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征之林
- (英)特納
- 4519字
- 2020-11-06 17:52:06
儀式象征符號的結構和特點
儀式象征符號的結構和特點也許能根據三類材料來加以推斷:(1)外在形式和可觀察到的特點;(2)儀式專家或普通人提供的解釋;(3)主要由人類學家挖掘出來的、有深遠意義的語境。
舉例來說吧。在恩坎加這一女孩的青春期儀式里,新入會者被包裹在毯子中,放在一棵穆迪(mudyi)幼樹的根部。穆迪樹因其白色的膠乳而惹人注目,它的薄樹皮在被劃擦時會滲出奶珠,對于恩登布人來說,這是它可觀察到的最重要的特點,所以我建議在這以后把它稱作“奶樹”。大部分恩登布女人都會賦予這種樹幾種意義。第一,奶樹是儀式中的“資深”(mukulumpi)樹。每一種儀式都有這種“資深的”,或者如我所稱的,“支配性的”象征符號。這類象征符號屬于特殊的一類,我將在后面充分討論。這里我僅指出支配性象征符號不僅僅被當作實現某個特定儀式所指向目標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這些支配性象征符號代表著價值,而這些價值本身又被認為是儀式的目標,也就是說,它代表著自顯的價值。第二,女人們根據它可觀察到的特點,認為奶樹代表人乳和提供乳汁的乳房。她們將該意義和以下事實相關聯:人們為女孩子舉行恩坎加儀式,是在她的乳房開始發育成熟時,而不是在女孩的第一次月經后,盡管人們也為女孩子的第一次月經舉行一次不那么隆重的儀式。恩坎加儀式的主題確實是母子間喂養與被喂養的關系,而不是出生關聯。恩坎加儀式中有許多補充性象征符號暗示著喂養動作和食物,它們也表達了養育這個主題。第三,婦女們認為奶樹是“母子樹”。此時,奶樹的意義由描述喂奶這個生物行為轉向了家庭內部關系以及最廣泛的恩登布社群的結構這兩個方面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一種社會紐帶。我記載的來自一個男性儀式專家的文本清楚地表達了后一種意義。在此我將它直譯如下:
奶樹是世系內所有母親們的地方(ivumu,字面意思是“子宮”或“胃”)。它代表男人和女人的女祖。奶樹是我們的女祖入會時睡的地方。這里,“入會”指的是婦女們繞著奶樹跳舞,樹下睡著新入會者。一個又一個女祖睡過這里,一直延續到我們的祖母、母親和我們這些孩子們。那是我們部落風俗(muchidi) [2] 開始的地方,甚至對于男人來說也是如此,因為男人也在奶樹下接受包皮切割手術。
這個文本清楚地說明了奶樹的一些意義,它們指的是社會組織的原則和價值。在某個抽象層面上,奶樹代表著母系繼嗣制度,這是恩登布社會的延續所依據的原則。母系繼嗣原則規定了職位的承襲和財產的繼承,由它授與在地方社區居住這一重要權利。比起恩登布社會組織的其他任何原則來,母系繼嗣制更多地規定了恩登布社會生活的秩序和結構。然而,除此之外,根據這個文本和其他許多我搜集到的材料來看,穆迪這個詞還不僅僅指母系繼嗣原則,它還代表著部落風俗(muchidi wetu)自身。作為奶樹的語義結構的一部分,母系繼嗣原則,這個恩登布社會組織的支柱,本身象征著群體和人們之間相互關聯的整個體系。而正是這個體系構成了恩登布社會。一些重要象征符號的某些意義也許自身也是一些象征符號,彼此又各具自身的意義體系。因而,就最高層面的抽象來說,奶樹代表著恩登布社會的整合和延續。男人和女人都是這個時空連續體的組成成分。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受過教育并且試圖跨越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的恩登布人,跟我解釋說,奶樹就好比行政總部所懸掛的英國國旗。“穆迪是我們的旗幟”,他說。
