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上的那些女人
- 張卉妍
- 3273字
- 2020-09-27 14:20:52
宣太后——后妃掌政的鼻祖
母憑子貴,順利掌權(quán)
羋姓乃楚國的國姓,宣太后出身楚國貴族,后來秦楚聯(lián)姻,她嫁給了秦惠文王。秦國后宮分為八個等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羋氏嫁給惠文王后被封為八子,可見其最初在后宮的地位并不高,但是羋氏連生下3個兒子,母憑子貴,她的身份也自然日益尊貴了。
相較于惠文王后,惠文王更寵愛羋八子,惠文王后對此相當(dāng)不滿,于是千方百計要收拾羋八子。秦惠文王死后,惠文王后所生嫡子即位,即秦武王。失去了秦惠文王的庇護(hù),面對醋意極盛的惠文王后,羋八子在秦宮里的地位愈發(fā)低下。惠文王后與秦武王甚至將羋八子的兒子嬴稷送到燕國去當(dāng)了人質(zhì)。
不過,繼位的秦武王并非雄才大略之人,他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zhàn),行為舉止都像個莽夫,常以斗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都被他封為大官。秦武王在攻下洛陽后,直奔周室太廟察看九鼎。其臣孟賁將鼎提起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落下。秦武王為證明自己的勇力,不顧身邊人的勸阻,也去舉鼎,不過力不能及,最后鼎砸在秦武王的右腳之上,魯莽的秦武王當(dāng)晚便氣絕而薨。
與羋八子為同母異父姐弟的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在秦國任職,秦武王一死,他便挺身而出,和姐姐以及背后撐腰的燕、趙兩國一起,擁立自己的外甥公子嬴稷為王。但秦惠文王兒子眾多,惠文王后和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共謀擁立公子壯為王,與羋八子公然對立。經(jīng)歷了長達(dá)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zhàn),最終,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最后勝出。嬴稷托母親和舅舅的福,成為新一任秦王——即秦昭王。
嬴稷即位,三十歲的羋八子當(dāng)上了秦國太后,稱“宣太后”。為了鞏固幼子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聯(lián)姻,也就是為兒子迎娶楚王的公主為王后,同時也將秦女嫁到楚國。
宣太后由此正式執(zhí)掌了大權(quán),她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魏冉被封為將軍,控制了秦國軍政大權(quán)。至于宣太后的另兩個兒子,更要有所封賞。公子市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陜西涇陽,后來又換了一塊封地宛(今河南南陽);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陜西高陵,后來又換封地為鄧(今河南郾城)。不過,從這些封地的增加也可以看得出來,宣太后專權(quán)時期,為秦國擴(kuò)張了不少地盤,其治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經(jīng)過宣太后一番費心整治,秦國國政基本實現(xiàn)了穩(wěn)定,甚至正逐漸強(qiáng)大。這正是宣太后獨具膽識之處,她以其強(qiáng)有力的政治手腕,維護(hù)了國家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更為發(fā)展國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xiàn)。
自由奔放的論政風(fēng)格
宣太后的赫赫政績?yōu)槿怂懹洠耖g更感興趣的是她的風(fēng)流韻事。不過,宣太后找情人很有原則,換句話說是很“勢利”,她選擇的情人對于秦國而言必定是利國、利家、利己、利民。
秦惠文王在世時,義渠就已歸附秦國,但惠文王、武王相繼過世之后,繼位的秦昭王年幼無能,義渠自然對秦國虎視眈眈,甚至明目張膽地侵?jǐn)_邊民,蠶食邊土。義渠王年輕力壯,桀驁不馴,竟把色迷迷的目光投在宣太后身上。出于無奈,宣太后主動獻(xiàn)媚。義渠王為此耀武揚威,以為霸占宣太后就能霸占秦國。
宣太后獻(xiàn)媚于義渠王,可謂忍辱負(fù)重,實際上卻是在暗中謀劃,欲先借義渠王之力強(qiáng)大秦國,再伺機(jī)除掉義渠王。宣太后奉承義渠王多年,慢慢地將秦國勢力擴(kuò)大。一次云雨中,宣太后趁義渠王無精打采之時,在溫柔鄉(xiāng)中突然發(fā)難,殺了義渠王,隨即派兵滅掉了戎狄。據(jù)說,和義渠王一同死掉的還有她和義渠王所生的兩個兒子。
宣太后情夫眾多,她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情夫是一個名叫魏丑夫的大臣。宣太后常常以共商國是為幌子,宣魏丑夫入宮,以盡魚水之歡。魏丑夫的出名是因為宣太后臨死時的故事:
