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作者名: 宋敬東本章字數: 3962字更新時間: 2020-09-30 12:33:17
第三節 寅時失眠,該給身體補補氣血了
陰轉陽時,肺經開始分配全身氣血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凌晨3點~5點鐘,正是人們熟睡之際。但我們身體里的這位“相傅”卻沒有閑著,它在忙著調兵遣將。全身的氣血在此時都要流注于肺經。肺作為“相傅之官”,就要均衡天下。它的作用就是宣發和肅降。宣發是指在肺氣的推動下,使氣血津液輸布于全身,內養臟腑外潤皮毛。肅降是指肺氣宣清宜降,使氣和津液下行,保證水液的運行并下達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人體氣血得到了重新分配,人體各器官的功能才能正常。寅時大地陰陽開始發生轉化,是陽氣的開端,人體氣血由靜變動,這時全身器官都要休息,只有這樣,肺才能合理地分配氣血。所以,此時人體不僅要睡,而且要熟睡。只有處于深度睡眠當中,才能使全身的各個器官都進入“休眠”狀態,我們的“宰相大人”才能夠不受打擾地工作。寅時睡得好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會顯得面色紅潤,精神也充沛。肺能夠促進血液在心臟中的運行,血液循環必須在心臟和肺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

寅時肺經當令。此刻肺經最為活躍,也最易受傷。肺的宣發和肅降正常,自然就不會再咳嗽、氣喘了。太淵穴有兩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氣補氣和調心率。有些人老愛咳嗽;有的人喘氣很費勁,好像到了氧氣稀薄的高原一樣,感覺吸入的氧氣不夠用;有些人走幾步路,爬會兒山,甚至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還有的人覺得憋氣、煩悶、胸部脹滿,都可以用這個穴位來補氣理氣。此穴還善治“心病”,比如什么心痛、心悸、心律失常、房顫都在它的職責之內。

◎寅時肺經當令,可對太淵穴進行按摩,以理氣補氣,調養肺經。
找這個穴位時要將手放平,每次按摩2~3分鐘,只要感到有酸脹感就說明得氣了。不過有些人往往嫌按摩費時費力,不能堅持。這時可采用敷貼法,敷貼法不僅方便,而且不會占用你很多時間。只要去藥店買根人參,然后將其一半切碎后搗爛,臨睡前敷在太淵穴上,然后用醫用膠帶固定上,第二天起床后揭下就可以了。人參自古以來擁有“百草之王”的美譽,更被東方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具有強有力的補氣效果,而且最善補肺氣和脾胃之氣,采用敷貼法便可使人參的藥效直達肺臟,不知不覺中就將肺調理好了。如果家里沒有人參也沒有關系,可以用枸杞取代,效果也相當不錯。