我們討論奶樹在女孩青春期儀式中的象征意義時,信息提供人傾向于強調奶樹象征意義中和諧、整合的一面。他們同時也強調依賴的一面,孩子依賴母親得到食物。恩登布人說,部落成員同樣地從部落習俗這個乳房中得到滋養。因此食物和知識二者在奶樹的意義內容上是等同的。我經常聽到人們把奶樹比作“上學”;人們說孩子接受訓導就好比嬰兒吮吸乳汁和卡普諦(kapudi),那種恩登布人比作乳汁的木薯粉稀粥。我們自己不是也說“對知識如饑似渴”么?此時,奶樹是一種簡略的表達方式,它指發生在男孩和女孩入會儀式的關鍵環節——對男孩而言是割禮,對女孩而言是不動彈地躺很長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們接受部落事務訓導的受訓過程。母親的角色是保護者、養育者和教師的原型。例如,一個酋長經常被指稱為“人民之母”,而將新手引入狩獵禮儀的狩獵巫醫被稱之為“獵術之母”。一個割禮學徒被稱為“割禮藥物之子”,而他的訓導者則被稱為“割禮藥物之母”。迄今為止,在如上描述的所有意義中,奶樹都代表著家庭和部落生活中和諧、仁愛的方面。
但當我們應用第三種闡述模式——語境分析法來分析奶樹時,我們發現信息提供人的解釋和他們圍繞奶樹所采取的實際行為是相抵觸的。盡管在恩登布社會中,奶樹被理想化地預設為象征著一個和諧的整體,但很顯然,在具體語境中,奶樹代表著社會差異,甚至代表著社會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對立的諸方面。我們要考察的第一個相關語境,是奶樹在女孩青春期儀式框架內一系列行動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曾說過,象征符號產生行動,支配性象征符號傾向于變成相互作用的中心點。群體因為這些支配性符號而被動員起來,人們在它們面前頂禮膜拜,在其附近表演其他象征活動,加綴其他象征物體于其上,往往將它們變成復合性的祭壇。這些參與者群體本身通常代表著世俗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這些部分是由合作性質的群體,如家庭和世系組成的,還是僅僅是擁有共同特征的某一類人,如老年男人、婦女、孩子、獵手或者寡婦所組成的。在每一類恩登布儀式中,一個不同的群體或類別會成為焦點社會元素。在恩坎加儀式中,這個焦點元素是恩登布婦女的團結。婦女們圍繞著奶樹跳舞,使新入會者成為旋轉著的舞蹈圈的中心,從而接納這個躺著的新入會者。奶樹不僅僅是“恩登布人的旗幟”,在恩坎加儀式的最初階段,它尤其是恩登布婦女的“旗幟”。此種語境中,奶樹不僅僅強調婦女的排外性,它還動員婦女和男人們對峙。女人們唱歌譏諷男人,有一段時間里不讓男人加入她們的圈子跳舞。因此,如果我們將奶樹這個象征符號的操作層面考慮在內的話,即不僅考慮恩登布人在其“意義”中所說的話,還考慮他們所做的事,我們就可以斷定,奶樹把女人區分為一個社會范疇,并顯示她們的團結一致。
還可以對奶樹作進一步的辨析。例如,奶樹在某些行為語境中代表新入會者本人。其中的一個語境就是首先將某棵特定的小奶樹神圣化,此時幼樹不成熟的自然特點有著特殊的意義。信息提供人說,人們選擇幼小的奶樹是因為新入會者年齡尚小。新入會者擁有這棵獨一無二的樹,它象征著她作為一個成熟女人的新的社會個性。在過去,今天也偶爾如此,女孩子的青春期儀式是婚禮儀式的一部分,而婚姻則標志著她由女孩過渡為女人。恩坎加儀式中的許多訓練和大部分的象征符號都強調使這個新入會者成為具有性魅力的配偶、多育的女人和有充足乳汁喂養孩子的母親。對每個女孩而言,這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過程。她獨自入會,成為公眾注意力和關愛的中心。從她的觀點來看,這是她的恩坎加儀式,她生命中最激動人心和自我滿足的階段。社會認可并鼓勵這種情感,盡管它也規定了新入會者在儀式最后一天倍享光彩之前要承受一些考驗和磨難。因此,奶樹此時在慶賀著一個新的社會個體的成年,在這一時刻將她與所有其他婦女區別開來。就它的行為語境來說,奶樹在這里也表達了該女孩與她正要進入的那個成年婦女的道德共同體之間的沖突。新入會者得在這棵奶樹下紋絲不動地躺上一整天,同時忍受著炙人的高溫,因而栽種著那棵奶樹的地方被人們稱作“死亡之地”或“受難之地”,這是很有道理的。這些稱呼對男孩子們行割禮的地方也適用。
