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念:不只貼標簽那么簡單

第一節 開篇話“概念”

從邏輯學的角度講,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是邏輯學首先需要研究的對象。概念都具內涵和外延。概念是主觀性與客觀性、共性與個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

概念的含義

曾經有一個學生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人是什么?”柏拉圖認真思考后,回答說:“人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所以人是兩腳直立的動物。”這個學生就拿來了一只雞,問柏拉圖:“那么這也是人嗎?”雞也是兩腳直立的動物,卻不是人,顯然柏拉圖的說法不準確,他連忙彌補:“確切地說,人是沒有羽毛、兩腳直立的動物。”調皮的學生把雞身上的毛拔光,問柏拉圖:“這只沒有毛的雞,就是您所說的人嗎?”這下柏拉圖無言以對。于是,學生就把這只沒有羽毛的雞稱作“柏拉圖的人”。

上面所講故事中,柏拉圖關于“人”的概念并沒有反映出“人”的本質屬性,只是指出了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區別,所以被學生指出了紕漏,受到了嘲笑。

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針對“這種事物是什么”所給出的答案。通常人們認為,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而且,它所反映的是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比如,日、月、山、河、雨、雪等自然現象;商品、貨幣、生產力、國家、制度等社會現象;心理、意識、思想、思維、感覺等精神現象;鬼、神仙、上帝、佛等虛幻現象……這些事物雖然屬于不同的現象和領域,但是都是能夠被思考的事物,所以都可以反映為概念。

要想真正理解概念的含義,一定要特別注意“本質屬性”四個字。因為事物的屬性有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之分。本質屬性是指決定該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屬性,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非本質屬性就是指對該事物沒有決定意義的屬性。既然概念是對事物的本質屬性的反映,那么非本質屬性的反映就不是概念。比如“雪”的概念:雪是由冰晶聚合而形成的固態降水,“固態降水”就反映了“雪”的本質屬性,而“雪”是一種在冬天飄落的白色的、輕盈的、漂亮的像花一樣的東西,這句話雖然從時間、顏色、重量、形狀各方面都對其進行了描述,但都是關于它非本質屬性的描述,并沒有反映出決定“雪”之所以為“雪”的本質屬性,所以不能成為概念。

概念的形成過程

概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人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人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感性認識,即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在頭腦中形成的印象。感性認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的認識,一般都是非本質屬性的認識,如柏拉圖對“人”的定義便是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才會形成理性的認識。理性認識就是對事物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概念一般也是在人的認識達到理性認識階段的時候才得以形成的。在對“人”的定義上,便十分鮮明地顯示了人們的認識逐漸深入的過程。

無名氏:人是會笑的動物。

柏拉圖: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

亞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動物。

荀子: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辯也。

馬克思: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

張榮寰:人的本質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身體生命、心靈本我構成)的時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

從“人”的定義的演變過程來看,概念的形成過程便是人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至理性認識,從對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到本質屬性認識的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崇仁县| 乌拉特前旗| 平泉县| 金堂县| 泾源县| 建水县| 华容县| 越西县| 津市市| 红桥区| 岑巩县| 峡江县| 奉节县| 临城县| 大埔区| 西贡区| 漾濞| 裕民县| 兴文县| 谷城县| 廊坊市| 龙泉市| 南乐县| 丰镇市| 彭泽县| 清水河县| 宝兴县| 河北省| 南漳县| 定州市| 驻马店市| 杭锦后旗| 怀化市| 烟台市| 四川省| 普宁市| 江西省| 南皮县| 古蔺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