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上的那些女人
- 張卉妍
- 8989字
- 2020-09-27 14:20:49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英倫三島的“鐵娘子”
政治已融進了我的血液
撒切爾夫人于1925年10月13日出生。從小,撒切爾就與政治結下了緣分,這當然與她的家庭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對撒切爾夫人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她的父親,她的父親曾先后擔任鎮議員、鎮財政委員會的主席、參事,并在1945至1946年之間成為鎮長。對于撒切爾來說,父親是她政權之路上的榜樣,而她也一直謹記父親給她的最重要教誨:“永遠不要只因為別人這么做,你也要這么做。”另一方面,父親還為撒切爾提供了了解鎮上的政治事務和相關人員的途徑。
童年時期,撒切爾生活的小鎮上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她一直認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并非像政客與記者所說的那樣激化。撒切爾夫人本人也承認,童年的經歷使得她擁有了在政治中縱橫捭闔的斗志,政治已經融入了她的血液,甚至成為一名政治家也已經是她的生命所呈現出的必然形勢,就如同她自己所說:“參與政治事務是公民的一項義務,而政黨的重要性則排在第二位。”
大學畢業之后,撒切爾在一家工業公司工作了四年,在此期間,她始終保持著對于政治的熱忱,并利用業余時間攻讀法律,后來,她成為一名精通稅務法的律師。除此之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也是撒切爾的生活習慣。比如,倫敦或別的地方的保守黨會議、群眾大會等活動中,都會有她的身影。在工業公司工作掙來的錢撒切爾也毫不吝嗇地用在她所熱衷的政治方面,對她而言,那些收入就是她參加政治活動的經費。后來,在1948年保守黨的年會上,撒切爾作為牛津畢業保守黨協會的代表進行發言,從而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之后,她被米勒提名為大特福選區的議員代表。
1950年和1951年,撒切爾連續兩年參加競選,1959年,她成為保守黨下院的一名議員。自1961年到1964年,保守黨下臺的這段時間里,她首次出任保守黨政府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1964年至1970年期間,她在下院任保守黨前座發言人。
1967年,撒切爾進入保守黨影子內閣,先后成為社會保險、住房和土地、財經、燃料和動力、運輸和教育等方面的發言人。1970年6月,保守黨成為執政者,撒切爾在內閣任教育和科學大臣,并擔任樞密顧問官。1974年2月,保守黨再次下臺,撒切爾成為影子內閣中環境和財經事務的前座發言人。
1975年2月,撒切爾在競選中勝出,成為保守黨領袖,自此,英國政黨史上誕生了第一位女領導人。1979年5月,保守黨成為大選中的贏家,撒切爾也隨之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四年之后,保守黨在大選中保持勝利,撒切爾連任首相。
想要在政治的旋渦中屹立不倒絕非容易事,更何況政壇一向是“男人的領地”,對于撒切爾而言,成為一名讓男人都刮目相看的女政治家,必然是無比艱辛。而且,在英國這樣一個十分看重門第的國家中,撒切爾夫人并沒有可以依附的權勢,她所創造的一切成就都是她不懈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刻苦的奮斗,她不可能打敗競爭對手,一步步走到英國首相的位置,更難以立足于這個“男人的世界”之中,成為人們口中的“鐵娘子”。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撒切爾夫人時刻都不敢懈怠,因而能夠抓住一切機會,逐步走向巨大的成功。比如,在大特福區競選議員兩次失敗后,撒切爾夫人便將目光轉向芬奇利區的議員改選,借此機會脫穎而出。
在下議院當后座議員時,撒切爾夫人提出議案,向人們充分展現出自己優秀的口才。在作為保守黨領袖競選議會議員時,她為了給社會各界名流留下印象,在他們云集的場合,闡述自己對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的觀點,因此贏得了許多選票。
