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沉市場:布局移動互聯時代萬億級商業新藍海
- 付一夫
- 5944字
- 2020-10-15 17:48:46
第一節 提速發展進行時
一、“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論斷:“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允許哪些地區先富起來呢?答案是東部沿海。
眾所周知,東部沿海是我國經濟基礎最好的地區,且其具有的地理位置、外部條件、歷史傳統等諸多因素均有利于配合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些地區若能優先得到發展,必然能夠輻射和帶動廣大內陸地區,從而逐步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煥然一新的長遠目標。
基于這一思路,國家投資布局和區域經濟政策均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指導方針的轉變。從“六五”計劃開始,我國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由過去主要強調備戰和縮小地區差別,逐步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向沿海地區傾斜。
第二,國家投資布局重點逐步東移。1978—1995年,沿海地區吸引外資占全國吸引外資總額的84.7%,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的比重也明顯提高。沿海地區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6%,比內地高2.1個百分點。
第三,實施沿海對外開放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重大戰略方針。1979年7月,國家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年以來,國家又相繼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1984年以后,國家又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后,國家又相繼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并設立了福建臺商投資區。1990年6月,國家正式批準上海市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實行某些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由此形成了一條從南到北沿海岸線延伸的沿海對外開放地帶。
另外,國家還對東部沿海地區實行投資、財稅、信貸、外貿外資、價格等政策傾斜,并允許其“率先改革”,很多大型項目都布置在東部沿海地區,并培育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增長極,由此各類要素開始向東南沿海集中,推動了這些地區的迅速崛起。這些地區的核心城市在政策紅利的帶動下,逐漸成長為了今天一二線城市的主力。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增長要靠土地、資本、勞動、技術、制度等有形與無形生產要素的共同作用;而率先聚集了這些生產要素的城市,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風口,進而鞏固了它們一二線城市的地位。
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一二線城市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它們,不僅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了無盡的財富,還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吸納就業和流動人口、提升國家整體實力與競爭力等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典型如深圳,作為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之一和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由一座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4萬億元;人均GDP也從606元增長到18.96萬元。而今的深圳不僅經濟總量一舉超越香港,其源源不斷的發展與創新活力更是令世人無比驚嘆。
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大城市的發展成就同樣不容小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80—2008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的年均經濟增速分別高達10.6%、10.4%、14.2%和27.4%,均高于全國整體水平的10.04%(見圖2-1);2018年,這四座城市憑借僅占全國5%規模的人口總量,創造了整個國民經濟1/8的產出。

圖2-1 1980—2008年北上廣深經濟增速(%)
數據來源:Wind
不僅如此,其他明星城市的發展勢頭也是不遑多讓。截至2018年年底,隨著寧波和鄭州的GDP先后破萬億,我國城市GDP“萬億俱樂部”成員已經多達16個席位(見圖2-2)。

