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賣減肥藥創業

南國深圳,一位窮途末路、心比天高的“妄想家”,被迫創業,卻置之死地而后生,演繹了一段從通信行業門外漢到中國企業家教父的傳奇故事。他就是華為集團創始人與掌門人任正非。

任正非創立的華為公司,起步的生意是電信設備貿易。用那個年代的貶義說法是“二道販子”,用現在的話說叫“貿工技”。然而正是這個“二道販子”創始人,在開業之初就給自己和公司畫了一張大餅:20年后,華為要成為世界級的電信制造企業。

1987年底,44歲的解放軍團級退役軍官任正非,與5個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國企負責人)一起集資,加上個人的轉業費3500元,湊成21 000元,6人平分股份,在南油新村亂草堆中的一個居民樓里,成立了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當時除了任正非,可能誰都沒有想到,這家誕生在一間破舊廠房里的小公司,即將改寫中國乃至世界通信制造業的歷史。1968年畢業于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的任正非,在44歲創業時,對通信行業完全是門外漢,結果卻打造出一個享譽海內外的民營通信企業。

1982年,38歲的任正非從軍隊轉業到深圳,在當時深圳最好的企業之一,南油集團下面的一家電子公司任副總經理。然而正是在那里,40多歲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一次,任正非做生意被別人騙了20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80年代末,200萬元人民幣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當時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不亞于現在的1億元。當年內地城市月工資平均不到100元,為此單位對他做了“離職”處理。

此時的任正非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贍養,下有一兒一女要撫養,還要照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正所謂“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再、未來尚長的中年之際。所以任正非創業是被逼上梁山的。

就這樣,處于中年危機中的任正非開始創業,華為誕生。“從此,深圳少了一個國企干部,中國多了一個高科技企業的‘教父’。”

(一)拿到營業執照后一分錢都沒有了

2019年4月13日,中國深圳、華為總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采訪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探尋、挖掘華為創辦過程中的故事。

面對美國記者各種提問,任正非侃侃而談:

創立華為時,我們還不太理解中國正在開放改革。國家要走向改革開放,其實我們基層老百姓并不太理解黨中央的重要決定。那時黨中央不斷裁減軍隊,因為當年中國軍隊人數太龐大了。不止我們不理解,連軍隊高層領導也不理解。他們認為是裁掉雜牌部隊,保持正規軍。

結果我們作為雜牌部隊首先被裁掉,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屬于非作戰部隊,先被裁掉了。裁掉以后,我們被分到各個地方。那時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至少沿海開始實行了,已經不是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從軍隊到市場經濟開放的深圳前沿,我們非常不適應,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在國有企業工作時犯過錯誤,因為不知道市場經濟怎么做。做錯以后離開單位,要找出路,出路在哪?不知道。

我是學建筑的,電子技術是自學的。而且電子技術學的是模擬技術,即模擬的自動控制。當時的模擬控制是比例、積分、微分的控制方式。當我離開軍隊走向社會時,已經是8086、286、386的電腦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很不適應。所以我們那時出來以后,需要尋找工作機會來養活家庭。因為幼稚,以為這個產業很大,以為我們能賺點錢。進來才知道,通信這個產業太殘酷了。但是已經沒有退路了,因為我們總共只有2萬多元人民幣。創辦公司時需要繳納各種費用,拿到證時已經沒錢了。如果我們再退回去做別的東西,一點資本都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咬牙做下來。

關于注冊公司后的展業情形,任正非在接受加拿大CTV采訪時說過:

剛剛創業的時候,我們拿到營業執照的那天,就一分錢都沒有了。我們曾經覺得“華為”這個名字不好,因為是閉口音,想改掉名字。但是我們拿到營業執照以后就改不了了,因為一分錢都沒有了。那時候我們人少,都是用公共汽車來運貨物。沒人幫助,我就自己背。背20米左右堆在那里,再去背20米……這樣一小段一小段路地挪,因為要堆在看得見的地方,否則丟了怎么辦?

那時候公共汽車的售票員都很好,允許我把貨物搬上公共汽車。如果是今天的公共汽車,不允許搬運貨物,那我們的創業就不能成功了。所以在早年創業過程中,我們沒有技術,沒有背景,也沒有資金。我們就是有誠信,幫助別人賣機器,中間賺一些傭金,這樣一點點發展起來。

當我們發展得太好以后,對方就不再給我們貨物,怕我們把市場占領了,這就逼著我們自己做科研。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逐漸把資金投入到科研中去。直到2000年的時候,我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只有一個大概30多平方米租來的房子,面對西方太陽。

直到2000年以后,我才開始買房子,因為把所有的資本都集中在科研投資上了,我們認為不投資就沒有未來。直到今天,實際我們個人也沒有多少財富,為什么?這個財富還是一張紙,就是公司的股票。一旦公司沒有了,股票也是不值錢的。大家把錢都投到公司里面來,是對公司具有一種信心、一種信仰,覺得這個公司可能存在,大家就同呼吸、共命運了,一直走到了今天。當然中間也有很多曲折,這些曲折都是小問題,遲早都能解決。