軍事鷹派作風
自從進入了政壇,撒切爾夫人便無不顯露出她強硬的一面。在作為在野黨影子內閣人士時,為了一舉擊倒對手,撒切爾夫人不斷地搜集、積累大量信息,最終沒有給對手留下任何辯駁的余地。在競選期間,撒切爾夫人為了贏得人們的支持而付出的艱辛,恐怕也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她輾轉于全國各地進行演講,通常要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點或者3點才就寢。
除了堅毅的精神,撒切爾夫人對于事物也有獨到的見解,她并不一味去看別人對于這些見解的態度。從學生時代開始,撒切爾就展露出這樣的一面,當年在牛津大學學生辯論會上,撒切爾總是能提出令人出乎意料的觀點并堅持到底。
1970年,在擔任內閣教育部大臣時,她堅決執行自己廢除工黨政府的綜合教育計劃。之后,她還因為決定對小學生實施取消免費牛奶供應,并提高伙食費的政策而成為當時英國民眾眼中十分“討厭”的女人。1975年,撒切爾夫人批評西方對蘇聯的緩和政策,她是這個“反對陣營”中為數不多的政治家之一。
雖然撒切爾夫人對于自己的主張持有毫不妥協的態度,但是,她絕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聰明的撒切爾非常善于審時度勢,當保守黨處于困境中時,撒切爾夫人根據分析認為,從希里的溫和派轉入基恩——約瑟夫的革命派是形勢要求。事實上,在處理政治問題上,撒切爾夫人十分富有變通的思維和改革的精神,這也是她在國家以及國際事務上能夠取得成績的一大原因。她的這一特點在她的不少政治決策中都有所體現。
比如,隨著1979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為英國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她一上臺便將“共識政治”拋在一邊,同時,開始貫徹貨幣主義理論并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切實貫徹私有化、控制貨幣、削減福利開支、打擊工會力量等四項政策。另一方面,在對于共產主義以及自由市場經濟思想所抱有的態度上,撒切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里根站在一邊,因此,兩人也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和個人關系。
1984年,在布萊頓保守黨大會上,愛爾蘭共和軍設置的炸彈沒有能傷害到撒切爾夫人。在三年之后的大選中,撒切爾夫人在辦公室迎來了她的第三個任期,這又是前所未有的。但與此同時,她也面臨領導力方面的挑戰,因為此時她所領導的保守黨存在著一些爭議性的政策分裂。1990年11月,撒切爾夫人辭去首相,由約翰·梅杰繼任。1992年,撒切爾夫人被榮封為終身貴族。
中國人民對于撒切爾夫人最深刻的印象,大都是與香港回歸有關。撒切爾夫人在職期間曾四次訪問中國,就香港問題與中國進行接觸和溝通。1984年,她在北京代表聯合王國簽署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后來,撒切爾夫人在回憶香港回歸時強調說:“英國人不該對香港回歸耿耿于懷,因為已經到了中國人接手的時候了。”
而在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眼中,瑪格麗特·撒切爾則是一個絕對不對妥協的人。他們認為,正是因為英國政府不接受與愛爾蘭共和軍的對話,北愛爾蘭才陷入了本該早就結束的大騷動時期,盡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簽訂了《英愛協議》,但仍然于事無補。
讓人愛恨交加的“鐵娘子”
雖然英國人對于撒切爾夫人不知道應該是“愛”,還是“恨”,但對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部分人來說,撒切爾都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女性。尤其是在不少國家的女性心中,撒切爾夫人擁有著崇高的地位,她不僅被認為是20世紀最杰出的女性之一,更被女性們當作榜樣,因為她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一個女人的能力——女人不僅可以做到男人能做到的事,又可以做到男人做不到的事。