圖2-2 我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億元)
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
城市的經濟發展必然帶動居民的收入提升,而這也使得一二線城市居民的消費升級步伐顯著快于其他地區,這在前文中已有提及,不再贅述。另外,從商業角度看,無論是創業熱潮還是資本投放,無論是新興業態還是潮流風向,一二線城市幾乎一直都在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而低線地區唯有在其身后跟從。
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不管時代如何更迭,實現共同富裕都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可若是一味地支持東部沿海而忽視中西部地區,那么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必然會日漸拉大,由此將會引發許多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這顯然是人們不希望看到的。
于是,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開展之后,鄧小平再度于1988年9月12日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標志著國家對于我國區域經濟乃至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重視。
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得到了持續完善,一系列重大決策相繼出臺。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為今后1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之一。1997年9月,十五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從20世紀末開始,國家先后制定和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1999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2002年)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2004年)等,將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放到了區域政策的更加重要和更加核心的位置上,并初步形成了“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各有側重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在政策支持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收獲了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加快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伴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及東北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以西部地區的公路交通建設為例。數據顯示,1999年我國全社會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189億元,其中西部地區僅占27%;而2008年,我國全社會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881億元,其中西部地區占33.4%。與1999年相比,2008年西部地區公路建設投資額增加了2.9倍,西部地區公路總里程是之前的2.67倍,高速公路里程是之前的7.4倍。
2.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投資的效果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有研究表明,自199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一直處于持續增加狀態,其數值由1999年的18.7%上升到2010年的23.2%;而東部地區的這一比重則由1999年的55.9%下降為2010年的42%。此外,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全國總額比重也在持續增加(見表2-1)。
表2-1 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李善同等《區域發展戰略與中國區域收入差距演變》
3.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
1999—2009年,伴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工業快速推進。數據表明,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14.5%上升到2009年的17.0%,占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32.2%上升到2009年的39.2%,提高了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32.3%上升到2009年的43.5%,提高了11.2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和東部地區分別只提高了3.2個百分點和5.6個百分點。
4.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根據李善同等人的研究,2000—2008年,西部地區出口額年均增長26.4%,在全國四大區域中增速最高。至于中部地區,其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3.7%上升到2009年的4.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由2004年的6.7%提高到2009年的7.7%。
在上述力量的作用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出現了重大轉向,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東部地區“一馬當先”的增長格局逐漸被打破。
我們為什么要回顧這段歷史?因為中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正是下沉市場的主陣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沒有這段歷史作為支撐,也便沒有了后面的故事。
三、下沉的“上升”
2008年,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這一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為標志,因“次貸蝴蝶”扇起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世界經濟遭遇沉重打擊,國際市場不可避免地進入疲軟期。于我國而言,因外貿出口受阻,東部地區過去高水平、高速度的增長態勢出現了變化,很多產業都在向內陸和東南亞地區轉移,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增速也隨之放緩;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受外貿影響較小,疊加產業轉移與國家政策的種種扶持,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提速。
而下沉市場,也隨之開始“上升”了。
數據可以說明問題。Wind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板塊的生產總值分別為17.28萬億元、6.13萬億元、5.79萬億元和2.72萬億元,到了2018年則變為48.1萬億元、19.3萬億元、18.4萬億元和5.7萬億元;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分別由2008年的19.21%和18.14%上漲至2018年的21.06%和20.15%,而東部地區則由54.13%降至52.58%(見圖2-3)。足以見得,以中西部地區為代表的下沉市場,其經濟規模在全國GDP中的分量已經有了明顯提升。
經濟體量的擴張,必然帶動人均GDP的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按不變價格計算,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別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領先于東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已然形成。

圖2-3 四大區域板塊生產總值各自占全國GDP比重變化(%)
數據來源:Wind
除了四大區域板塊對比的橫向維度,我們還可以換個視角,從縱向維度來考察。
前面提到過,長期以來,一二線城市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無論是創業熱潮還是資本投放,無論是新興業態還是潮流風向,一二線城市幾乎一直都在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而低線地區唯有在其身后跟從。然而,眼下另有一些證據表明,低線地區已開始逐漸擺脫“被動跟隨”的從屬地位。
例如,百強縣的經濟崛起。
2019年7月發布的《2019賽迪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中提到,我國百強縣以不到全國2%的土地與7%的人口,創造了25%的縣域GDP,以及10%的全國GDP;有30個縣進入GDP千億方陣之中,甚至其中的5個GDP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
進一步考察人均數據,還可以看到,百強縣的人均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支出等經濟指標的表現均顯著優于全國整體水平,四項分別比全國高出55.4%、12.8%、53%和70%,即便是與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個省相比,也是不遑多讓(見圖2-4)。盡管不同縣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但從整體上看,縣域經濟強勁的增長動力與亮眼的發展成效已經容不得人們忽視。而這也標志著,以縣域經濟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正在加速上升。

