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頒布新政令
- 不想當將軍的娘娘不是好園丁
- 錦繡前程mm
- 2034字
- 2022-12-09 11:59:30
四、五月間,大周皇帝郭威親去曲阜拜謁孔廟、孔子墓,并下令修繕孔廟,禁止在孔林打柴毀林。之后他還造訪孔子后人,提拔其為官。
新皇郭威的種種行徑在告訴世人:周朝尊崇圣人,將以儒教治天下!
此舉為周王朝以文治國奠定了基礎!
天下文人無不受到鼓舞!
原本表面誠惶誠恐,背地里對武將出生的新帝頗有微詞的那些文官,對郭威態度有了很大變化,由內而外地對郭威恭敬起來。
他的這一舉措還帶了一個變化:越來越多賢能志士紛紛涌向汴京。這些有才能、賢德之人得到舉薦,充盈入六部,很大緩解了新朝剛立,各部人手不足的問題。
大周雖然是武將打下的江山,但郭威明白以文治國,才能長治久安,百姓才能得以安居樂業!
他重用有才德的文臣,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軍人政權的蠻橫無理的丑陋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于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之策,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上書直言。”
丞相馮道還向郭威建議:新朝新氣象,需要注入新鮮血液,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建議恢復科舉考試。當然,春季的會試已來不及準備,但秋季的鄉試還是可以舉行的!
郭威當即采納了他的建議,恢復鄉試的通告在各州、縣都貼了出去。
這次,文臣的腰桿在武將面前挺直了!
武將們私底下頗有微詞,但郭威列舉當前局勢,要求他們給出策略,一個個又都蔫了。
沒過多久,郭威又發布了一項新政令:廢除腰斬、割舌、挑筋、砍手足等極殘忍的刑罰。對盜竊等一般罪犯,不牽連其家人,也不沒收家產。
這一政令公布后,在汴京城內一石激起千層浪!
但大部分百姓還是很擁護、支持的。
“看官,這李三因一時貪念偷了張員外的一貫錢,被當時的縣令判刑砍掉一只手,更是罰沒家產。導致李三和妻兒無家可歸,從此顛沛流離,乞討為生!……”
玉樓春酒樓里座無虛席,人聲鼎沸。三教九流都喜歡來喝一杯,生意還是那么好!
為招攬生意,老板在一樓中部設了個臺子,有時請琴娘登臺獻曲,有時請說書先生講一個段子。二樓則為雅座,中間是空的,這樣二樓的客人也可以看見一樓臺子上的表演。
此時臺子上坐著位說書先生,他在臺上唾沫橫飛地講著前朝故事,底下喝酒的客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在小二的引領下,我們在二樓雅座找了個視野開闊的位置坐下。
坐我對面的思畫束起發,換了身青衫,正襟危坐一動也不動。
我也束了發,套上白玉冠,身著月白長衫坐在位置上,熟絡地給思畫滿上一杯二十年的女兒紅。
上次我進這玉樓春是從樓頂飛進來的,這次可是大搖大擺地從大門進的。
這才是到酒樓喝酒的正確打開方式嘛!
只是,上次有人請客,這次得自己付錢了。
想到這,我不禁想起很久不見的趙匡胤和史德珫。
趙匡胤和史德珫現在都在柴榮手下,一武一文干的風生水起。
以前,兩人就像好斗的公雞,一見面就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現在不知是否有改變?
想到這,我不禁啞然失笑。
“咳咳——”思畫輕咳兩聲,朝我皺皺眉,又向下方努努嘴。
我順著她提示的方向向下看去,卻見一位身著錦衣的中年男子站在臺子上,高聲道:“……律法必須嚴明,才能達到震懾的犯人的效果!像這李三既然起了歹心,就應該受到嚴懲!”
原來,說書先生的故事講完了,臺下的客人議論起來,有同情李三的率先發了聲,就有人站出來表示反對。
那位站到臺子上的中年男子就是反對者之一。
這位說書先生在新政令頒發后,眾人前講這種段子,是無意之舉還是故意為之?值得人思量啊!
我皺眉看向坐在臺中的說書先生。后者正摸著自己的胡子,頻頻點頭。
中年男子的話音剛落,臺下一個角落里傳來一陣噓聲。
一布衣男子起身拱手道:“李三固然有錯,但既然已罰沒家產,又何必再判砍手之刑!某覺得此刑判得太過了!”
“我倒是覺得李三該受砍手之刑,但不應該罰沒家產。他的妻兒無辜,受他牽連,罰沒家產后無家可歸,只能乞討為生,實在可憐!”另一個角落響起不一樣的聲音。
“李三偷盜當然得受刑罰,但未必得砍手啊!”又有一人站出來反對。
“不砍手?那閣下覺得他該受何刑罰?”臺上的中年男子向此人發難道。
被發難的是一位年輕的書生:“在下覺得砍手之刑太過血腥!可將他關押起來,令他每日勞作反思,亦可起到懲戒作用!”
“不可,不可!只是關押、勞作怎能起到懲戒的作用呢?”中年男子連連搖頭:“若刑罰不能懲戒歹人,就會有更多的人胡作非為,導致娼盜橫行、豺狼當道,到那時這世道可就亂啦!”
的確,刑罰太過柔和則如同虛設!
一時之間,大家沉默下來。
“大家可知這李三偷盜的原因呢?”樓下有一個聲音傳來。
是啊,李三家有妻兒,也知道刑罰嚴明,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何去偷盜呢?這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眾人的目光都射向臺上的說書先生。說書先生搖頭晃腦道:“這位兄臺提的這個問題我倒是知道一二。這李三有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孩子五歲時,生了一場怪病,斷斷續續治了兩三年,一直未治好。漸漸地,李三家中銀錢都花光了,連買藥都要賒賬。話說,那日張員外去藥鋪買藥,將錢袋放在柜臺上。李三在藥鋪外徘徊,正為買藥錢發愁。他見錢袋鼓鼓囊囊,起了不該有的心思,于是乘張員外和店小二查點藥包數量時,將錢袋順手牽羊地偷走了。”
聽了他的話,大家又沉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