在外表上,撒切爾夫人留給人們的印象永遠都是身著一身職業套裝,做事無不透露出強硬的作風態度。撒切爾夫人的女兒曾經回憶說稱,她的母親根本沒有休閑衣服,因為她的確從來沒有“閑”過。
事實上,生活中的撒切爾夫人也有溫柔賢惠的一面。比如,很多媒體都曾刊登過撒切爾夫人給丈夫做早飯的一張照片,并借此想要說明,即使強悍如撒切爾夫人般的女人也必須兼顧家庭。但實際上,撒切爾夫人一直都是一個絕對的女權主義者。她覺得自己首先是位女首相,其次才是首相。
在大學時代,撒切爾夫人就曾經這樣表露出自己對于女性與權力的看法,她寫道:“假如伊麗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對婦女登上最高權位的最后一絲偏見的話,那么一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當撒切爾成功競選后,在覲見英國女王時,她感到異常緊張,因為她明白自己身處這樣一個位置上意味著什么——“我知道,我作為一名女性首相,要是表現得不好的話,英國就將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
但是,在保守的英國人的思想中,或許還殘存著對于女性的偏見,如果一個女人總是以一副強硬的面孔出現,并在政治舞臺上大展拳腳,總是讓他們覺得很不協調。當年,就有人用一句包含性別因素的話語批評撒切爾夫人對于失業勞工狀況的漠視:“作為一個女人,你應該具有同情心。”對此,撒切爾夫人的丈夫丹尼斯的反應是“同情這個詞從來就沒有出現在她的字典里”。
即使是在今天,當英國論壇上討論撒切爾夫人的功過得失時,仍有人用這樣一句十分微妙的話來形容:“有得就有失,有功就會有過。作為一個女領導人,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這句話雖然看似是褒獎,但說話者想表露的,恐怕更多是貶義。不過,撒切爾的確為英國在國內、國際上做出過偉大的貢獻,這一點人民有目共睹。她的功過,歷史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專欄作家帕迪·申南在紀念撒切爾夫人上臺25周年時這樣寫道:“25年前,她是英國最有權勢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光榮已經屬于同樣有‘惡魔’稱號的安妮·羅賓森(英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以一襲黑衣和冷硬的表情著稱)。”
下野之后,依然發揮余熱
走下政治舞臺之后,撒切爾夫人依然發揮著余熱。1993年至2000年期間,撒切爾夫人出任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名譽校長。這所學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許狀而成立,堪稱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
離開首相之位后,撒切爾夫人雖然在公開場合仍對保守黨的政策表示支持,但實際上,她對于自己的繼任者約翰·梅杰十分不滿。對于媒體廣泛報道撒切爾夫人對自己赤裸裸的不滿態度,梅杰也感到“難以容忍”。1997年,保守黨下臺后,撒切爾夫人公開支持威廉·黑格出任黨魁。對此行為,梅杰則諷刺道:“威廉·黑格作為前任欽點的接班人,我將全力支持他成為黨魁。”
下野之后,撒切爾夫人仍然抱有那種堅持己見的態度。1998年,撒切爾夫人不顧廣泛的非議,堅持探訪她的好朋友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切特。當時的皮諾切特正處于軟禁當中,同時面臨被起訴刑訊逼供罪、策劃刑訊逼供和策劃謀殺。當年他們都是扶輪社成員,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他們也是盟友,因此,他們之間的友誼并沒有因外界的種種非議而受到阻擋。
1998年,撒切爾夫人成為一個企業家研究學科的主席,之后向劍橋大學捐贈200萬英鎊作為成立基金。后來,她還把自己保留的檔案贈予該大學的丘吉爾學院。
2001年12月,撒切爾夫人為了慶祝與丈夫丹尼斯爵士的50年金婚紀念日而赴馬得拉群島度假,在這期間,卻不幸地出現輕度中風。2002年3月,醫生認為撒切爾夫人的身體已經不能應付社交圈,建議她退出。撒切爾夫人的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因為數次的輕度中風,撒切爾夫人已經難以勝任任何公開演講了,她必須遠離一切社交活動。
