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 陶勇
- 2734字
- 2020-09-29 16:47:10
七、促使成功的神秘力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據CMKT咨詢圈(中國投行俱樂部)披露,在華為30多年的成長歷程中,有一種力量不容忽視,這就是華為外部“管理咨詢”智囊團。
從1996年開始,華為累計支付給各類咨詢公司的咨詢費高達幾十億美元。這些智囊幫助華為構建了研發、供應鏈、財經、人力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體系。
IBM是第一個參與華為IPD和ISC項目建立的咨詢機構(1998年),華為歷時5年共計花費4億美元升級管理流程。其手筆之大,決心之強烈,當時業內少見。
此外華為還曾聘請過埃森哲、波士頓、普華永道、美國合益、日立咨詢、日本豐田董事等咨詢公司或專家。
任正非曾對記者說:
日本豐田公司的董事退休后帶著一個高級團隊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0年,德國的工程研究院團隊在我們公司也待了十幾年,才使我們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從幾萬塊錢的生產開始,到現在幾百億美元、上千億美元的生產,華為越搞越好。我們每年花好多億美元的顧問費。

(一)IBM:流程管理變革及企業信息化建設

1998以來IBM就與華為合作,目前仍在一些關鍵項目上提供咨詢。
2000年,這兩家公司宣布合作開發網絡設備。2011年,IBM建議華為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擴張。
(二)2007年,華為聘用埃森哲啟動了CRM(客戶關系管理),加強從“機會到訂單,到現金”的流程管理
2008年,華為與埃森哲對CRM體系進行重新梳理,打通從“機會到合同,再到現金”的全新流程,提升了公司的運作效率。

2014年10月,華為和埃森哲正式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共同面向電信運營商和企業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兩大市場的客戶需求,開發并推廣創新解決方案。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對此表示:
在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加速融合的時代,任何單獨一家企業都很難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企業需要開放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和能力,共同助力客戶成功。
與埃森哲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華為在企業ICT市場的能力,使我們在豐富的產品組合基礎上,為企業和運營商客戶提供更多創新的軟件和服務解決方案,幫助其提升效率和增加收入。
(三)規范HR機制——華為與Hay Group(人力資源管理變革)

1997年,任正非開始謀劃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系統的規范化變革。在世界頂尖咨詢公司美國合益集團(Hay Group)的幫助下,華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職位體系、薪酬體系、任職資格體系、績效管理體系,以及各職位系列的能力素質模型。
早期,Hay Group幫華為設計了3張表格,用來客觀評價正常情況下每個崗位的能力要求、風險和責任度,每個崗位對應相應的級別,從而建立起25級的薪酬架構體系。這樣就實現了公司內部價值分配的相對公平。
1.在職務晉升上
任正非提出“要讓最有責任心的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這里所說的責任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領導個人負責,而是對事物、對工作結果的負責,并以績效目標的改進作為晉升的主要依據。
2.在薪資問題上
任正非提出“我們決不羞羞答答”,而要“堅定不移地向優秀員工傾斜”。具體做法是:以能力、貢獻和崗位的重要性來確定員工的報酬,使那些認真負責、業績出眾的員工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3.在股權分配上
員工的持股份額根據“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風險承諾”等情況綜合確定,從而形成了優秀員工集體控股、骨干員工大量持股、低級員工適當參股的股權分配格局。
你想晉升嗎?那就認真學習、努力工作、以身作則、提高績效吧!
更為關鍵的是,在規范的HR機制下,華為的人力資源部每天可以對數萬名員工進行精確的績效考核,使得人力資源配置、職務晉升、加薪、配股等關鍵問題逐步擺脫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敏感問題不再敏感,各類能人志士所渴望的“公平競爭”也因此水到渠成。
網傳一句話“華為員工愛加班,因為分贓分得好”,這和其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是分不開的。
(四)財務管理變革——普華永道(PwC)
華為通過與PwC、IBM的合作,不斷推進核算體系、預算體系、監控體系和審計體系的流程變革。
在以業務為主導、會計為監督的原則指導下,構建完成了業務流程端到端的打通,構建高效、全球一體化的財經服務、管理、監控平臺,更有效地支持公司業務發展。

通過落實財務制度流程、組織機構、人力資源和IT平臺的“四統一”,以支撐不同國家、不同法律業務發展的需要。
通過“計劃—預算—核算—分析—監控—責任考核”閉環的彈性預算體系,以有效、快速、準確、安全的服務業務流程,利用高層績效考核的宏觀牽引,促進公司經營目標的實現。
建立了彈性計劃預算體系和全流程成本管理的理念,建立了獨立的審計體系,并構建了外部審計、內部控制、業務稽核的三級監控,來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和金融風險。
(五)質量控制和生產管理——德國FhG

在FhG(德國國家應用研究院)幫助下,華為對整個生產工藝體系進行了設計,包括立體倉庫、自動倉庫和整個生產線的布局,從而減少了物料移動,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
同時,華為還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華為的很多合作伙伴對華為生產線進行認證的時候,都認為華為的整個生產線是亞太地區最好的之一。
華為還建立了一個自動物流系統,使原來需要幾百人來做的庫存管理,降到僅僅幾十人,并且確保了先入先出。
(六)組織管理——華為與人大教授

從《華為基本法》開始,任正非對企業外腦的利用,在中國企業里是少見的。
任正非說,創業初期,誰干得好誰干得壞,他腦子里清清楚楚。人多了以后,沒辦法對所有人評價了,沒有判斷的標準,老板也不敢把權力下放。
那時華為內部有種說法,老板就像天上的鳥,越飛越高。老板說的話讓人越來越聽不懂,下面人天天琢磨。一個組織如果沒有共同的語言、目標、是非標準,大量新人進來就會稀釋公司文化。
1996人大彭劍鋒為首的六位教授(彭劍鋒、黃衛偉、包政、吳春波、楊杜、孫建敏)起草了《華為基本法》,目的就是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通過這一個過程,高層管理團隊達成了共識,形成了統一的意志。現在華為高層的經營管理團隊(EMT)成員都是當年《華為基本法》形成過程的主要參與者。
任正非在2013年新年獻詞中寫道:
我們這些平凡的15萬人,25年聚焦在一個目標上持續奮斗,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的水能切割鋼板,從而取得了今天這么大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我們的聚焦戰略就是要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世界競爭力。
任正非證明,不需要什么背景,也可以進入世界強手之林。
我們堅持利出一孔的原則,EMT宣言,就是表明我們從最高層到所有骨干層的全部收入,只能來源于華為的工資、獎勵、分紅及其他,不允許有其他額外的收入。從組織上、制度上,堵住了最高層到執行層的個人謀私利,通過關聯交易的孔,掏空集體利益的行為。
與此同時,華為與PWC、畢馬威、德勤等的合作,完善了其核算體系、預算體系和審計體系流程。華為在品牌管理上與奧美、正邦的合作,在戰略咨詢、客戶滿意度調查、股權激勵等方面與多家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的合作,使其在多方面借用外腦,實現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