30多年前中國對市場經濟認識的膚淺程度,這樣的描述一點都不夸張。但是我們已經被扔到市場經濟的汪洋里,怎么生存呢?還有老婆和孩子,還要養活他們。所以在創業初期超級艱難。家里都是在晚上去買菜,因為菜市場的死魚、死蝦賣得很便宜。孩子不吃蛋白質長不好,所以要煮一些蛋白質給孩子吃。那時候吃雞,是先把雞肉啃了,把骨頭拿回去再燉一次湯。30年前中國人就是這樣的生活標準。晚舟也是這樣長大的。

CTV記者問道:

剛才提到雞肉、骨頭和湯的故事,別人也告訴我華為初期創業時,您自己熬湯給員工送過去。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

任正非說:

這個故事編過頭了。因為員工出去旅游希望我做點菜,我做的鹵菜很好吃,我就自己下廚給他們做菜,包裝好帶著出去旅游。這個是事實,做湯不是事實。

另外我到土庫曼斯坦出差,土庫曼斯坦代表處太小了,我在這個國家待了一天半,沒事干就逛菜市場,買了一個豬頭,鹵豬頭給大家吃。結果買到的是老母豬頭,燉了6個小時,一邊燉就一邊跟員工談心,完成了情感的交流。周末我也在家做菜,我太太常說我做菜給保姆吃。

再回到接受美國媒體采訪,任正非還說道:

當我們公司還是“毛毛蟲”起步的時候,愛立信已經是非常大的公司。20多年后,愛立信CEO問我:“你怎么膽子這么大,敢邁進這么高的門檻?”當時通信行業門檻特別高。我告訴他:“因為不知道有門檻,我就邁進來了。邁進來以后才知道門檻高,但是退不出去了。”

我經歷了中國大饑荒的時期,也經歷了大饑荒以后經濟恢復的時期,還參加了中國引進法國的大工程。對我來說,有什么人生啟迪呢?就是“吃苦”。因為太苦了,所以什么都不再覺得苦,創業初期的苦就算不得什么了。我們年輕時沒有什么理想,不是想穿一件好衣服、讀一個好學校,我們的理想就是吃飽飯。

在回顧創業過程時,有一個細節似乎被任正非忽略抑或淡忘,就是華為曾經賣過減肥藥。

公司開辦之初,華為雖然名為技術公司,但開始做的都是貿易業務。也沒什么方向,什么賺錢就做什么,是一個只要能活下去,什么都做的“小鋪子”。

今天回顧創業歷程,任正非的一番坦誠令人唏噓和感慨!

(二)任正非技術思維之源

任正非在向美國記者回憶歷史時,繼續說道:

參軍以后,我們在東北建設遼陽化纖總廠。當時是從法國引進的世界先進設備,自動控制水平很高。當時東北零下二十多度,我們的房子是很簡陋的土坯房,多數房子都漏風。晚上在宿舍里,一定要有戰士輪流燒火。如果火滅了,可能大家都會凍僵。一邊是這樣艱苦的生活,一邊是高度現代化工廠的建設,就是“冰火兩重天”。

但是對我來說是很興奮的,畢竟在中國早些年不重視技術、不重視文化、不重視知識的時代,我們碰到一個必須要有知識、必須要有文化、必須要有技術才能完成的工程。生活極端艱苦,工作極端世界先進化,對我的人生是有很大鍛煉的。

那時我們檢驗不了外國的設備,中國也買不到檢驗儀器,我就發明了一個儀器。今天看來這個儀器不算是什么技術創新,但是在那個時代算是一個小小的不錯的發明。正好碰到中國改革開放,要重視技術、重視人才、重視文化了,我剛好有這樣一個發明,就被國家放大成一個大成就,給了我一個較高一點的地位。但是這個地位還沒有坐穩,我就遇上了大裁軍,全部集體轉業。那我又落下來了,重新走市場經濟的道路。

我從小就沒有什么興趣愛好,主要是因為家庭貧窮。唯有的興趣愛好就是看書、做作業,或者找一些報紙的邊角紙來解方程。這種興趣愛好幫助我在那個年代,通過數學的推演設計出一種儀器,這種儀器后來又被國家高度肯定。作為我個人來說,對科研是有所感覺的,因為我做了小項目。

當我們公司走進電信大門時,開始是幫人家代售機器,賺點小錢。后來人家不給我們代理了,我們就利用代售機器的經驗去做了40門用戶交換機,只能供40個用戶以下使用,這種交換機可以給酒店、小單位使用。因此,我們是從兩臺萬用表和一臺示波器開始做,逐步走上這條路。

