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記使命 走在前列: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
-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行政學院
- 333字
- 2024-03-28 12:21:52
二 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img alt="《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 《人民日報》2018年3月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E8B2C/18225945508097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88482-FrCOvJ9aVqtgtc9kO3QC353P3IMSXKjX-0-510c8dfabb3bd4c3b0d98f2f9caed0dc">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意蘊深遠、內涵豐富、令人鼓舞,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盼,體現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廣東要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進程中奮勇爭先、積極作為、走在前列,為邁向創新型國家貢獻“廣東力量”。我們要將“三個第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實際行動捍衛改革、創新、發展的偉大成就,在新時代的號角下,努力拼搏、砥礪奮進、再創新局,譜寫出一篇發展興盛、創新強勁、人才集聚的宏偉華章。
(一)發展是第一要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是破解新時代的新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和關鍵。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發展的成就證明了“發展是第一要務”這一重要論斷的科學性。新時代,廣東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仍然需要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推動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
1.抓好發展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之策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證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仍然需要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這一重大判斷引導全黨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img alt="《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E8B2C/18225945508097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88482-FrCOvJ9aVqtgtc9kO3QC353P3IMSXKjX-0-510c8dfabb3bd4c3b0d98f2f9caed0dc">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上,鄧小平同志又結合國際國內形勢,提出只有依靠發展才能保證國內政局穩定;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只有依靠發展才能維護國際和平,為國內發展創造一個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所以發展“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
, “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進一步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論斷。進入21世紀,黨中央強調以人為本,著力思考和解決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問題,在努力推進科學發展的實踐中,仍然始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
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判斷的現實基礎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在發展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對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盡管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發展起來以后比不發展面臨的問題更多,解決問題的難度更大,從綜合來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挑戰十分嚴峻,但前景十分光明。面對挑戰和機遇,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充分把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在2018年全國“兩會”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要把藍圖變為現實,是一場新的長征,路雖然還很長,但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有半點懈怠。我們絕不能安于現狀、貪圖安逸、樂而忘憂,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這一號召來自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的深刻記憶;來自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歷史性成就的經驗總結。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是第一要務。
2.發展是解決新時代新矛盾新問題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要解決當前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就要準確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正確認識我國基本國情沒有變的基礎之上,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變化,找準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核心與關鍵,是黨制定正確方針戰略的根本依據。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與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是辯證統一的,主要矛盾決定中心任務,完成中心任務是解決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因此,進入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仍然需要抓緊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只有依靠發展,才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以使生產力能夠與生產關系相適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提升也使人民開始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img alt="《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E8B2C/18225945508097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88482-FrCOvJ9aVqtgtc9kO3QC353P3IMSXKjX-0-510c8dfabb3bd4c3b0d98f2f9caed0dc">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概念是動態發展的,主要體現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個層面,這既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現實途徑,也是激發人民群眾創造活力、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獲得感是指要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和發展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是要保證人民獲得利益的公平正義和發展性;安全感則是為人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且充滿發展活力的社會環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首先必須解決民生短板問題,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實現共同富裕。在此基礎上,實現“共享發展”,為每個人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和自我實現價值,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
只有依靠發展,才能解決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認識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分不開的?!拔覈鐣a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使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無法有效提升。發展不充分則是某些地方、領域、方面還有發展不足的問題,還需要充分挖掘發展潛力。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體現在很多方面,從社會生產力來看,傳統、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仍然大量存在,而且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從區域均衡發展來看,各地區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從分配格局來看,貧富差距懸殊,全國尚有3000萬貧困人口,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弱勢群體。種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相互掣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較低,催生了許多社會矛盾,發展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些方面若得不到解決,人民的幸福生活就難以得到滿足。
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實施來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依靠全面的、高質量的發展。“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應當充分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美好生活”不僅僅是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在于社會供給水平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實現對人們生活的全面而有質量的供給。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展是社會永葆生機的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