圖2-4 2018年百強縣主要經濟指標與重點經濟省份對比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19賽迪縣域經濟百強研究》
與此同時,廣大的下沉人群身上蘊藏的巨大能量也在不斷釋放,直接例證便是,雖然他們收入仍然偏低,但表現出來的消費意愿與消費能力卻并不弱。
我們可以基于城市和農村的視角,對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狀況做一番探究。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近幾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速一直顯著高于城鎮居民,相應地,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同比增速也高于城鎮居民(見圖2-5、圖2-6)。

圖2-5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Wind

圖2-6 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Wind
有意思的是,低線城市和地區大多房價較低,相當一部分居民無須為巨額的房貸焦慮,從而擁有頗為旺盛的消費意愿,敢于花錢,甚至不輸那些每個月去了房貸就所剩無幾的一二線人群。尼爾森發布的《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一線城市居民的消費信心是最弱的,而三線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更加強烈(見圖2-7)。

圖2-7 2018年中國各城市級別消費信心指數
數據來源:尼爾森《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
除此之外,下沉人群的消費升級步伐也在提速。沿用日本學者三浦展的表述,低線城市和地區居民大多已進入“第二消費社會”與“第三消費社會”,其顯著特征是由“為家庭消費”向“為個人消費”過渡,即在滿足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去追求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體驗式的消費。
這當中,還有一股不容小覷的消費新勢力,那便是小鎮青年,即下沉市場中年齡處于18~30歲的人群。
若干年前,“小鎮青年”只是一個貶義詞,被打上這一標簽的人往往覺得不甚光彩,因為它與“土里土氣”“沒有審美”“收入不高”“缺乏品位”等特性相關聯。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當前小鎮青年所展現出來的面貌,早已顛覆了人們的印象:
雖然他們大多數只有本科或本科以下的學歷,但在家鄉卻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他們收入不是很高,卻無須為高額的房貸和昂貴的物價而犯愁,可自由支配的財產和消費力與一二線城市的“搬磚”白領們相差無幾;他們的職場工作環境相對輕松,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簡而言之,他們雖然不在繁華擁擠的一二線城市打拼奮斗,卻有著不錯的生活質量。
具體而言,一個典型的小鎮青年的生活狀態可能是這樣的:
在父母的幫助下全款買了房,開著十來萬的小汽車,距離周邊的大都市僅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相比那些在北上廣深奮斗的兒時玩伴,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下班后有大把的時間休閑娛樂,海淘、出境游也可以時不時地走一波……
我們還可以從數據中真切地感受到小鎮青年們的消費升級:
1.汽車市場持續向好
如今,汽車已是很多小鎮青年出行的“標配”。羅蘭貝格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的90后正逐漸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消費主力軍,其中以三四五線城市的中端汽車消費市場的成長最為迅速,而價格在8萬~18萬元區間的汽車消費在三線以下城市的增長態勢最為顯著。
2.海淘頗為流行
根據海外購物平臺洋碼頭發布的《中國海淘消費報告》,跨境電商的發展讓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大眾化態勢,而三四線城市居民迸發出了比一二線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費能量。最直觀的表現便是在最敢花錢的城市中,三四線城市幾乎占據了榜單半數以上的席位。
3.泛娛樂消費提升顯著
來自光大證券的研究報告表明,小鎮青年在泛娛樂領域的消費有顯著提升,其中以電影、游戲、直播、短視頻、網絡動漫、網絡閱讀、網絡音樂等板塊較為突出。卡思數據的研究分析也指出,小鎮青年工作時長、通勤耗時較少,房租與房貸壓力較小,因而有更多的閑暇時間沉浸在泛娛樂板塊之中,并愿意為之付費。
4.旅游出行消費潛力釋放
阿里巴巴旗下旅行平臺飛豬發布的《2018年度旅行報告》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旅游出行消費潛力已經全面釋放。具體而言,三四線城市用戶旅行人次同比增長超30%,其中廣東、陜西、甘肅領頭增長;在簽證便利、國際航班新增等因素的影響下,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居民的出境游意愿也極為強烈,出境游用戶同比增速高于國內游用戶31%,高出整體出境游增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