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展與區域合作
- 張虹鷗 黃耿志
- 1786字
- 2020-11-06 15:17:20
第四節 政 策 啟 示
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是近年來東南亞區域發展的顯著特征。1960年至今,東南亞各國先后經歷了較快的城市化發展時期,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22.7%增長至2014年的47.03%,城市化率雖然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差距逐漸縮小。東南亞城市人口增長迅速,由1990年的1.58億人增長到2014年的2.94億人,25年來增長近1倍,體現出快速城市化的特征。這些人口主要集聚在首都周邊的特大城市地區,顯現出首都超前發展的“特大城市化”現象。與此同時,東南亞的城市化質量較低,表現為城市人口增長與其就業性質、生活質量、文化教育水平等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化脫節,呈現“虛假城市化”特征。這些特征對東南亞地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諸多挑戰。
當前,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的“一帶一路”倡議進入全面推進建設階段。東南亞地區毗鄰中國南海,是中國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必經通道和重要合作平臺,是中國與世界關系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對外線路中的重要節點區域。在這一背景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依然是未來東南亞區域發展的主旋律。東南亞總體城市化處于中期階段表明了未來東南亞的城市化進程依然持續很長時間。而這一過程中對交通、市政、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將與日俱增,對房地產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大。因此,未來中國與東南亞區域的經濟合作重點將集中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領域。但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的城市化進程具有顯著差異:新加坡和文萊呈現人口—經濟—社會城市化高水平協調發展特征;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的人口城市化超前發展,屬于“超前城市化”國家;泰國顯現出人口城市化滯后發展特征;柬埔寨的人口—經濟—社會城市化都表現出低水平的滯后發展。因此,中國與各國間的區域合作應根據其城市化發展階段差異特征,針對不同國家差異性的發展需求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分區分類差異化的政策,使中國—東南亞區域合作更具針對性,更具效益。另外,由于東南亞城市體系發展極其不平衡,首都極化和大城市化顯著,因此,東南亞各國首位城市(及其與首位城市相關的)產業需求將是中國與東南亞區域合作的重點區域。因此,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中國與東南亞的區域合作。
第一,推進與東南亞地區城市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建立“友好城市”和開展“城市論壇”等方式加強中國(尤其是華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城市間的經濟、文化、貿易等方面的聯系。將城市間的友好聯絡作為國家間交流合作的“原點”和“支點”,成為中國—東南亞合作的首要空間載體。
第二,加強與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積極參與東南亞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多環節。可采取合資、購買—建設—經營、建設—經營—轉讓、管理契約等模式,實現與東南亞國家多元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第三,加強與東南亞城市流空間網絡的融合。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南亞陸上交通聯系,加強二者之間的鐵路與公路建設,完善中越通道、中老通道、中緬通道,強化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的交通可達性;進一步增加中國與東南亞主要城市的航空線路,推動中國—東南亞航空網絡一體化;根據貿易需求開通更多航運線路,為中國—東南亞經貿往來提供堅實的運輸保障;更加注重中國與東南亞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連通,形成高效的信息網絡。通過上述措施,綜合提升中國與東南亞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空間聯系,最終形成區域一體化程度較高的流空間網絡。
[1]Asian Developent Bank. 1997. Aspects of Urban Water and Sani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Asia.
[2]United Nations. 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New York.
[3]費昭珣:“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及其特征”,《東南亞研究》,1999年第4期。
[4]劉倩倩:“東南亞國家城市化發展與城市貧困問題”,中國國際扶貧研究中心研究報告,2013年。
[5]饒本忠:“論東南亞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10期。
[6]陶濤、周夢璐:“亞洲城市化進程對中國新型城市化的啟示”,《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7]吳崇伯:“東南亞國家的就業形勢、對策與前景”,《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
[8]新玉言:《國外城鎮化:比較研究與經驗啟示》,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11),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