3.抓緊“第一要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和涉及的領域來看,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等諸多內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任務已經超越了僅僅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具有了層次更高、范圍更廣的特點,而且也更加強調除經濟發展之外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但也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具體而言,新時代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強國富民為取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發展;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發展;是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科技革命潮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發展;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
廣東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勇敢地肩負起“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的歷史使命,銳意進取,務實創新,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實現了由落后邊陲省份到第一經濟大省的巨大跨越。1978年廣東生產總值僅為185億元,只占全國的5.1%,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廣東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13.7%的速度增長。2001年全省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儲蓄雙雙突破1萬億元;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2007年增加到約3萬億元,是30年前的168倍,占全國GDP的1/8;2017年已經逼近9萬億元大關。1985年至今,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化改革、“騰籠換鳥”,不斷創新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對外開放層次,成為推進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東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里程碑。2017年,廣東省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接近9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突破8萬元大關,首次超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其中,2017年深圳的GDP規模達到22438億元人民幣,與香港的GDP規模相當;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與韓國人均GDP水平相當。廣東省的常住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一,達11169萬人;流動人口規模超過4000萬,位居全國第一;城鎮化率達到69.85%,僅次于北京、天津和上海,城鎮化發展邁入成熟階段。2017年,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萬家,位居全國第一,是全國高端人才聚集能力最高的地區;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65%,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其中,深圳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4.13%,與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以色列和韓國的水平相當。全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保持在全國先進行列,全省21個地級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比例平均為89.4%。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廣東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科技創新,實現了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經濟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將持續提高。
進入新時代,廣東省已經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地區,仍處于全面發展的機遇期和繁榮期,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該區域將被打造成為覆蓋人口規模達6500萬的世界上最大的灣區城市群,成為世界上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的集聚區,以及中國參與高層次的國際合作和競爭的高地,為廣東未來繼續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在廣東同樣存在,地區發展嚴重失衡,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后勁不足。從2002年起,廣東省城鎮化水平已經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珠江三角洲成為全國著名城市群,2017年珠三角城鎮化率達85%,非農產業占97.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廣州、深圳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現代化大都市,并正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珠三角地區的面積占廣東省23%, GDP規模占廣東省80%以上,城鎮化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廣東東西翼和山區的城鎮化率則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洊|西北地區擁有廣東接近50%人口,但GDP僅占20%左右,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也較低。巨大的發展差異凸顯了廣東農村的發展質量問題。改革開放之初廣東毗鄰香港、澳門,以“前店后廠”的模式大力發展代工產業,其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屬于初級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廣東的產業升級困難重重。過去農村地區發展鄉村工業,導致農耕丟荒,土地污染。但是,這些鄉村工業在產業升級熱潮中未能及時有效轉型,逐步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村民生活質量逐年下降。初級加工業在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的過程中又受限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交通不便、資金來源不足等問題而屢屢擱淺。
新時代,廣東必須抓緊發展是第一要務,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廣東更需要走在全國前列,不僅要注重發展的全面性,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更要注重發展的平衡性,促進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內外源經濟發展相協調??梢酝ㄟ^分類指導,以激勵型財政政策、產業轉移、傾斜公共投資、擴大招商引資等辦法,加大對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的扶持力度,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要善于從紛繁多變的經濟現象中把準運行的主脈,更要看清發展的大勢,尊重客觀規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的判斷,基于經濟增長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和物價基本穩定,在發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態環境改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廣東的發展問題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性要點,找準廣東發展的突出短板和不足之處,深挖發展潛力,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廣東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使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正視當前廣東省內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產業升級緩慢、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將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要增長點,實現廣東經濟新的跨越式增長,激發全社會的活力。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當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廣東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應當建立由政府主動擔任主導的戰略發展體系,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推動廣東工業從以加工裝配為主向以研發制造為主轉變,推動“廣東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從參與初級分工向參與中高級分工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廣東要抓住結構調整主線,發展新興產業,重點實施汽車、石化、能源、交通等十大工程,實現經濟適度重型化和集約化,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在提高質的基礎上實現量的新擴張。在2014年經濟形勢專家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著眼提質增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打造升級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為它們“培土施肥”,打造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又要致力于傳統產業‘挖潛開荒’,推動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芽”。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究其根本,還在于創新能力的不足,必須著力提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競爭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用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托舉發展躍上新臺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2017年,廣東全省各級財政共投入2703.3億元,其中省級投入994.72億元,著重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底線民生、扶貧濟困、教育發展、醫療衛生、就業創業、群眾生產生活、污染治理、防災減災、基層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十件民生實事。廣東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踐,展示了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美好前景。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我們最在乎的是發展背后的民生。持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也是擴大需求、支撐發展的潛力所在。我們還要圍繞促進收入正常增長、健全社保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等,研究推進涉及民生領域的重大改革和發展舉措,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果,兌現發展為民的理念和承諾。以改善民生為目的,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