不過此后,英國議院還是經常邀請她前往。但此時的撒切爾夫人大多時候只能作為一名聽眾,不再發表什么看法了。后來,中風還極大地影響了撒切爾夫人的記憶力,她幾乎已經失去了閱讀報紙的能力,因為她總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有時候甚至是一句話沒有讀完就忘了開頭,看報紙對她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這種無能為力的狀態讓撒切爾夫人感到莫大的痛苦。曾經,優秀的記憶力是撒切爾夫人的一項資本,現在卻失去了,這其中的悲傷可想而知。當年,活躍于政治舞臺的撒切爾夫人能夠憑借自己的記憶力隨口說出多年前的經濟數據。而現在,雖然半個世紀前的往事歷歷在目,但自己昨天究竟吃了什么,撒切爾夫人卻想不起來。
有一次,撒切爾夫人的一位朋友來看她,他們隨口交談,當對方說出:“哦!這簡直就像戰時的定量配給!”時,撒切爾夫人隨即眼睛一亮,萎靡的她忽然容光煥發,“定量配給”這個詞讓當年的光輝歲月浮上她的腦海,她滔滔不絕地和朋友講述起了二戰時的許多往事,包括將單調乏味的豬肉罐頭烹調成美味食品這樣的小細節。
2003年,撒切爾夫人來到紐約市進行訪問,她還把市長彭博的辦公室與丘吉爾的戰時辦公室作比較。2004年6月,撒切爾出席了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的國葬儀式,那時候,她的身體已經不允許她現場發表悼文,只好事先錄制并在喪禮上播放。
對于撒切爾夫人而言,另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參與支持自己的團體所舉辦的活動。例如,作為英國保守黨前進派的主席,撒切爾夫人出席了在索威酒店舉辦的、為慶祝她當選首相25周年的晚宴。同時,作為布魯日團體的榮譽主席,她對于該團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團體的命名正是為了紀念她在1988年于布魯日首次公開反對成立歐盟的事件。
“鐵女人”的柔情
事實上,在這位“鐵娘子”的內心中,也有作為妻子和母親的柔情。這無不體現在她和丈夫以及兒女的生活當中。1950年,撒切爾在政治選舉失敗后參與一次政治集會,在這里她邂逅了未來的丈夫丹尼斯·撒切爾。在相識之后,兩人很快就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他們發現彼此在讀書、聽音樂和研究經濟方面有著共同的興趣,之后,他們的感情慢慢升華,最后結為夫妻。婚后,撒切爾夫人也扮演了“賢妻”的角色,她堅持每天親自為丈夫做早餐,直到1979年,她擔任首相因為實在忙不過來,才不得不放棄。
在1975年成為黨內領導時,撒切爾夫人逐漸樹立起更加強硬的形象。在公眾場合,她臉上顯露出的柔情越來越少,但是有一次記者提到她不該戴雙排的珍珠項鏈時,她卻有些惱怒地說:“這是我生雙胞胎時,丹尼斯給我買的,我以后還要戴,不要傻問。”這足以體現撒切爾夫人對于丈夫的愛。事實上,如果時間允許,她仍會像一個賢妻良母一樣,親自下廚為丈夫和子女做飯,甚至買熏肉也不讓秘書代勞。
1975年,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妻子,撒切爾先生選擇了退休。撒切爾夫人承認,一直以來,丈夫撒切爾先生對她有莫大的幫助:“要不是有丹尼斯從旁支持,我不會連續11年擔任首相。”看來,撒切爾夫人能夠創造英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紀錄與丈夫的愛是分不開的。
1990年,撒切爾夫人在黨內落選,不再擔任領導職務。在丈夫的勸告下,她退出政壇,致力于撰寫回憶錄。撒切爾夫人的一生為人們留下了兩部分別名為《通往權力之路》和《唐寧街歲月》的回憶錄,以及幾本關于政治和外交事務的著作。
2003年6月26日,撒切爾夫人的丈夫丹尼斯男爵去世,這對撒切爾夫人來說,是一個十分沉痛的打擊。撒切爾夫人的女兒卡蘿爾曾談道:“失去爸爸,對媽媽而言是很痛苦的,并不因她患阿爾茨海默病而好過一點,她常常忘了他已經過世的事,我只好殘忍地一遍一遍向她重復這傷心事。”撒切爾夫人經常只是覺得丈夫去了什么地方,她要和女兒等他回來。此時,卡蘿爾必須提醒她,丹尼斯離開她們多少年了。每當撒切爾夫人聽到女兒這樣說時,臉上總是浮現出悲傷的表情。
卡蘿爾說:“父親的去世更是對母親的一個致命打擊,她賴以維系生活的支柱斷了。”沒有了丈夫的陪伴,晚年的撒切爾夫人就像一個普通的老年孀婦一樣,過著寂寞的日子。那時,沒有人陪伴著,她幾乎不出門,也很少接觸報紙、電視等媒體,只是維持著最基本的生活。
