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總 論
第一章 國民經濟管理的理論依據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分析的前提
一、企業是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在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經濟管理時,必須先了解經濟是怎樣運行的。而為了了解經濟的運行,又必須先了解企業是怎樣生產和經營的。
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法人。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有權選擇經營方式,有權安排自己的產供銷活動,有權支配自己的資源。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協作。所有的企業同樣處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公平競爭。在競爭中,企業將感受到壓力,如果不改善經營和更新技術,就無法在市場上立足,就會在競爭中失敗,最終將被淘汰。
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購買設備和原材料,進行生產,可以及時調整產品品種,調整企業存貨,決定自己的資金籌集方式,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發展戰略來安排所籌集到的資金。企業的這些生產經營活動將影響商品市場和資金市場。
圖1-1說明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的商品生產決策過程。

圖1-1
圖1-1中所說的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用一定的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生產要素替代的選擇,是指在生產要素可以彼此替代的范圍內,企業如何選擇價格較低廉并且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擴大再生產類型的選擇,是指企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以外延型為主還是以內涵型為主的擴大再生產方式。技術創新類型的選擇,是指企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主要在節約勞動的技術創新和節約資金的技術創新中進行選擇,以及決定今后企業是朝著資金密集型方向發展,還是朝著勞動密集型方向發展,抑或是朝著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企業內部計劃平衡主要體現于:市場需求與本企業生產能力之間的平衡,生產任務與能源、物資供應之間的平衡,生產任務與勞動力之間的平衡,以及目前生產能力、生產任務與企業長遠發展計劃之間的平衡。
圖1-1中所說的企業資金籌集的可能性,是指企業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從哪些方面籌集到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資金籌集的代價則指資金在有償使用條件下,企業必須為此付出的費用(利息等)。
圖1-2說明了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資金籌集的可能性,以及各種不同的資金籌集方式同國民經濟的關系。
二、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投資者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投資者。個人作為投資者,他的投資可以分為個人參加社會集資和個人直接投資。個人參加社會集資是個人所從事的間接生產經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個人直接投資是指個人購買生產資料,投入自己的勞動或雇用他人的勞動,取得生產經營性收入。
在個人擁有一定的收入,并從這些收入中扣除了個人的消費支出之后,個人除了參加社會集資和直接從事生產經營而外,還可以有如下的選擇:

圖1-2
說明:圖中表示各種存款的來源;
表示稅金的來源。
1.購買房屋或建造房屋,然后將其出租,取得租金收入;
2.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存款,取得利息收入;
3.購買保值商品;
4.手中保留現金。
個人如何在不同的資產形式中做出選擇,從經濟方面分析,主要取決于下列因素:
第一,預期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量(指個人預計選擇某種資產形式后一定時期所能增加的個人納稅后收入);
第二,資產收入的風險程度的大小;
第三,資產的靈活性(指個人所選擇的某一種資產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資產形式的靈活程度)。
任何一個人,如果他要在不同資產形式中做出選擇的話,他必須綜合考慮這三個經濟因素。
下面用圖1-3說明個人作為消費者的收入和支出情況,用圖1-4說明個人作為投資者的收入和支出情況。

圖1-3

圖1-4
三、政府是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社會主義社會中,政府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活動。政府利用自己的收入,從事行政管理、國防、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福利、社會治安等工作。在經濟方面,國家有管理經濟的職能。這主要表現為: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計劃、方針和政策;制定資源開發、技術進步和智力開發的方案;協調地區、部門、企業之間的發展計劃和經濟關系;部署重點工程,特別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方面的重點建設;匯集和發布經濟信息;運用經濟調節手段調節經濟;制定并監督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管理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等等。
就國民經濟管理而言,不能把政府的經濟職能理解為政府機構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不能把這理解為政府可以依靠行政命令來指揮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政府作為全體人民利益,即國家利益的代表者,有協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的責任。這種協調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既有一致之處,又有不一致之處。三者之間的一致之處反映于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中任何一方利益的增加,都將有助于另外兩方利益的增加。三者之間的不一致之處反映于: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消費所占的比例越大,越符合個人的現期利益;在企業利潤分配中,稅后歸于企業的部分越大,越符合企業的利益。而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則必須考慮國家的利益。政府作為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為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必須集中一部分收入。這種不一致之處需要政府加以協調。當然,在三者之中,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但這絕不意味著國家利益可以代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或可以用損害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方式來增加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