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趣詞小百科:不懂最好不要說
- 很雜很雜的雜學知識(升級版)
- 王悅
- 13762字
- 2020-10-14 09:56:11
“沙發”的來歷不光彩
如果你還把“沙發”這個詞想成是一種家具,那就徹底“OUT”了。因為這個詞已經在網絡上出現了太久太久,甚至很多人都已經不屑用它了。它主要被用于論壇中一個主題帖的第一個回復,也就是“一樓”,如果有人能夠搶先第一個回復,那就是搶到“沙發”了。
說到“沙發”的來歷,還真有點兒讓人張不開嘴,據說它來源于一個歷史悠久的色情論壇。當時,有人在論壇中發了一個圖片帖,內容極度暴露夸張,可以用“很黃很暴力”來形容。誰知沒發多久就有人來觀看了,還積極主動地進行了回復,回復的內容為:“好圖,爽啊,坐在沙發上××(你懂的)看圖!”……后來,很多人覺得這種回復方式很有意思,便開始爭相效仿,尤其是那些第一個回復的,大多都采用這種方式回復。時間久了,第一個回復的人都稱自己坐的是“沙發”。這就是“沙發”不光彩的由來。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盡管“沙發”生得“憋屈”,但由于其微妙的表達方式,它很快便得以廣泛流傳。如今,幾乎所有論壇中的網友,都能熟練地運用“沙發”,可見該詞匯影響之深遠。
知識雜碎
常逛網絡論壇的人,對“灌水”這個詞也并不陌生,它是指“向論壇中發大量無意義的帖子”。這個詞的由來據說與美國前總統里根有關。里根是個網絡論壇愛好者,他在任期間很喜歡利用論壇“微服私訪”,結交了很多網友。他的網名叫作“add water”。在卸任之后,里根的秘密被一些關系很好的網友泄露。頓時,那些想攀關系或“報仇”的網友統統出動,紛紛給里根留言、發郵件。于是,留言、發郵件如山洪暴發般涌進了這個網站。網站存儲空間是有一定容量的,積累東西太多,自然難以承受。可憐的站長不敢貿然刪掉這些內容,最終整個網站被搞垮了……最后聽說里根對這位站長作出了補償,但“add water”的威力也這樣傳開了。后來,“add water”就被直譯成“灌水”了。
“吃豆腐”的“咸豬手”
在盛夏來臨之際,有人會提醒廣大MM提防“咸豬手”。這里的“咸豬手”可不是做熟了的“醬豬蹄”,而是一只只吃女孩“豆腐”的流氓之手。這個詞語在粵港地區有非禮女孩子之意。
關于這個詞語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其中有一個說法看似“有理有據”。據說,楊貴妃與安祿山關系曖昧。據《資治通鑒》記載:“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丑聲聞于外,上亦不疑也。”
歷史上的安祿山膘肥體壯,而且看起來也算白凈,這便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一種動物——豬。據《太平廣記》記載:“又嘗與之夜宴,祿山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頭。左右遂告。帝曰‘渠豬龍,無能為也’,終不殺之。”由此,安祿山有了“龍豬”的別稱。
傳說楊貴妃與安祿山有一次曖昧過了火,結果楊貴妃的酥胸被安祿山的“豬爪”抓傷。這件事在《隋唐遺史》中也有記載:“唐天寶間,楊貴妃私通安祿山,被爪傷乳。”于是后來人們便將“豬手”看成“性曖昧”和“性騷擾”的代名詞。
至于“咸”字,很可能來自于粵語中的“咸濕”一詞。在粵語的一些俚語中,“咸濕”有“下流、好色”之意。在“豬手”前加上“咸”字,這“性騷擾”的意思就更加明了了。
知識雜碎
吃豆腐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飲食行為,為什么到后來成了占女孩便宜的意思呢?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吃豆腐而細皮嫩肉,而她們為招徠顧客又難免有賣弄風情的舉動,于是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便成了占女孩便宜的代名詞。
“骯臟”本來不是“臟”
“骯臟的交易”“骯臟的手段”……“骯臟”這個詞幾乎囊括了一切不潔不凈之意。可是在古代,“骯臟”這個詞卻完全沒有不潔凈的意思。
先說“骯”字,它原本讀作“háng”,其本義是指咽喉。在古代有種死法叫“絕骯”,意思就是割斷咽喉而死。再說“臟”,它原本只讀作“zàng”(現在仍有這個讀音),本義是指身體內部的器官,也就是內臟、五臟。由此可見,這兩個字的本義基本上與不潔凈沒什么關系。
事實上,它們在被組合到一起之后,也曾經是非常“干凈”的。當時的“骯臟”讀作“háng zàng”,它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高亢剛直的樣子;二是指身軀肥胖的樣子。不管是“高亢剛直”還是“身體肥胖”,恐怕與“不潔凈”都相去甚遠。
那么,這個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被“污染”了呢?有關史料記載,它大約從元明開始才逐漸演變出糟蹋、卑鄙丑惡的意思,在戲曲和話本小說中使用得非常頻繁,后來又慢慢演變出了不潔凈的意思。
到了清朝,“骯臟”已經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語意。清人李鑒堂所編《俗語考原》一書中說:“骯臟,俗為不潔者為骯臟。”“骯臟”的不潔之意由此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而其最原始的語意則慢慢湮滅,不再為人所知了。
知識雜碎
“這人有毛病吧?”其實,“毛病”一詞原本的使用對象并不是人,而是馬。古人相馬時,要觀察其毛長得如何。馬身上的毛旋兒有優有劣,位置生得不好便是“毛病”。后來,這個詞語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以至于凡是有缺點或有妨害的地方,都可稱為“毛病”了。
寶蓋下有“豬”才叫“家”
“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兒,想到這個字我們就會感覺溫暖、有力量。據《周禮·小司徒》注:“有夫有婦,然后為家。”可見,這“家”至少應該由夫婦兩人組成。人們常說的“成家”其實就是指一男一女結合,生活在一起的過程。
有趣的是,有好事者在細細觀察“家”字之后,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寶蓋頭之下加個“豕[shǐ]”字就是家呢?