宣太后病重將死時傳令說:“為我下葬時,一定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恐懼。大臣庸芮向宣太后進(jìn)言說:“人死以后還有知覺嗎?”宣太后回答:“沒有知覺了。”庸芮進(jìn)一步說:“如果人死后無知,那么您豈不是白白犧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這幾十年來在地底下,怒火恐怕十分旺盛了,太后您見到先王,補(bǔ)過還來不及,哪有機(jī)會跟魏丑夫相會?”宣太后一想,的確有道理,于是應(yīng)道:“你說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說的辦。”宣太后聽了庸芮的勸服,才決定不要魏丑夫陪葬,魏丑夫終于逃過一劫。
不過,關(guān)于宣太后的各種真假不明的傳聞或者真實的故事,其中最讓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殺情夫、奪地盤,殺伐果斷不讓須眉,而是其自由奔放的論政風(fēng)格。
韓國雍氏被楚國圍攻,時長5個月之久。韓襄王多次派遣使者向秦國求救,然而宣太后始終不肯答應(yīng),不愿讓軍隊出崤山去援救韓國。后來,韓國派出尚靳為使者,前往秦國說服秦昭王和宣太后,未果。韓襄王最后派張翠出使秦國說服秦國左丞相甘茂做了說客,終于說動秦昭襄王下令出兵,楚國聞訊后撤軍,韓國的危機(jī)由此才解除。
期間,尚靳到達(dá)秦國時,對秦昭王和宣太后說:“韓國對于秦國來說,就像一個屏障,有戰(zhàn)事時就是先鋒。現(xiàn)在韓國萬分危急,我聽說‘唇亡齒寒’,如果秦國不派兵相救,秦國將來也會遭殃的。希望您仔細(xì)考慮這個問題。”
宣太后認(rèn)為在韓國派來的眾多使者當(dāng)中,唯獨尚靳說理十分有說服力。于是,宣太后單獨召見尚靳,對尚靳說:“我服侍惠王時,惠王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撐,他把整個身子都壓在我身上時,而我卻不感覺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后者對我來說反而比較舒服。現(xiàn)在你要求我派兵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食不多,就無法解救韓國。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shù)以千計的物資,你們韓國多少得讓我有些好處才行呀!”
兩國之間派兵的大事,本是嚴(yán)肅而鄭重的事情,但宣太后竟以夫妻之事作比,由此可見宣太后的開放不羈。
一決高下,太后慘敗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宣太后一族勢力日益強(qiáng)大,雖無篡位之意,但朝中諸事皆取決于外戚集團(tuán)之決斷,秦昭王無時無刻不處在大權(quán)旁落的惶恐之中。
范雎,字叔,故人稱范叔,魏國人。范雎原本為魏王做事,其才能過人,但因才獲罪,被奸佞小人所妒忌,魏王聽信讒言打算處死范雎。恰巧秦國前往魏國的使者是頗有見識的王稽,王稽看到了范雎身上的才華,于是買通看守,將范雎帶到了秦國。
當(dāng)范雎來到秦國后,秦昭王屏退左右,單獨召見了范雎,與之促膝長談,雙方由此明確了彼此的心意。
《范雎說秦王》中記載,范雎對秦王點出了秦國的弊端隱患:“大王上畏太后之嚴(yán),下惑奸臣之諂,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難以明斷善惡。長此以往,大者宗廟傾覆,小者自身孤危。”他對秦王說,聽聞秦國朝中重臣都是太后的親信,大權(quán)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聽說善于治國的君主,一方面在國內(nèi)加強(qiáng)權(quán)威,一方面親自執(zhí)掌外交政策。穰侯(指魏冉)派出的使者操縱王權(quán),任意和諸侯結(jié)盟或斷交,擅自對外用兵,征伐敵國,朝野上下,莫敢不從。于是,打了勝仗,戰(zhàn)果全歸穰侯所有;一旦失利,則令百姓怨聲載道,禍害由國家承受。當(dāng)今秦國,太后、穰侯呼風(fēng)喚雨,沒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幸好臣今日還能看見大王孤立于朝堂之上,真擔(dān)心將來秦國主持國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孫!
秦昭王并非平庸之輩,對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早就有所顧忌,范雎這一番分析正說中他的心事。他對范雎感嘆道:“當(dāng)年齊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稱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仲父’。”之后封范雎為相。
范雎?lián)卧紫嘀螅罅ν菩懈母铮C清政治。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幫助秦昭王肅清了太后的勢力。秦昭王真正把握實權(quán)之后,很快就廢掉宣太后,并流放穰侯魏冉,原太后親信大都被趕出函谷關(guān),秦昭王在范雎的幫助下,終于結(jié)束了宣太后的統(tǒng)治。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被廢的第二年,曾經(jīng)威震八方的羋氏病逝,死后葬于芷陽驪山,謚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