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記使命 走在前列: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
-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行政學院
- 3801字
- 2024-03-28 12:21:51
(二)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與經驗
1.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前沿陣地,1979年,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首先從毗連港澳的廣東開始。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廣東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充分發揮“試驗田”“窗口”和“示范區”作用,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
(1)國民經濟連上新臺階,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實現了從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業省份向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40年來,廣東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實現跨越式發展。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85.8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99萬億元,自1988年以來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102.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從1978年的370元增長到2017年的81089元,按2017年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2010美元,達到同期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或地區平均水平。產業結構向高端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9.8∶46.6∶23.6逐步調整為2017年的4.2∶43.0∶52.8。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9—2017年年均增長15.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17年超過1.1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兩化融合貫標國家級試點企業、全省專利授權量、省級貫標試點企業等居全國首位。
(2)突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人民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率先創辦經濟特區,率先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海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及創辦“三資”企業,率先進行價格改革,率先改革投資體制,率先進行了金融體制改革,率先實行土地有償轉讓,率先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廣東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不斷成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并且明確了2035年和2050年的發展目標,這些都是要依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去實現的。廣東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方面領先全國,走在了前列。同時,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3)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從封閉半封閉轉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積極加強對外交往和友好合作,不斷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外貿總量突破6萬億元。1978年,廣東進出口總額僅15.92億美元。2012年到2017年,廣東進出口總額連續五年超6萬億元。2017年廣東進出口占全國比重達24.5%,有效穩住國際市場份額。外貿結構不斷優化,一般貿易額超過加工貿易額,服務貿易加快發展。一批優質外資項目落戶廣東,近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56億美元。廣東自貿試驗區自2015年4月掛牌以來,截至2017年上半年,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立企業15.8萬余家,居全國目前11個自貿試驗區之首;中遠海運、中鐵建等大型企業在區內設立了300余家總部型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設立超過340家企業;新業態跨境電商2016年進出口達228億元,規模居全國之首。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給廣東打開了新的空間。從“一帶一路”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正在把握全新的時代機遇,強化與港澳的更緊密合作,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廣東將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全國提供有力支撐。
(4)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率先實現從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并逐步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發展,努力提高廣東人民生活質量,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百姓。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7年廣東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00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7倍。居民生活顯著改善,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基本生存型消費的支出比重下降,發展型消費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穩中有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豐碩成果,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城鎮新增就業累計775.6萬人,約占全國的1/9;民生財政支出加大,2008—2011年廣東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年均增速達20.8%,其中對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投入年均達20.8%和32.5%。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持民生優先,突出抓好底線民生,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五大險種參保人數和基金累計結余均居全國第一,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躍居全國前列,208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文明創建深入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好轉,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工作穩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成效。全省空氣質量連續三年穩定達標,2017年珠三角地區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7.7%,在國家三大重點防控區率先穩定達標。大江大河水質保持穩定。土壤污染防治扎實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持續推進,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98%。
(5)黨的建設成效顯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廣東歷屆省委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大膽突破,帶領廣東人民真正“殺出了一條血路”,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40年來,廣東歷屆省委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保持先進性為重點,從抓思想大解放入手,以思想的解放推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抓理想塑造靈魂,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抓作風反腐敗,全面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努力把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防止不良作風,不斷鞏固和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成果,為促進廣東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2.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主要經驗
廣東改革開放40年,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快速發展、人民奔向富裕安康、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40年。廣東40年的改革開放,成功創造了在相對落后地區發展經濟的新模式,創造了很多全國第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寶貴經驗。
一是必須始終堅持把黨中央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廣東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每一項重大舉措的出臺和實施,都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辟道路的。寬松的環境營造了改革創新的良好氛圍,也使中央各項試驗性的政策在廣東結出了豐碩成果。廣東40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是必須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40年前,當廣東打開省門的時候,是“睜眼看世界”,既要加強與外界的經濟合作,更要引進新的思想觀念和發展經驗。廣東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用“三個有利于”標準來衡量各項改革開放的舉措,不斷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三是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問題和矛盾。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40年來,廣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廣東40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了“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我們必須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揮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
五是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站在黨和國家大局上想問題、辦事情,在踐行“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上勇當先鋒,在講政治、顧大局、守規矩上做好表率,才能為改革開放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