眾所周知,“豕”就是指豬。寶蓋頭很好理解,它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定的空間。后來人類發明了房子,寶蓋頭就被形象地比喻成屋頂或房屋。這樣看來“寶蓋頭下有個豕”的意思自然就是房子里養了一頭豬了。
“房子里養頭豬”就是家,這也太匪夷所思了。其實,這一點兒都不奇怪。在遠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后來學會了通過馴養動物來提供食物和幫助勞作,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畜牧業。那么,最早被馴養的動物有哪些呢?據說是“六畜”,也就是豬、牛、馬、羊、雞、狗。
現在想來,“家”這個字可能就來自那個年代。當時人們把豬養在屋里,有了一定的生活來源,這就成為一個“家”了。那時候,人們沒什么別的收入,豬便可以算作財富的象征和家的基礎。
知識雜碎
《詩經·桃夭》有注曰:“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這很好地區分了人們常連在一起使用的“家”與“室”。“室”是指夫妻居住的地方。現在問人有沒有“家室”,其實就是問“你家里有沒有室”,即委婉地問對方有沒有老婆。屋內有“豬”為“家”,家中有妻方為“成家”,家中有“男女”方為“安寧”。古人造字還真是用心良苦啊!
“帽子戲法”不是戲法
那些年,我還是一個“偽球迷”,在看一場比賽時發現一個球員進了三個球,于是我炫耀著大喊“帽子戲法、帽子戲法”。這時,同寢室的哥們兒問我:“你知道‘帽子戲法’是怎么來的嗎?”我頓時無語……
是啊,“帽子戲法”是怎么來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番調查。原來,“帽子戲法”的說法最早起源于英國19世紀50—70年代。在1999年版的《牛津英語大辭典(增補版)》中記載,“帽子戲法”的本意是指板球運動員連續得三分而被獎勵一頂帽子。
可是,這并沒有真正說清楚它的來由。在繼續搜索之后,我發現有關“帽子戲法”的由來還有多種說法。我們都知道“戲法”是一個俗名,它的標準名稱應該是魔術。有一種說法就認為“帽子戲法”起源于魔術表演。因為魔術師經常會用帽子變出各種各樣的物品,所以便有人將板球賽事中一名球員連得三分的超凡表現稱為“帽子戲法”。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帽子戲法”源于童話故事《愛麗絲夢游仙境》。在這本書中有一位制帽匠能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法。英國板球協會遂借用其意,向連續三次得分、將對方三名球員淘汰出局的投手獎勵一頂帽子,并稱之為“帽子戲法”,以顯示其高超的投球技術。
如今,“帽子戲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足球比賽中。在足球比賽中,它是指在一場比賽中一名球員三次射門得分,當然,這可不包括烏龍球或“點球大戰”中的進球。
知識雜碎
除了“帽子戲法”外,在足球比賽中還經常用到“梅開二度”,它意指在足球比賽中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進兩球。這個詞語來自于中國傳統戲曲劇目《二度梅》。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梅良玉的父親被奸臣陷害,他僥幸被人救出又被父親的好友陳日升收留。梅良玉常到花園的梅樹邊拜祭其父,有一天發現盛開的梅花被風雨吹打得凋謝了。梅良玉有些傷感,祈求讓梅花重開,他的誠心感動天地,結果梅花真的再度盛開。家人都覺得這是個吉兆。后來梅良玉學成進京,中了狀元,還與陳日升的女兒結為琴瑟之好。