孤獨的晚年
不少接觸過撒切爾夫人的人都覺得,年老的撒切爾夫人與當年那個“鐵娘子”已經大相徑庭。有一次,與撒切爾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達·麥克道佳爾去拜訪撒切爾夫人,她難以相信眼前的這個人就是她心目中的撒切爾夫人。后來,琳達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道:“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羨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現在,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懼和不安。估計她自己也感覺到了這些變化,因而才感到恐懼,這是一種想要阻止卻無能為力的感覺。”
當時,還有三天撒切爾夫人就要過77歲的生日了,但沒想到的是,這位曾經活躍于社交圈的政治強人只收到了4張生日賀卡。年邁的撒切爾夫人將這可憐的幾張生日卡仔細地擺放在壁爐臺上,這甚至與她設想收到幾十張賀卡的小小期望都相差甚遠。
或許撒切爾夫人已經被人們逐漸淡忘,有人形容道:“瑪格麗特·撒切爾的大名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報紙、雜志和電視屏幕上,但這個名字的主人卻極少地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只是用它來代指‘撒切爾主義’,或者代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那段歷史時期……撒切爾夫人雖然被奉為大眾偶像,但人們早已遺忘了真正的撒切爾夫人這個人。”
2005年10月13日,撒切爾夫人80大壽,她似乎想要重現當年的輝煌,于是便大辦宴席,并選定了倫敦海德公園附近的文華東方酒店。媒體認為,撒切爾夫人選擇如此高級的酒店,足以證明她對這次生日壽宴的重視,想通過這次的八十大壽來證明自己的人氣一如當年。
好在撒切爾夫人的愿望達成了,當時的宴席可謂是名流云集,包括政要和各界名人在內的650多人前來捧場,其中不乏英國皇室、時任首相布萊爾及其夫人的身影。不過,出席者中最為矚目的,也是最令撒切爾夫人欣慰的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到來,因為伊麗莎白二世只在1996年參加過愛德華·希思舉行的80歲壽宴,此外,她再沒有參加過別的首相的生日宴會。
在80歲的壽宴上,撒切爾夫人著實拾回了當年的風光,不過這樣的輝煌也只是如同煙花一般稍縱即逝。撒切爾夫人的晚年是孤寂的,雖然在內心中她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鐵風”,奈何歲月不饒人,撒切爾夫人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
據撒切爾夫人的女兒卡蘿爾說,她的母親經常說自己永遠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將她趕下臺的人。卡蘿爾在替母親整理衣櫥時,發現一大堆落上灰塵、沒有熨燙的正式套裝,此時的撒切爾才發現自己經蒼老、消瘦,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了一生,甚至連一件休閑裝都沒有買過。
2005年12月的一天,撒切爾夫人突然感到暈眩,隨后被送到倫敦的切爾西及西敏醫院,但僅僅住了一晚之后就出院了。沒過多久,她便因為在理發店內又感到暈眩而不得不被保鏢再次送到醫院。同她身體健康一樣不容樂觀的,還有她的短期記憶力。
2006年4月,撒切爾夫人前往美國出席前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威拉德·溫伯格的喪禮。這一年9月,撒切爾夫人作為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的賓客,來到華盛頓出席“9·11”恐怖襲擊五周年的悼念活動,期間,她與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會面。
2007年,由雕塑家安東尼·杜福特所雕成的一尊高達2.24米的撒切爾夫人的銅像完成,這一年的2月,在下議院的大堂,舉行了銅像的揭幕儀式,撒切爾夫人成為第一個在生前得到這種榮譽的首相。這尊銅像與勞合·喬治、丘吉爾及艾德禮等首相的銅像共同擺放在一起。
