時候,改革越往前推進,越往縱深發展,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就越多,挑戰和困境就越大。

如果說生產力問題是激發社會活力、人的潛能創造財富的問題,那么生產關系問題則是要理順人與人的關系、解決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只要涉及人與人的關系,觸碰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它就要比以人與自然關系為中心的生產力的問題要難得多。更何況,要理順生產關系,實現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就必須觸碰政治上層建筑,敢于解決政治體制弊端,而我們都更加清楚,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相對于其他體制改革,難度是最大的。而且,每一個領域、每一個方面的改革都要向前推進,都要防止改革倒轉、向后退,必須多元并進,必須深度推進,必須深化深入。這決定了改革越來越進入到攻堅期、深水區,越來越要啃硬骨頭。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綜合考量,必須統籌兼顧。因為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改革已經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促進一個領域、一個方面的改革,必須要考慮到其他領域、其他方面的改革。解決經濟優化發展問題,只在經濟領域施策、想辦法,是斷然解決不了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只講環境保護、呼吁生態文明理念,也是斷然解決不了問題的;同樣解決社會建設問題,只在社會領域發展民生、強調公平正義,也是斷然解決不了問題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必須綜合性、整體性、全面性的把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馆陶县| 广饶县| 桃园市| 特克斯县| 平凉市| 内江市| 满洲里市| 凤翔县| 阳谷县| 凉城县| 嵩明县| 安福县| 洛阳市| 页游| 克山县| 莱阳市| 咸丰县| 错那县| 甘南县| 达拉特旗| 新邵县| 三江| 苏尼特右旗| 册亨县| 湟中县| 中卫市| 乌鲁木齐市| 张家港市| 巴青县| 陕西省| 香格里拉县| 玛曲县| 蒲城县| 弥渡县| 庆城县| 夏津县| 抚宁县| 桐梓县| 原阳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