“黑馬”果然是一匹黑馬
在體育賽場上,那些賽前并不被看好最終卻出人意料地奪得勝利的運動員,通常會被稱為“黑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英國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說《年輕的公爵》中。
在小說中,作者描述了一場極為精彩的賽馬比賽:比賽一開始,有兩匹奪標呼聲最高的馬一路領先,眼看就要到達終點。不料就在這時,突然有一匹不為人們注意的黑色馬瞬時將那兩匹馬拋在身后。只見這匹黑馬在觀眾面前疾馳而過,快如閃電般第一個到達終點,最終奪得了勝利。
此后,“黑馬”一詞便不脛而走,經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不過,當時的“黑馬”還只限于被用來比喻在賽馬場上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奪冠的馬匹。
后來,“黑馬”開始進入政界。在人們看來,總統競選的場面與賽馬場上的競爭場面頗為相似。1844年,在競選美國總統時,當時在政界中默默無聞的田納西州州長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竟出人意料地當選為美國的第十五屆總統,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于是,波爾克成了美國政界的第一匹“黑馬”。自此以后,“黑馬”候選人就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常用術語。
如今,“黑馬”這一術語在新聞報道中已被廣泛使用。一般來說,凡具有相當潛力或能出人意料地奪得勝利的個人或團體,都會被人們稱為“黑馬”。
知識雜碎
爵士樂源自黑人音樂中的布魯斯(藍調),那么爵士這個詞原本有什么意思呢?據說在某個夜晚,在芝加哥的一家俱樂部里,小號演奏者湯姆·布朗的樂隊正在演奏一種獨特的音樂。此時,一位聽得如癡如醉的客人忽然喊了一聲“Jass it up”。“Jass up”是當時美國的一個俗語,意思相當于熱熱鬧鬧地做、興奮、做愛,等等。當時,這個俗語十分適合現場的氣氛,于是樂隊成員自此就把這種音樂稱為“Jazz”了。
死了為啥叫“掛了”
聽到“掛了”這個詞,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比如某科目考試掛了,某件東西掛了,甚至某個人掛了。它是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沒通過、不順心、死了、慘了……反正是沒好事。
其實“掛了”最早是網絡流行語,在網絡游戲中十分流行。而說起這個詞的起源,則要追溯到古代的絞刑。依據這種刑罰,在處決犯人的時候要把犯人吊(掛)起來。后來有了斬首的刑罰,按說砍掉了腦袋之后,也就不用再“掛”了,但偏偏有那罪大惡極的人,讓人覺得就算殺了也不解氣,于是也就出現了把犯人的腦袋或身體掛起來示眾的做法。
之后,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掛了”的含義不斷擴展,它逐漸成為一種對“死”的引申或對“失敗”的戲稱,像我們熬了一夜通宵,就可以說“我要掛了”。在計算機機領域也經常出現“程序掛了”“機器掛了”這樣的說法,意思是程序或機器無法運行了。
現如今,凡不如意之場合,都可能用得上“掛了”一詞,就看你自己如何發揮了。
知識雜碎
在網上“掛著”可并不是死了的意思,它另有一番含義。我們都知道,人們通常把上網的人稱作“網蟲”,而把互聯網比喻成一張“大網”,于是上網的人也就成了“掛在網上的蟲子”,而上網的隱含動詞就變成了“掛著”,例如人們常說的“掛QQ”,就是這種意思。