撒切爾夫人在揭幕式上發言,她開玩笑地說道:“我本以為會是鐵的,可誰知道是銅,這樣也好,省得生銹,只是頭不要再丟了……”這樣說是因為2002年時,一座以白云石制成的撒切爾夫人石像在移送到下議院前,被示威者砍去了頭部。這次儀式也是撒切爾在2002年中風以來,首次在公眾場合發言。
逝去的紀念
2013年4月8日早晨,87歲的撒切爾夫人因中風離開人世。其新聞發言人蒂姆·貝爾爵士透露,撒切爾夫人離世時“很平靜”。貝爾表示:“馬克和卡蘿爾極其悲痛地宣布,他們的母親在今天早晨中風后平靜地辭世。”
撒切爾夫人享受到了皇家禮儀葬禮,葬禮在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舉行。同時,根據撒切爾夫人的遺囑,她的遺體將不會供民眾瞻仰,直接進行火化。撒切爾夫人生前希望在,她離世后,民眾無須向她贈送鮮花,而代之以向醫療和慈善機構捐贈。
撒切爾夫人逝世后,這位“鐵娘子”的功過是非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很多年前,面對經濟困頓的英國,撒切爾夫人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限制工會力量、推行私有化等。之后,英國經濟果然有了起色,但是其他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如英國《獨立報》撰稿人約翰·雷圖所說:“在那些年里,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拉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撒切爾夫人在讓英國經濟崛起的同時,也導致了英國社會的分裂。
對于撒切爾夫人的下臺,英國民眾表現得大不相同:撒切爾夫人的支持者認為,她讓英國擺脫了經濟的困頓并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為,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英國的福利制度正是毀在她的固執己見當中。不過,對于大人物功過是非的爭論,也算是古往今來很常見的現象了。
關于撒切爾夫人,英國和國際社會總體還是給予她很高的評價。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及各國政要均表示哀悼。卡梅倫表示:“英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導者。”同時稱贊撒切爾夫人為“英國和平時期最偉大的首相”。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天則表示:“美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一位自由和獨立的捍衛者。”英國議會大廈、首相府和各政府部門及駐外使館也為了向撒切爾夫人表示哀悼而紛紛降半旗。
對于撒切爾夫人的逝世,輿論也是給出了大相徑庭的態度。從英國各大報紙的封面標題中就可以看出,《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標題是《保守黨的不朽印記》,《獨立報》的標題是《改變英國的女人》,《衛報》的標題則是《她比強硬還要強硬》,而《每日鏡報》的標題則是《分裂一個國家的女人》,同時還對她的政治作為進行了批評,質疑撒切爾夫人沒有資格獲得盛大葬禮。同時,諸如《蘇格蘭人》、《每日紀事報》等報紙更是對她抱有敵對態度,所選用的圖片,也都顯示出她的強硬與嚴厲。
如今,在普通民眾心中,撒切爾夫人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形象。2002年,在BBC舉辦“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她在丘吉爾、黛安娜、莎士比亞和威靈頓等人之后,排在第16名。而在2003年英國電視臺第四臺舉辦的那場“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民意調查活動中,撒切爾夫人又名列第三,排在她前面的是前任首相布萊爾和以胸大出名的艷星喬丹。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撒切爾夫人評價巨大的反差的確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