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與胡同更名
1911年,清朝滅亡。次年,民國建元。民國時期的什剎海地區先后歸內右三區與內五區管轄。相對于清光緒年間,這個地區的街巷與胡同再次發生變化,主要為數量的增加。根據1949年北平市圖,這個時期增加了62條胡同。增加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把前海、后海、西海周圍規劃為道路,根據方位制定名稱,即前海北河沿、前海南河沿、前海西河沿、義溜河沿(位于今前海東岸一帶,因處在義溜胡同西口而得名)、后海北河沿、后海南河沿、后海西河沿、西海北河沿、西海南河沿、西海西河沿;再一類是把街巷細分,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根據位置、寬窄、長短進行命名,比如將半截胡同分為大、小半截胡同,火藥局胡同分為大、小火藥局胡同,羅圈胡同分為前、后羅圈胡同,羊圈胡同分為大、小羊圈胡同,鐵匠營分為前、后鐵匠營,石碑胡同分為大、小石碑胡同,口袋胡同分為東、西口袋胡同,井兒胡同分為前、后井兒胡同,黑虎胡同分為大、小黑虎胡同,新開路分為大、小新開胡同,李廣橋則分為李廣橋東街、李廣橋西街與李廣橋南街;第三類是新增街巷,有邱家胡同、斗雞坑、藕芽胡同、太平胡同(位于西海北部)、凈業寺夾道、銅廠胡同、糖房胡同、糖房大院、段家胡同、西夾道、槐寶庵、海潮庵、慎思胡同(位于前海北河沿,據《北平市郵件投遞分區街名一覽表》補)、嘉興寺、東錢串胡同、西錢串胡同、馬家樓、興隆大院、馬良大院、羊圈(白米斜街東口南側)、帽局胡同、冰窖胡同、樂春坊、丁字街、甘水橋大街、北城根、遷善居、果家大院、雙寺胡同、清虛觀、大繡作、小繡作、香廠胡同、東轎桿、西轎桿、東羊圈、馬廠大院、魏家大院、景爾胡同、新開路。這些新增加的道路與胡同有些只是稱謂的增加,而實體早已存在,比如丁字街與甘水橋大街均是鼓樓西大街西端的段落,再如北城根與義溜河沿,其實體也早已存在,只是這時才被命名而已。而一些新增加的街巷大多纖細短淺,比如遷善居胡同、義溜胡同、樂春坊、馬良胡同,長度都在百米,寬度兩米左右,是典型的陋巷。
1928年,國民政府把北京改為北平,為了消除北京作為六朝帝都的封建遺味,而對地名進行更改。典型的例子是將皇城下面的道路,東皇城根、西皇城根之類的改為東黃城根與西黃城根,易“皇”為“黃”,以示與封建帝制決裂。同時也把許多陳腐鄙俗的街巷名稱雅化,以適應時代精神。這股風潮沖擊到什剎海地區的結果是,把東廊下改為護國寺東巷、西廊下改為護國寺西巷、定府大街改為定阜大街、張皇親胡同改為尚勤胡同、馓子胡同改為傘子胡同、藥酒葫蘆改為孝友胡同、糞箕胡同改為慎思胡同、扁擔胡同改為遷善居、井兒胡同改為景兒胡同、箭桿胡同改為千竿胡同、狗尾巴胡同改為觀音寺胡同,等等。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于北京市的決議,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什剎海地區位于西城區,分別由新街口街道辦事處與廠橋街道辦事處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什剎海地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將玉河改為暗溝,在其上面修筑道路,即現在的柳蔭街;再是把什剎海周圍的套河填平,原來被稱為“河沿”的道路,由于套河的取消而相應地改叫“沿”,比如“前海西河沿”去“河”而改稱“前海西沿”了。
1965年,北京市政府進行地名整頓。整頓的原則大體是:將細碎的街巷整合為一;刪略帶有封建色彩的祠廟觀堂尾綴;將不規范的地名加上“巷”“胡同”之類的尾綴而使其規范化。經過這次整頓,北京的街巷名稱規范了,封建色彩弱化了,同時也精簡了;北京舊城區包括關廂地區的道路,由原來的四千余條減少到三千余條。什剎海地區也是這樣,通過裁撤合并,減少了大繡作、小繡作、北藥王廟、醬坊大院、果子觀、甘水橋、果子市大街、丁字街、香廠胡同、大火藥局胡同、小火藥局胡同、地安門西黃城根、平安里大街、德勝門大街、廠橋、蔣養房、豆腐巷、菊兒胡同、口袋胡同、斗雞坑、麻花胡同、東羊圈、馬廠大院、魏家大院、海潮庵、槐寶庵、馬家樓、興龍大院、小井胡同。其中北藥王廟、甘水橋、果子市大街、丁字街、地安門西黃城根、平安里大街、德勝門大街與廠橋屬于干道系列,余下的香廠胡同之類屬于細窄小巷,雖然在道路系統中的地位不同,但都被合并到一個統一的名稱里面去了。