詐騙伎倆“放鴿子”
與朋友約好不見不散,朋友卻爽約未來,此時我們難免抱怨一句:“這人,竟然‘放我鴿子’!”爽約就說爽約,為什么要說“放鴿子”呢?下面咱們就來“追查”一下“放鴿子”的由來。
在南宋趙令畤的《侯鯖錄》中記載:杭州曾有一個名妓叫周韶,她有幸結識了當時的一位大臣。于是周韶不想再做妓女了,便懇請那人幫她“脫籍”。可大臣卻指著一只白鸚鵡讓周韶做一首詩。周韶也是個有學問的人,當即提筆寫道:“隴上巢空歲月驚,忍看回首自梳翎。開籠若放雪衣女,長念觀音般若經。”周韶當時有孝在身,身穿白衣,因而把自己比作“雪衣女”。這位大臣十分贊賞周韶的才氣,于是最終幫她擺脫了妓女的身份。這件事發生之后,“金籠放鴿”便成了將身邊的美女自由放飛的隱語。
可是,周韶畢竟曾是妓女,因而社會上有些人便對“金籠放鴿”這種行為加以聯想,將有些人故意利用漂亮女人的色相去勾引他人以騙取錢財的行為稱為“放鴿子”。由此可見,這“放鴿子”原本是一種詐騙的伎倆。與之相佐證的是上海話中的“放白鴿”一詞,它的原意就是設餌行騙,且大多是指男女勾結,尤其是以色相勾引富人進行詐騙的行為。
知識雜碎
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通常都有一個“放鴿子”的儀式,這個儀式其實與宗教信仰有關。根據《圣經·創世紀》記載:上帝因為厭惡人類而發動洪水毀滅世界,不過有一個叫作諾亞的信徒得到上帝的照顧。上帝讓他建造了諾亞方舟,攜帶全家和各種動物逃脫了災難。洪水退去后,諾亞派出一只烏鴉去打探消息,可是它卻一去不回,于是諾亞不得不又派出鴿子。結果,鴿子嘴里銜著橄欖枝飛了回來,諾亞見此便知道洪水退去了。之后,鴿子和橄欖枝便成了和平的象征。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和平、團結、友誼為宗旨,在開幕式上放飛鴿子正是以鴿子來彰顯奧林匹克精神。
“叫板”原為戲曲術語
生活中,人們常把挑釁的行為稱為“叫板”,這個詞的由來與傳統戲曲有關。
《顧誤錄》中解釋說:“板,古拍也。”在古代樂曲中,板和鼓是打拍子常用的樂器。板所打出來的是強拍,鼓打出來的是次強拍或弱拍。由于打拍方式不同,中國傳統戲曲中出現了“板式”這種說法。
所謂的“板式”就是指樂曲的節拍和節奏形式,其中包含板眼和下板形式兩層含義。“板眼”指的是強拍、次強拍和弱拍相結合的節拍形式,又分為一板一眼(二拍子)、一板三眼(四拍子)等形式;“下板形式”指的是節奏的形式。以戲曲唱腔為例,字隨板出的叫“應頭板”,后半拍出字的叫“腰板”等。根據節拍節奏的強弱舒緩,又將板式分為“叫板”、“起板”、“轉板”、“留板”、“歇板”、“砸板”等。
“叫板”作為戲曲中的術語,指的是演員以一定的唱腔示意司鼓下面的唱段應采用什么節奏的板式。它通常用在戲曲中的慢板、二六板、箭板、滾板等板式中。它的曲調以散板為主。為了能夠使表演更加藝術,演員在道白的最后一句上運用“叫板”的方法,或以語氣示意,或用動作唱腔示意,讓司鼓轉奏出下一唱段的板式。就是因為這樣,人們才將叫板這種引出下文,挑出新板式的意義引申為挑釁或挑戰。
知識雜碎
電影片頭和片尾字幕中有“特別出演”和“友情出演”兩組名字。那么,什么情況屬于“特別出演”,什么情況屬于“友情出演”呢?電影中有一種角色,戲份不多但很重要。這類角色要由演技高超的大牌演員來演,但因為不是主角,所以不能說他們是主演。為了對他們表示敬意,就給他安上了一個“特別出演”的名頭。而友情出演的人一般演的都是配角,頂多就是在電影里露個面。這些演員多是出于和導演或主演之間的朋友關系參加演出的。
“跳蚤市場”:有跳蚤的市場
第一次聽到“跳蚤市場”時,還以為是賣“跳蚤”的市場,后來才知道,原來這“跳蚤市場”就是一個買賣二手貨和冒牌貨的地方。可是這二手貨市場怎么會跟“跳蚤”扯上關系呢?
