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章 恩登布人儀式中的象征符號 [1]
對于贊比亞(先前的北羅得西亞)的恩登布人來說,儀式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1952年非常引人注目。在小小的周邊地區,沒有哪一個星期不是在這個或那個村莊響起的儀式鼓聲中度過的。
我所用的“儀式”這個詞,指的是人們在不運用技術程序,而求助于對神秘物質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場合時的規定性正式行為。象征符號是儀式中保留著儀式行為獨特屬性的最小單元,它也是儀式語境中的獨特結構的基本單元。由于這篇文章主要是描述和分析象征符號的結構和屬性,因此我在此作一說明,依據《簡明牛津詞典》,“象征符號”是指某物,它通過與另一些事物有類似的品質或在事實或思維上有聯系,被人們普遍認作另一些事物理所當然的典型或代表物體,或使人們聯想起另一些物體。我在田野調查中觀察到的象征符號,從經驗的意義上說,指的是儀式語境中的物體、行動、關系、事件、體態和空間單位。
遵循莫妮卡·威爾遜教授的建議和范例,我既詢問了恩登布的儀式專家,也詢問了并不精通于此的一般人,讓他們解釋出現在儀式中的象征符號,由此我得到了許多闡釋材料。我覺得,就方法論而言,對觀察得來的材料和闡釋性的材料進行區分十分重要。其中的理由馬上就會很明顯。
我發現,如果不在與其他“事件”相關的時間序列中來研究象征符號,對儀式象征符號的分析就無法進行,因為象征符號本質上是社會過程的一部分。我逐漸開始將儀式表演看作社會過程中特別的階段,藉此團體得以調整以適應內部的變化和外部的環境。從這個觀點來看,儀式象征符號成了社會行動的一個因素,行動領域的一股積極力量。象征符號和人們的利益、意向、目標和手段相關,不管這些是明確表述出來的還是得通過我們觀察到的行為推測而來。至少是在行動的恰當語境中,象征符號的結構和屬性變成了動態實體的結構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