通過1965年整頓地名,什剎海地區的不少胡同在名稱上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大石橋、小石橋、鑄鐘廠、清虛觀、東轎桿、西轎桿、甘石橋、八道灣、八步口、鐵影壁、遷善居、府夾道、段家大院、觀音寺、宏善寺、石虎胡同、金家大院、西錢串胡同、東錢串胡同、李廣橋東街、李廣橋西街、李廣橋南街、四合巷、三座橋、西煤廠、東煤廠、氈子房、北官房、南官房、大金絲套胡同、小金絲套胡同、冰窖胡同、羊圈、抄手胡同、鐵香爐、草場大坑、蔣養房橫胡同、正覺寺胡同、叵羅倉、航空署街、前鐵匠營、后鐵匠營、東槍廠大坑、西槍廠大坑、馬狀元胡同、興華寺胡同、定阜大街,經過整頓而改稱為:大石橋胡同、小石橋胡同、鑄鐘胡同、清秀巷、東轎桿胡同、西轎桿胡同、甘石橋胡同、小八道灣、八步口胡同、鐵影壁胡同、遷善居胡同、后海夾道、棠花胡同、東明胡同、宏善胡同、大石虎胡同、金獎大院、北錢串胡同、南錢串胡同、三座橋胡同、西煤廠胡同、東煤廠胡同、氈子胡同、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大金絲胡同、小金絲胡同、白米北巷、揚儉胡同、辛勤胡同、鐵爐胡同、四環胡同、正覺夾道、正覺胡同、簸籮倉胡同、航空胡同、前鐵匠胡同、后鐵匠胡同、東槍廠胡同、西槍廠胡同、群力胡同、興華胡同、定阜街。
在這些改變了名稱的道路中,李廣橋的變化最富有戲劇性。李廣橋一帶在明人李東陽的詩中被稱為楊柳灣而頗富意趣。但是這里的李廣不是漢武帝時抗擊匈奴的“飛將軍”,而是明代弘治年間的巨珰。這個李廣因為善寫“符箓”?,而受到弘治皇帝的寵愛,后因多行不義而屢遭彈劾,最終失寵自殺。而他所建造并以其名為稱的橋梁也受到非議,所謂“奸珰遺穢,橋亦蒙羞”?,從而被多次更名。
1950年,為了方便居民出行而把玉河改為暗溝,在上面修筑道路。1965年北京市進行地名整頓,當時負責此項工作的副市長吳晗下令更名:將李廣橋東街、四合巷與后海南河沿統稱為后海南沿,李廣橋西街與李廣橋南街,經過反復推敲,改為柳蔭街。相對于李東陽筆下的楊柳灣,柳蔭街這個名字又折回到歷史的原點。
1965年的地名整頓并不是一味精簡,而是根據實地情況,增加了一些新的街巷。在什剎海地區增加了護國寺大院與廠橋胡同。護國寺是北京著名的寺院,與東城區的隆福寺并稱,隆福寺稱東寺,護國寺稱西寺。民國以后,護國寺被逐漸廢棄成為居民住地,然而始終沒有名稱,直到1965年才從街巷的角度被命名。廠橋是德勝門內大街南段,1965年與德勝門大街合并后自然撤銷,但是在靠近地安門西大街的南段有一條無名的小巷與五福里接壤,為了保留廠橋這個地名便把這段微小的道路命名為廠橋胡同。
總結1965年的地名整頓,什剎海地區的街巷與胡同在數量上減少了,在名稱上也發生不少變化。比如,清虛觀改叫清秀巷,宏善寺改稱宏善胡同。當然,也有些胡同,比如糖房胡同改為棠花胡同,雖然美麗許多,但在本意的表達上,卻增加了幾多曲折。但是無論怎樣,1965年的地名整頓相對于1966年對地名的“革命”則溫和許多。在“文革”的“破四舊”運動中,北京的道路與胡同,也成為“革命”對象。市區的主要道路,包括一些異常瑣細的胡同也被紅衛兵進行改造,使之適應于他們的理想。什剎海地區自然不能幸免。舉其大端,地安門外大街被改為總路線路,新街口南大街被改為紅旗路,地安門西大街被改為工農兵西大街,德勝門內大街被改為人民公社路。這樣生造的名稱與歷史完全斷裂,使其作為地名應有的本意完全喪失,從而受到人民的抵制。這些包裹著革命的地名,在“文革”末期被陸續撤銷,到20世紀80年代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
2004年新街口街道辦事處與廠橋街道辦事處被撤銷,新街口街道辦事處的東部地區與廠橋辦事處合并成立了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從此,什剎海地區由什剎海街道辦事處統一管轄。
根據1992年出版的《西城區地名志》與2005年出版的《北京市行政區劃地圖集》統計,2005年以后,什剎海地區的大街小巷總計有143條。其中,大街9條,街7條,順城街1條,斜街2條,胡同92條,巷4條,其他28條。相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減少了義溜與萬年兩條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