有一種說法是,“跳蚤市場”最早源于中世紀晚期的法國。據說,當時在巴黎圣母院旁有一個大型市集,那里專門賣王公貴族淘汰的舊衣服。后來,一場“跳蚤之災”席卷了這個地方,搞得市集上到處都是跳蚤,舊貨商們不得不遷往巴黎北邊的圣圖。有人在圣圖的市集閑逛時,半開玩笑地說這里的舊衣服上可能到處都是跳蚤,于是有人便開始稱這里為“跳蚤市場”。圣圖現在仍然是巴黎有名的“跳蚤市場”。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19世紀后期,巴黎市長奧斯曼對巴黎基礎設施進行了現代化更新,拆除了許多舊街道,因此街上的舊貨商紛紛“走避”(英文稱“flee”,法文稱“fuir”),這有點兒像現在城市中擺地攤。于是人們便提出了“跳蚤市場”這個概念,它在英語中就是“Flea...Market”,其中“flea”就是在老鼠身上常見的跳蚤,與“flee”同音。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以上兩種說法的話,這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大約在1816年,紐約曼哈頓地區有很多荷裔移民,他們在那里建了一個個谷地市場(“vlie...markt”),而這個荷蘭語中的“vlie”的發音和英文中的“flea”相似,于是“谷地市場”就變成了“跳蚤市場”。
當然,不管如何,如今的跳蚤市場已經和跳蚤沒什么關系了,所以大家也不必太擔心會把跳蚤招回家。
知識雜碎
“黑市”一般是指不合法的交易場所,而古代的黑市則是一個賣假冒偽劣產品的地方。“黑市”一詞原意就是在黑夜里開市的市場,有史料為證。清人徐珂在《清俾類鈔》中說:“黑市,以其不然燈燭,憑暗中摸索也。”據說清朝時,在很多大城市里,一些不良商人會在晚上或凌晨帶真假參半、優劣不一的貨品到市場上去買,買方如果有本事就能在黑暗中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可是多數人只能買到假貨和劣貨。
“靠山”靠的是什么山
“我上面有人!”每當看到《武林外傳》中的搞笑人物說到這句臺詞的時候,我都會會心一笑。而這句“我上面有人”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種社會生態——“靠山”。
“靠山”常被用來比喻足以憑借和依靠的人或勢力,可它為什么叫作“靠山”而不叫“靠人”“靠勢”呢?原來,這“靠山”來源于一個鮮為人知的典故。
話說唐玄宗時期有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名叫安祿山。在皇帝面前,他裝得十分恭順,以騙取皇上的好感。沒想到這招還挺管用,唐玄宗竟因此十分寵信安祿山,還打算升他做宰相。當時的右相楊國忠得知這個消息后,為了爭奪權力便極力勸諫皇上不要重用安祿山。當時的駙馬爺張洎,與安祿山的關系一向很好,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祿山。安祿山聽后十分惱火。
后來有一次,張洎與在京任職的詩仙李白聊天時談到了安祿山。李大詩人直言道:“我看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到時可能會連累你。你萬萬不可靠山(‘山’即安祿山),還是靠近皇上吧!”張洎覺得李大詩人言之有理,于是開始疏遠安祿山。后來,安祿山真的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張洎暗自慶幸:“幸虧我沒有靠山啊!”“靠山”一詞由此而來。
知識雜碎
看到“靠”這個字,很多人會想到“我靠”一詞,它是年輕人常用的一個口頭語。看到這個詞,人們普遍會聯想到一個不雅的粗口,可也有人覺得這個詞可能是某個英文單詞的音譯。例如,美語中有一俚語為“walker”,其含義為“不會吧!”。另外,“cor”在英文里面表示驚訝,意為“啊呀、天哪”,而且其發音與“靠”也相同。
“老丈人”與“老泰山”
在民間,女婿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有很多種,如“老丈人”“老泰山”“岳父”等。
先說“老丈人”一詞。據說在魏晉以前,妻子的父親被叫作“舅”或“婦翁”,而“老丈人”則是對上了歲數的男子的尊稱。大約在唐代,這一稱謂開始用來稱呼妻父。唐柳宗元在《祭楊憑詹事文》一文中曾寫道:“年月,子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
再說“老泰山”。將妻父稱為“泰山”,古已有之,據說也源自唐代。相傳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到泰山封禪。當時的丞相張說被委派為封禪使,而他順便也把自己的女婿鄭鎰帶了去。因為按照慣例,有幸跟隨皇上參加封禪的人,除了丞相之外,都會在之后晉升一級。這鄭鎰原本是個九品芝麻官,可是張說卻利用職權一下子讓他連升四級,成了五品官。
一個區區九品芝麻官,一下子升到了五品,這未免也太明顯了。在舉行宴會的時候,唐玄宗也注意到鄭鎰穿著五品官服,于是便問他這是怎么回事。鄭鎰支支吾吾,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一位名叫黃旖綽的宮廷藝人諷刺道:“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一聽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卻也沒有加以追究。自此,有人便稱妻父為“泰山”。又因泰山為五岳之首,所以也有人稱妻父為“岳父”。
由此看來,“泰山”“岳父”的稱謂原本來自親屬關系中政治利益的關聯,真是有趣之極。
知識雜碎
人們常說“有眼不識泰山”,這里的“泰山”可不是上文所說的“泰山”,而是指一個叫作泰山的人。傳說老木匠魯班的手藝巧奪天工,做一只木頭鳥都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魯班名聲在外,招來很多人前來學藝,其中有一個叫泰山的,做起事來笨手笨腳。魯班見他實在沒什么天賦,就直接把他掃地出門了。幾年后,魯班偶爾發現有一家雜貨店里的家具做工精良,很受歡迎。魯班上前一問才知道,做這些家具的人正是當年被他趕走的徒弟泰山,于是感慨地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女婿變“金龜”,其實不可悲
在古代,女婿常被稱為“金龜婿”,這種說法還真讓人覺得有趣之極。好好的一個女婿,為什么偏偏被形容成“龜”呢?
