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報表分析從入門到精通
- 劉靳
- 3291字
- 2020-10-22 11:05:44
2.2 負債的分類及含義
負債按照流動性不同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2.2.1 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企業將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流動負債與流動資產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兩者的比較可以大致了解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和清算能力。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負債、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合同負債、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持有待售負債、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1)短期借款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償還期在1年以內的各種借款。與短期借款相對應的是長期借款。短期借款一般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是企業經營流動性的有效補充。
(2)交易性金融負債是指企業采用短期獲利模式進行融資所形成的負債,如應付短期債券。對于交易雙方來說,甲方的金融債權就是乙方的金融負債,由于融資方需要支付利息,因此,就形成了金融負債。交易性金融負債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是同一交易的正反面,對于資金融入方來說是交易性金融負債,對于資金融出方來說是交易性金融資產。而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傳統金融工具中派生出來的新型金融工具,其價值依賴于標的資產價值變動的合約,如期貨、期權、遠期合約等。對應的報表列報科目分別是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
(3)應付票據是由出票人出票,付款人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特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商業票據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兩種,一般期限不超過12個月。應付賬款是指因購買材料、商品或接受勞務供應等而發生的債務。應付賬款區別于其他應付款的要點在于:應付賬款是因采購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材料、商品或勞務而產生的,它與生產采購密切相關。財務報表中的“應付票據”科目應根據應付票據的期末余額數填列;而財務報表中的“應付賬款”科目應根據應付賬款與預付賬款的期末貸方余額合計數填列(應付賬款的借方合計數應重分類至預付賬款列示)。
(4)預收賬款是買賣雙方協議商定,由購貨方預先支付一部分貨款給供應方而發生的一項負債。同“預付賬款”一樣,實務中,可以不使用該科目,而是通過“應收賬款”的貸方進行核算。
(5)合同負債是指企業已收或應收客戶對價而應向客戶轉讓商品的義務,如企業在轉讓承諾的商品之前已收取的款項。合同負債反映的是履約義務與客戶付款之間的關系,這是與預收賬款的本質區別,即在一項預收款不構成履約義務時,通過“預收賬款”來核算。預收賬款在通常情況下也不能核算未實際收到的款項,但是合同負債可以就有權利收取但尚未收取的款項提前進行賬務處理。
(6)應付職工薪酬是企業根據有關規定應付給職工的各種薪酬。薪酬福利包括短期福利、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職工福利。根據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企業需要按照受益期計提當期薪酬,實際兌付與計提的差異就要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來列報。短期薪酬包括工資、社保、非貨幣性福利等。短期薪酬往往有當月計提和次月支付的差異,而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職工福利的時間性差異往往周期更長,員工對企業的貢獻都是在在職期間通過產品的最終售出予以體現,因此將員工在職期間所有需要企業未來負擔的福利予以按期計提,能夠體現真實的成本收入配比關系,充分反映企業實際經營情況。
(7)應交稅費是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履行的納稅義務,對其經營所得依法繳納的各種稅費。這些應繳稅費應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進行確認、計提,在尚未繳納之前暫時留在企業,形成一項負債,即應交未交稅費。應交稅費包括企業依法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教育費附加、礦產資源補償費、印花稅、耕地占用稅等稅費,以及在上繳國家之前,由企業代收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等。應交稅費與應付職工薪酬一樣,都是屬于企業計提與支付的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一項負債。
(8)其他應付款是指與企業的主營業務沒有直接關系的應付、暫收其他單位或個人的款項,如暫收押金、存入保證金、職工未按期領取的工資等。其他應付款與應付賬款的核算差異就在于:前者是核算企業在商品交易業務以外發生的應付和暫收款項。
(9)持有待售負債與持有待售資產相關,反映的是資產負債表日處置組中與劃分為持有待售類別的資產直接相關的負債的期末賬面價值。持有待售資產和持有待售負債不應當互相抵消列示。
(10)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是反映企業各種非流動負債在1年之內到期的金額,包括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和應付債券。“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與“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一樣,在財務報表中的列報都屬于報表重分類,即將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等非流動負債中即將于1年內到期的部分在財務報表中單獨列示,從而便于信息使用者更加準確地理解長期負債的構成,了解企業不同期間面對的償債壓力,正確評估債務風險。
2.2.2 非流動負債
非流動負債又稱為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以上的債務。非流動負債的主要項目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預計負債和遞延收益等。非流動負債主要是企業為籌集長期投資項目所需資金而發生的,比如企業為購買大型設備而向銀行借入的中長期貸款等。
(1)長期借款是企業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的借款。長期借款在期末財務報表的列報需要扣除1年內到期的部分,信息使用者如需了解長期借款的更多信息,就需要結合附注閱讀,附注中會披露借款的性質、到期時間、抵押物等信息。
(2)應付債券是指企業為籌集長期資金而實際發行的期限超過1年的債券,它是企業籌集長期資金的一種重要方式。企業發行債券的價格受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按面值發行、溢價發行、折價發行債券。企業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也在該科目下核算,不同的是,可轉換公司債券在初始計量的時候會拆分為負債成分和權益成分,只有負債成分確認為應付債券,權益成分則確認為其他權益工具。
(3)長期應付款是除了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以外的其他多種長期應付款。主要有應付補償貿易引進設備款和應付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租賃費等。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一樣,實質是具有融資性質的一種付款方式,其中的融資費用通過“未確認融資費用”,每期結合實際利率計算轉入當期損益。在實務中,實際利率需要企業財務人員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計算確認,長期應付款需要根據長期應付款的科目余額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的科目余額,再減去將于1年內到期的長期應付款的差額列報。具體計算邏輯可見表2-2的G公司長期應付款的列報。
(4)預計負債的概念與企業的或有事項有關,或有事項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會形成企業的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可以確認為或有負債,通過“預計負債”進行核算。
①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②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里的“很可能”指發生的可能性為大于50%,且小于或等于90%。
表2-2 G 公司長期應付款的列報

③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或有事項包括但不限于: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虧損合同等。同樣的,要了解企業的或有負債詳細信息,需要結合附注閱讀財務報表。附注中詳細披露了或有負債的種類、原因、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的說明,以及期初、期末和本期變動情況。預計負債與其他應付科目的最大區別在于:與預計負債相關的未來支出的時間或金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5)遞延收益是指尚待確認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說是暫時未確認的收益,它是權責發生制在收益確認上的運用。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較,在中國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遞延收益應用的范圍非常有限,主要體現在租賃準則和收入準則的相關內容中,主要應用于政府補貼的收入確認。政府補貼中的與資產相關的收入需要按照受益期通過“遞延收益”科目分期轉入當期損益。因此遞延收益和合同負債,一般都是在將來向對方發送商品或提供勞務時,轉為收入并予以確認,因此都屬于過渡性科目。但是合同負債是在發送商品或提供勞務時一次轉為收入,而遞延收益是在對外提供勞務時,分期轉為收入或收益,即遞延收益一般需要在未來期限內合理地進行分攤,分攤周期通常在1年以上,從而形成一項長期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