此前,在集體轉業后,我栽過跟頭,不懂市場經濟,讓人騙走了錢。后來我創辦華為后,替前公司還了不少債。打官司,請不起律師,我閱讀了大量法律書籍,理解了市場是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是貨物,一個是客戶,貨物和客戶之間交易就是法律。我們不可能擁有客戶,只能擁有貨物,要懂得法律。我通過自學懂得了法律,然后集中精力研究貨物,就是要搞科研,自己研究才能生產貨物。

(三)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面包

創業之初,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沒有太多的遠大追求,就是為了面包、為了糊口、為了家人而奮斗。

任正非說:

其實我們已經無路可走,由于我那時工作做得不好,別人不要我了。深圳科技局說,你原來是搞科研的,現在可以來搞科技企業。我們自以為搞一點技術還可以,所以走上這一條路。今天看來,當時是太無知了,因為無知才走上了這條路,然后就沒有退路。退回去只能靠勞動力再發展,因為任何資本都沒有了,我轉業的費用全部用光了。

早期民營企業碰到的所有困難,我們都碰到過。最大的困難就是貸不到款,自己也沒錢。怎么熬?

在2000年前,我們的個人收入基本都返投回公司了。2000年,我個人還沒有房子住,我太太租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子,面對太陽西曬,沒有空調。如果說我們是富人,那時候不知道這個“富”是為了什么。我弟弟跟我母親講,落后的員工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哥哥這么先進卻沒有房子。因為我們把所有錢都投入到未來的發展中去了。當時我們得到的第一筆貸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貸到了8萬元人民幣。

那時我家離公司4.4公里,深圳夏天極其炎熱,我從家里走到辦公室已經全身都濕透了。那時的辦公室條件是不可能有淋浴間洗澡的,我就穿著皺巴巴的衣服上班,所以留下了你們聽到的流傳故事。但那是過去,今天我穿得很瀟灑,這要感謝我太太。我太太總說,見客人要換衣服,逼著我去買衣服。

作者從一位與任正非當初集資創業的朋友熟識者處獲知,他們身為國企老總,未必都相信任正非能大舉成功。一位“不差錢”的好友出于友情,純粹帶著贊助任正非的想法投資一筆錢“入股”。后來華為如日中天,事業蒸蒸日上后,市值可觀。這位無心插柳的人一直沒把“入股”之事放在心上,得知其他幾位集資伙伴賺得缽滿盆盈后,也心有所動,就去找任正非商量回報之事。但雙方在具體數額上未能達成一致,這位老友差點訴至公堂。再后來,經朋友相勸最后達成和解。

關于這類情況,任正非告訴記者說:

后來公司發展到小有規模時,他們要退股,要分公司很多錢,他們通過法律訴訟手段獲得很多賠償。他們都退出去了,公司就變成我一個人的公司,我就開始把股份逐步分給員工了。當時退股的法庭判決都在公司有記錄存檔,你們可以去看看這些記錄。

(四)命運卡在別人手上很痛苦

任正非談起創業經歷時,披露了當年的奮斗細節:

我們最早代理的交換機是BH01,是珠海一個小公司的產品。它看我們賣得好,就不給我們供貨了,就像現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一樣。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任正非經遼寧省農話處一位處長介紹,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用戶交換機HAX-100(即單位里轉分機的小交換機),算是走上了銷售通信設備的道路。

那時中國大陸裝電話需要送禮、走關系,還要排隊特批。代理商只要能在香港搞到用戶小交換機,賣到內地去,就可以獲利100%。于是憑著這種帶點兒“倒買倒賣”色彩的代理業務,以及當時全國人民對電話通信的巨大需求,華為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就積累了幾百萬元的資金,并在全國建立起近十個銷售辦事處。

華為就這樣靠2萬元注冊資本起家,通過代理香港鴻年的HAX交換機,利用差價獲得了原始資本積累。

由于當時單位用戶機(也叫小總機)市場緊俏,一臺500門的用戶機開通,當地省級領導都要去現場剪彩。所以如果需要訂貨,單位用戶需要至少提前半年下訂金給華為,華為再下訂金給香港的原廠。

但由于產品供不應求,香港的原廠會經常發不出貨。產品出了問題,也無法及時修理。在備板、備件等方面也不提供給代理商。這些都使華為公司在為客戶服務時非常被動。

任正非意識到,沒有自己的產品,沒有自主研發,所謂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就是一句空話。當時任正非已深感產品、客戶、訂單、公司的現金流、公司的命運都卡在別人手上的痛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新干县| 鄂托克旗| 华容县| 云安县| 禹城市| 崇仁县| 姜堰市| 滦平县| 阳泉市| 大渡口区| 梁山县| 武义县| 和顺县| 普定县| 南丰县| 绥德县| 定陶县| 保亭| 石首市| 肃北| 徐闻县| 民权县| 高邑县| 丹江口市| 五家渠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南丹县| 高平市| 阜宁县| 安义县| 屏山县| 石柱| 遵化市| 徐汇区| 章丘市| 会泽县| 常州市| 吉水县| 安达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