在其他語境中,奶樹所在之地還展示了新入會者的親生母親與成年婦女群體的沖突。母親不能加入跳舞者的圈子。她正在失去她的孩子,盡管隨后她會收回一個屬于她支系的成年同伴。這里我們看到母方中心的家庭和更廣闊的社會之間的沖突;我在前面已經說過,這個沖突主要是通過母系繼嗣原則來表達的。母女關系在儀式的整個過程中都在被持續表現,但是它的內容改變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恩坎加儀式中,有一個階段是母親和女兒相互交換衣物的一部分。這可能與恩登布人穿戴已逝親屬衣物的一部分進行哀悼的風俗有關。不管互換衣物對于心理分析學家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此我們領略到當今人類學能力的局限——看起來恩登布人意圖以此來象征母女關系中某個重要方面的終結,這并非不可能。這是象征性行為的一種——為數極少的一種——我發現我們無法從青春期儀式中得出有關它們的任何解釋。因此依我之見,我們有理由推斷,一種強烈的無意識愿望——恩登布人所認為的不正當的那一類——在這種象征性行為中表現了出來。
部落女人和新入會者的母親之間的對立,在青春期儀式第一天快要結束時,也以模仿的方式體現在奶樹上。新入會者的母親煮了大量的木薯粉和豆子——這兩種食物都是恩坎加儀式的象征,具有多種意義——給女性來訪者。來自同一村落的來訪者須在一起吃東西,不可任意選擇食伴。在吃東西之前,女人們從相隔幾碼遠的吃飯的地方返回到奶樹下,列隊繞著樹圍成一個圈子。母親走在后面,手里端著一大瓢木薯粉和豆子。突然她大聲叫嚷:“誰要奇普瓦姆普威魯(chipwampwilu)木薯粉?”所有的女人都爭先恐后地沖過去抓瓢,搶先吃里面的東西。“chipwampwilu”這個詞似乎是古語,沒有人知道它的意思。信息提供人說,這個瓢象征著新入會者自身作為已婚婦女的角色,而食物象征她的生殖力(lusemu)和她作為養育者和烹飪者的角色。有一個女人告訴我的妻子:“如果新入會者本村的人先抓住瓢,運氣就會很好。否則,母親就會認為她的孩子會住得離她很遠,會到一個遙遠的村莊去生活并且會死在那兒。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住得離她近些。”這些話中未言明的沖突比存在于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和成熟的女性社會之間的沖突更加尖銳。它指向恩登布社會中另一個表達得很清楚的主要原則,即從夫居婚姻原則,依此原則妻子婚后得住在丈夫的村子里。它有時候會導致母親和女兒的住地相隔得相當遠。在以上我所描繪的劇情里,女人們象征著村落母系繼嗣原則的核心。每一個村莊都希望通過婚姻來控制這個新入會者的生產能力。村落成員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村子里養大,擴大村子的規模,提高它的聲望。之后,恩坎加儀式中還有新入會者的母系親屬和新郎的母系親屬之間的象征性爭斗,它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從夫居原則和母系繼嗣制原則之間的沖突。
最后,在行動情境的語境中,信息提供人有時候會認為,奶樹代表著新入會者自己的母方世系。事實上,我們剛才討論過的搶奪瓢的爭斗就具有這種意義,因為新入會者自己村里的女人想搶在別村成員之前奪得瓢。哪怕這些婦女并非該女孩母方世系的成員,而只是嫁給了其男性成員,她們也被認為是在代表著此母系世系的利益行事。因此,奶樹在某一個行動方面象征著定位于一個村落的單一的母系世系反對其他這一類合作團體的團結和排外性。然而,另一個亞體系和總體系之間的沖突得到了戲劇性的、象征性的表達。
至此我們已經明了,信息提供人所提供的有關奶樹的解釋和恩登布人在奶樹象征符號下所展現的行動之間有著相當大的不一致。所以,我們被告知,奶樹代表著母親和女兒之間的緊密聯系,然而奶樹卻把女兒從母親那里分離出去了;我們也被告知,奶樹象征恩登布社會的緊密團結,但是我們發現它實際上把女人和男人分離開來,并把屬于某些范疇和群體的婦女與其他婦女區別開來。我們怎么去解釋原則和實踐之間的這些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