其實在古代,龜被看作一種吉祥之物。我們都知道,明清時代的文武官員的官服上繡有“禽獸”,所以便有了“衣冠禽獸”一詞。而“金龜”的來歷,其實與唐朝官員的佩飾有關。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初年,朝廷內外五品以上的官員,須佩戴“魚符”“魚袋”。這些小玩意兒看似是一些配飾,但實際上卻是用來區分身份貴賤和職務高低的依據。當時的“魚符”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魚袋是用來裝魚符的袋子,不同的人所用的魚袋也有區別,“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后來武則天上臺之后,順便也改了改規矩,將“魚符”改為“龜符”。之所以這樣改,也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武媚娘本姓武,“武姓也,玄武(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靈物),龜也”。于是,武則天當朝后改“魚符”為……“龜符”。
“龜符”的使用與“魚符”一樣,也要依照身份地位而定,通常三品以上官員佩戴“黃金龜”,四品官員佩戴“白銀龜”,而五品官員佩戴“青銅龜”。后來,李商隱在詩中采用了“金龜婿”一詞,這里的“金龜”可能是指“黃金龜符”,也可能是指裝“黃金龜符”的“錦繡袋”。但無論是哪種東西,都與權貴聯系在一起。傳至后世,“金龜婿”便代指身份高貴或富有的女婿了。
知識雜碎
關于“金龜婿”的來歷,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據說按照有些地方的習俗,女婿第一次進岳父家門的時候,要送給老丈人一個金龜,寓祝老丈人健康長壽。當然,金龜價值不菲,也不是人人都送得起,于是有錢的就送個真金的,沒錢的就送個鍍金的。人們在夸人家的女婿有錢有地位時,就稱他是“金龜婿”。
“法西斯”原本是一種刑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被稱為“法西斯”,這個詞語在我們的思想中似乎一直都代表著邪惡,但它具體是指什么,恐怕沒有幾個人知曉。
“法西斯”(fascis或fasces)其實最早來源于古羅馬,當時它代表一種刑具。這種刑具是用皮帶捆扎的一束棍杖,名叫“笞棒”,其中間還常夾有一柄鋒刃向外的斧頭。據說,當時的羅馬執政官由12名侍衛官保護,每個侍衛官肩上都荷有一束“法西斯”。
“法西斯”是用來處死犯人的一種刑具。如果有人犯了重罪,執政官便大聲宣判:“用‘法西斯’將他處以死刑!”侍衛官便會立即從肩上解下“法西斯”,用其中的笞棒狠狠地抽打犯人,直到把對方打得皮開肉綻時,再拉他跪在地上,然后從“法西斯”中抽出斧頭,當場砍下他的腦袋。
“法西斯”在早期的古羅馬被當作王權的標志,也是古代羅馬高級長官的一種權力標志。
知識雜碎
德國納粹黨的標記為“卐”,看到它時很多人都會想到佛家的“卍”,但兩者顯然有很大區別。關于納粹“卐”的由來,據說與當年奧地利的一個反猶太組織有關。1909年,希特勒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讀了當地反動會道門“新圣堂騎士團”發行的一本刊物,對其中的反動觀點大為贊賞。這個團體是一個反猶太組織,并以“卐”為標志。
別說你真懂“OK”
現代人都講究“洋氣”,連說話也都喜歡帶點兒“洋味兒”,總愛說個“OK”什么的。雖說很多人都會說“OK”,也都知道它的意思,但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來歷。
關于“OK”的來歷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它最早出現在美國內戰時期。當時最高統帥稱“Ober...Kommanpo”,簡稱就是“OK”。也有很多人說,它是某個德國記者習慣在文章末尾寫的核對標記,即“Ohne...Kovretur”(意為“沒有錯誤”)的縮寫。還有人覺得,它可能是某個叫作Otto...Kaiser(奧托·愷撒)的人的簽名縮寫。
在美國的一本詞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184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馬丁·范布倫在競選時用“OK”作為競選口號。他出生于紐約的老金德胡克(Old...Kinderhoek),用這個地名的縮寫作為競選口號,寓意“競選成功”。
不過,上面的說法似乎都不太靠譜。比較靠譜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語言學家的說法,他們認為“OK”是由“all...correct”(完全正確)一詞的錯誤寫法(“oll...correct”)而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OK”一詞出自一個美國記者筆下。據說,早年在《波士頓晨郵報》有一位記者,他在文章付印前習慣寫上“OK”一詞。一些研究古希臘語的學者據此認為這位記者一定受過希臘古典教育,因為在千百年前,希臘老師在批改學生文章的時候便習慣在末尾寫上……“OIA...KALA”或“OK”,意思就是一切都好,這與現在英語中“OK”的意思基本一致。
知識雜碎