◎人參是補氣的,將人參搗碎后敷貼在太淵穴,也有助于補充不足的肺氣。
養生錦囊
氣血不足寅時醒,“赤龍攪海”來補充
寅時經脈氣血循環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寅時肺經當令,此時人體都會進入熟睡狀態。如果凌晨四五點鐘總會早早醒來,就說明你的肺氣不足或是氣血虛了。中醫有“津血同源”的說法,故此時可練練“赤龍攪海”法,即可化生氣血,對腎臟也很有好處,可謂一舉多得。
所謂“赤龍”,實際上就是舌頭,而“海”指的則是口腔,那么“赤龍攪海”就是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體內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再徐徐咽下,從而達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早上3點到5點突然醒來多是因為氣血不足,可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促進唾液分泌,以起到補氣血的作用。
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赤龍攪海”功法的具體做法:
1.舌舔上腭:散步中閉目冥心,以舌尖輕舔上腭,調和氣息,舌端唾液頻生。當津液滿口后,分3次咽下,咽時要汩汩有聲,直送達丹田。這樣一來,便可五臟邪火不生,氣血流暢,百脈調勻。
2.赤龍攪海:用舌頭在口腔內舔摩內側齒齦,先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序劃兩個9圈;然后,舌以同一順序舔摩外側齒齦兩個9圈;共計36圈。此法可以固齒,健脾胃,輕身,祛病。
3.鼓漱華池:口唇輕閉,舌頭跟隨舌根的帶動在口內前后蠕動,當津液生出后要鼓漱有聲,共36次。津液滿口后分3次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此謂之“玉液還丹”,即玉液灌溉五臟,可以潤澤肢體。
4.赤龍吐芯:抬頭閉口,隨后突然把口張大,舌尖向前盡力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覺。在舌不能再伸長時,再用力把舌縮回口中并閉口。如此一伸一縮,面部和口舌隨之一緊一松,共做9次。每日次數不限。此法不但利五臟養顏面,尤其可以使前頸部的皺紋平滑。
對于氣血虛弱的老年人來講,經常按此方法進行練習會收到很好的養生效果。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談。
老人不要早起,靜靜躺著讓陽氣慢慢生發起來
生活中,老年人大多有早起的習慣。但由于老年人體內各器官的退化,如不注意保健,早起也可能對健康不利。
寅時肺經值班。人體的氣機,從肺經開始這個時候是陽氣的開端,此時也是人從靜變為動的一個開始,是一個轉化的過程,需要深度睡眠。這是因為,寅時外界的溫度是非常低的,而為了抵御外界的寒氣,我們體內剛剛生發起來的陽氣就會被消耗,而那些身體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過早外出活動,就會很容易因寒氣入侵而致病。同時,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瘴氣、濁氣往上走,人體鍛煉時若是吸進了這些空氣,對身體同樣也是不利的。老年人7點后起床比較合適。
老年人大多醒得比較早,這時可以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清晨正好是陽氣生發的時候,靜靜地休息可以使人得到神志安定,人體潛伏的陽氣也不易受到干擾。即使每天醒得很早,最好也先不要起床,靜靜地躺在床上就可以養陽氣。老年人椎間盤比較松弛,如果突然由臥位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故老年人醒來后,應躺在床上稍微休息一會兒再下床。如果你實在閑得無聊的話,也可以在床上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對身體也是非常有好處的。一般來說,老年人可在起床前做一下這幾個小運動:干梳頭;輕揉耳輪;轉眼睛;叩齒;按摩肚臍;收腹提肛;左右翻身;摩搓腳心;伸屈四肢。做完這些小動作之后,天基本上就已經大亮了,這時可以起床了。
老年人晨起前還應做到三個半分鐘,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具體是哪三個半分鐘呢?第一,早晨睡醒后,不要立刻起床,先躺在床上清醒半分鐘;第二,清醒一會兒后,不要立即下床,坐床上半分鐘;第三,坐一會兒后,把雙腿在床沿搭半分鐘,然后才可以下地。老年人晨練可選擇慢跑等放松精神的鍛煉。

◎老年人不宜早起,即使每天醒得很早,最好也先不要起床,可以進行一下干梳頭、輕揉耳輪等動作,以促使氣血運行。
潤肺清燥,抵抗“秋老虎”
傳統醫學以為,燥主秋令,且“燥易傷肺”,所以秋天來了,要以養肺護肺作為保健根本,為冬天減少呼吸系統疾病打好基礎。肺主一身之氣,要防止干燥癥,關鍵在于養肺。
只有肺好了,全身跟肺相關的其他功能才能跟著好起來。一旦出現“燥咳”或其他可疑的“干燥癥”,不要不當回事,而應及時調治以潤燥,解除對肺乃至全身的“威脅”。肺是柔嫩、容易受邪的臟器。肺既惡暖,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與空氣接觸。外邪進犯人體,不管從口鼻吸入,還是由皮膚侵襲,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便是傷風感冒,也往往會有咳嗽,闡明肺是一個柔嫩的臟器。
到了秋天,應該“早臥以避風寒,早起以領略秋爽”,使精神安定寧靜,才能不受秋天肅殺之氣的影響。心態方面要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這樣在秋天肅殺的氣象中,仍可得到平和,肺呼吸正常,這是“秋天的養生大道”。
“秋燥”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病癥,而是統指秋天發生以“肺癥狀”為主的身體不適。秋季主燥,而肺為嬌臟,更易遭受燥邪侵襲而發病,因此,及時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秋季要比其他時節每天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堅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還可間接將水“攝”入呼吸道,辦法是將暖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10分鐘,逐日2~3次即可。按照五行配五臟的中醫理論,秋季通肺,代表顏色是白色,因此,中醫理論認為,多吃白色食物有利于肺的功能。比如燕麥、淮山、蓮子、芡實、魚鰾、銀耳、雪梨、蜂蜜等都有滋陰潤肺作用。“冰糖銀耳”“雪梨汁”是很多女孩子都喜歡吃的甜品,都可以起到潤肺的作用。傳統中醫認為,常笑宣肺一說。大笑能使肺擴張,還可以清潔呼吸道“濁氣”。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跟著流利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取得充足的氧氣。

◎將暖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10分鐘,也有助于預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