關于英語嘆詞“Oh,yeah!”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在清朝時,曾有一位大清學者坐船去美國。那時美國西部還沒得到開發,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那里有很多印第安土著。一天,學者閑著無聊,便找到一個土著問他:“你們不干活時都干啥呢?”土著比畫著說,他們下班之后會去小酒館喝酒、跳舞,直到天亮。后來土著反問他:“我們這樣的娛樂方式,在大清國叫啥呢?”學者告訴他:“我們稱它‘熬夜’,A-O-Y-E!”土著聽到很高興,之后再下班時便高呼:“Go Go Go!熬夜!熬夜!”再后來,他們一遇到令人心情激動、舒爽的事,就喊“熬夜”,也就是“Oh,Yeah!”。
少給工資叫“跌份兒”
平時丟了面子、失了身份,人們總會自嘆“跌份兒”,有時也會說“丟份兒”。不管怎么說,這“份兒”顯然就代表了身份和面子。有人就不明白了,要說把東西分成份兒很好理解,可是把身份和面子看成“份兒”似乎就不那么恰當了。
原來,這里的“份兒”本就是指分成份兒的“份兒”。在舊時的戲曲行業和一些服務行業里,工資發放的規矩是將總收入分成份兒,然后按職位高低進行發放。以當時的戲班為例,通常,班主和頭牌拿大份兒,而其他人按照職位類別、人頭等條件拿自己的份兒,有的人可以拿到幾份兒,但有的人只能拿到半份兒。
時間久了,業界逐漸流行起一種有趣的說法:得到足份兒的“工資”就是“夠份兒”;拿不到足份的“工資”就是“不夠份兒”。行業之中自然是有人拿得多,有人拿得少,存在份兒大份兒小,于是身份地位便可通過所拿份子一目了然。“份兒”就在這時與身份地位和面子產生了聯系。
再后來,能夠拿到足份“工資”的人,如果“工資”漲了,人們便稱之為“拔份兒”;如果“工資”降了,那就成了“跌份兒”。新中國成立后,這樣的工資發放制度逐漸被新制度取代,但是人們卻把種種關于“份兒”的說法拓展到了生活中,并借助它的引申義來指代身份和面子。
知識雜碎
人們經常把事沒辦成叫“黃了”,為什么不說“綠了”“黑了”,而偏偏叫“黃了”呢?原來在很早之前,做生意開張時通常要在店外貼喜報,用大紅紙寫上“開張大吉”四個字。如果生意不好,或者老板要轉行停業,門外也會貼關門告示。這時人們覺得再用紅紙就不合適了,于是改用黃紙,寫上“收市大吉”四個字。就因為這樣,人們便把店鋪關門或生意失敗說成“黃了”。時間久了,“黃了”的這種意思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女房事稱“云雨”
古人對房事有一個特別的稱呼——“云雨”。乍一聽,這種叫法還真是貼切,但其真正的來歷卻未必如我們所想。
“云雨”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播雨”之事。巫山就在現今重慶市的東大門,這里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以幽深秀麗擅奇天下,峽深谷長,而且峽中云雨多變,令人嘆為觀止。由于在這巫山奇景中,“朝云暮雨”占有重要地位,故人們將“巫山云雨”作為一種標志性景觀。
“巫山云雨”變成男女纏綿情愛之事的說法,最早見于楚辭《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故事寫的是楚襄王與宋玉一起游覽云夢臺時,宋玉說:“以前的先王,也就是楚懷王曾經游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后來他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自稱是巫山之女,愿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楚王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于是寵幸了那位巫山之女。她臨別之時對楚懷王說,如再想她的話,就來巫山找她,她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此后,“云雨”一詞開始應用于各種詩文辭賦中。唐代詩人杜甫寫詩道“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然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久而久之,“云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覺得用“云雨”一詞形容男歡女愛之事,既生動形象,又文雅貼切,于是“云雨”便成為了古代小說中描寫男女房事的常用詞匯。
知識雜碎
避孕套又被稱為“安全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叫法呢?據說在1492年,哥倫布手下的水手們從美洲的海地回到西班牙,結果帶來了“梅毒”。這種疾病在一年內迅速傳播到法國、德國和瑞士,并很快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針對這種疾病,意大利解剖學教授加布里瓦·法羅皮奧發明出一種用亞麻布制成的避孕套。因為這種避孕套可有效地預防性病,所以被有些人稱為“安全套”。
上廁所咋就變成“解手”
上廁所有很多種說法,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而在中國,人們一般說“如廁”“去洗手間”“去方便”,還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說法,叫作“解手”。如廁應該解褲子才對,怎么就變成了“解手”呢?
根據《洪洞縣志》記載:古時歷次戰爭之后,都發生過大規模的移民。那時候移民是強制性的。有些人留戀家鄉,不肯離開,便想方設法躲避,但終究躲不過官府的追查。在遷移的路上,負責護送移民的官吏擔心移民中途逃跑,便用一根長繩拴住每個人的一只手,像串項鏈一樣把他們串起來。
可是,人多事也多,這么多人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煩人的就是去方便。俗話說“人有三急”,有人需要大小便時,便央求護送的差官把繩子解開。開始時,央求的話比較羅嗦:“大人,小的要小便,請解開繩子吧!”后來,由于次數多了,慢慢地,人們說話也簡單明快多了,只說“解手”。而負責護送移民的差官聽到之后便知道他們的意思,就把他們的手解開,讓他們去方便。這就是人們把上廁所稱為“解手”的由來。
知識雜碎
俗話說“人有三急”,意思是說碰到某些特殊情況時,誰也沒法子不急。可是,這“三急”究竟是哪三急呢?有一種說法認為,“三急”其實是指入洞房、妻子生產和上廁所這三種情況。入洞房很好理解,畢竟“春宵一刻值千金”;妻子生產也往往讓丈夫焦急萬分。至于上廁所,那就更不用解釋,有幅對聯說得好: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稱臣,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另外,還有些人干脆把“三急”說成是“尿急、屎急、性急”,話雖粗俗,卻也很有道理。
“三腳貓”是一種動物
在江浙一帶,人們常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懂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例如,某人技藝不精,偏偏要去修理電器,別人就會說:“你這個‘三腳貓’最好不要亂動,東西修不好,再被電到就慘了。”為什么說“三腳貓”,而不說“三腳狗”“三腳羊”呢?
關于“三腳貓”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清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還有一樣絕技,就是能將貨船上的兩個鐵錨當作兵器(每個錨足有五六十斤重),舞動如飛,當時在上海轟動一時。有意思的是,在藝人走后,很多人上前試提鐵錨,但都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對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和“貓”的讀音相近,于是時間久了,“三腳錨”就被訛傳為“三腳貓”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明人郎瑛《七修類稿》)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工作技能”尚可,卻“走不成步”,難怪作者接著解釋道:“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技藝不精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
知識雜碎
“菜鳥”就是生手,是對某件事情不熟悉操作過程的人的代稱,常被用來形容“計算機初學者”。這個詞語出自閩南語。剛學會飛的小鳥飛時跌跌撞撞,甚至會掉到地上,閩南語中常管這樣的鳥叫“菜鳥仔”。后來,有人把“菜鳥”用到了軍隊中。軍中的學長都會私下戲稱自己為“老鳥”,而剛入部隊的士兵因為對部隊的作息與操練流程不太熟悉,時常會聽錯口令,所以經常被稱為“菜鳥”。
“走后門”出自一出戲
無論做什么事,有些人就是不喜歡走“正門”,而喜歡“走后門”。說白了,“走后門”就是找熟人、托關系。那么,“走后門”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走后門”這個詞的由來可追溯到北宋年間。據說宋徽宗剛剛即位,就任命蔡京為宰相。蔡京是個什么人?他是北宋有名的大奸臣,被百姓稱為“六賊”之首。“北宋六賊”是民間對北宋年間六個奸臣的合稱,這六個人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基本都是宋徽宗時期朝中重要的大臣,他們貪贓枉法、橫行霸道,是導致當時江南方臘起義和金國入侵中原的罪魁禍首。因此,這個蔡京無疑成為民間百姓的譏諷對象。
據說有一次,蔡京參加一個宴會,參加演出的藝人們想借機諷刺他一下,于是就演了這樣一出戲:一個大官坐在公堂上,下面有一個和尚。原來,和尚要求離京出游,可是由于他拿的戒牒(戒牒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僧尼以證明其所取得的資格的憑證)是哲宗年間的,結果被判還俗。后來,來了一個道士,他遺失了自己的度牒(度牒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請求補發,由于他是哲宗年間出家的,所以被判“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差役在下面小聲對大官說:“今天國庫發下來了一千貫俸祿,都是哲宗年間造的,該如何處置呢?”大官想了想,悄悄地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
在這場戲中,“走后門”既是對蔡京的一種嘲笑,也是對做官者昏庸無能的一種諷刺。此后,“走后門”便成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托關系的意思了。
知識雜碎
人們常說“天長地久”,據說它的由來與“走后門”有關。據說在清乾隆年間,安徽天長縣一個姓張的秀才在科舉考試中考了第九名,而天長縣只取前八名。幸好,張秀才的舅舅與主考官關系不錯,于是張秀就靠“走后門”被錄取。乾隆看到錄取名單時,發現天長縣名額超標了,于是就質問主考官。沒想到,這個主考官急中生智,說:“張某非錄取不可,他是天長縣第九名,正是我大清‘天長地久’的預兆啊!”乾隆一聽,龍顏大悅。后來,“天長地久”就成了一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