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全史
- 張卉妍
- 2544字
- 2020-09-27 14:24:42
十四、英、土、俄三國的能源爭奪——波斯戰線
18世紀,波斯的薩珊王朝滅亡后,陷入了近一個世紀的混亂,最后土庫曼愷加部落奪取權力,遷都現在的德黑蘭,建立了愷加王朝。但愷加王朝在19世紀遭受列強入侵。俄國人奪取了它在外高加索和中亞的部分領土,英國人則奪取了波斯南部部分地區,1907年英俄協定更是劃分了它們兩國在波斯的勢力范圍,波斯政府所能控制的地方僅有德黑蘭附近不大的地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波斯宣布中立,但是與它相鄰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要求它驅逐其領土上的8000多名俄軍,否則的話它將“代為驅逐”。然而地位跟英俄殖民地差不多的波斯是做不到這點的,于是土耳其的軍隊就開進波斯,擊退了波斯西北部地區的俄軍,并占領了波斯阿塞拜疆地區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在波斯的南部地區,土耳其軍隊占領了英波石油公司在巴格達和巴士拉的全部資產,并進而威脅到英波石油公司當時最大的油田——波斯西南端的阿巴丹。
波斯第五大城市阿巴丹是波斯石油輸出的集散之地,也是英波石油公司所在地。在“一戰”中,隨著汽車、坦克、飛機和軍艦等機動性很高的武器裝備被大量運用于戰場,石油和內燃機改變了戰爭的各個方面,甚至包括海、陸、空機動作戰的基本含意。石油已經越來越多地為英國所依重,完全可以說,沒有石油,戰爭機器將無法正常運行。為了保護英波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的油田和煉油企業,1914年底,英軍在波斯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胡澤斯坦登陸,隨后在阿拉伯河一帶擊退了土耳其軍隊的進攻。英軍登陸前,德國的間諜曾企圖在阿拉伯河炸船以堵塞前往阿巴丹的航道,但是這個計劃沒能得逞。
波斯是中東最早發現和生產石油的國家,從1912年到1918年,波斯的石油產量增長了10倍以上,從每天1600桶增加到近兩萬桶。到1916年后期,英波公司滿足了英國海軍全部石油需要的五分之一。布什爾是波斯伊斯蘭共和國布什爾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位于波斯灣沿岸,是該國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1915年4月,德國駐布什爾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威廉·瓦思穆斯,利用波斯人仇恨英國和俄國的契機,把當地的各部族爭取到了自己一邊,在由親德的波斯軍官指揮的波斯軍隊的幫助下,驅逐了波斯南部廣闊地區的英軍,攻占了以綠洲花園和文化故都聞名的設拉子城。在德國和土耳其間諜的鼓動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還切斷了馬斯杰德·蘇萊曼和阿巴丹之間的幾處主要輸油管道,致使石油運輸停頓了近半年之久。
半個多世紀以來,波斯飽受英俄的侵略和掠奪,因此朝野上下自然都同情英俄的敵人德國,而德國也想借著波斯這種反對英國和俄國的民情把波斯拉入同盟國的陣營,好共同對付英國和俄國。1915年,大批俄軍在里海南岸的恩澤里港登陸,隨后南下包圍了波斯的首都德黑蘭。波斯政府中的親德分子帶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公使匆忙逃出了都城,在位于德黑蘭以南約150公里處的庫姆成立了“民族保衛委員會”,隨即該組織就把總部遷到了300公里外由土耳其軍隊占領下的克爾曼沙赫城,成立了波斯的“臨時政府”,還組建了一支近5000人的軍隊。
第二年春天到來時,英國的情報官員珀西·賽克斯爵士和少數英屬印度當局的軍官在南波斯地區招募當地部落的騎兵,組成了一支“南波斯洋槍隊”,這只用英國武器武裝起來的隊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肅清了波斯南部地區的親德勢力以后,成為了波斯南部地區的霸主,并在實際上獨自控制了法爾斯、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等幾個省,迫使波斯政府不得不在一年后承認“南波斯洋槍隊”的合法地位。

英軍及其盟友曾發動過許多次攻勢,但由于越來越多的協約國軍隊陷入困境,土軍受到的傷害實在有限。
1916年夏,在波斯的西部地區,一支2萬多人的土耳其軍隊占領了波斯的重要交通要道哈馬丹,并直接威脅到波斯西部地處厄爾布爾士山南麓離德黑蘭不到100公里的加茲溫城。由俄國將軍巴拉托夫指揮的約8萬名俄國部隊開到了此地,并對土耳其軍隊展開了反攻,而在南部的英國軍隊也展開了配合進攻,在英俄軍隊的兩面夾擊下,人多勢眾的俄軍迅速攻占了土耳其軍隊占領下的伊斯法罕、哈馬丹以及由親德人物組成的波斯“臨時政府”所在地克爾曼沙赫,土耳其軍隊被迫從波斯撤回到自己的邊境內,由同盟國所支持的波斯“臨時政府”也隨同遷到了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7年2月,俄國和英國的軍隊在克爾曼沙赫會師,自此,奧斯曼土耳其在波斯的勢力被驅逐了出去。
但是隨后不久,俄國便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統治,留駐在波斯境內的俄國軍隊失去了來自國內的支持,很快就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8個月后,俄國又爆發“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宣布廢除了此前沙皇政府在波斯所簽訂的全部條約。對于英國來說,它在波斯的一個競爭對手消失了,這是它獨霸波斯的大好機會。英國隨即派出它的軍隊,解除了駐扎在伊斯法罕、哈馬丹等地的俄軍武裝。至于駐扎在波斯北部阿塞拜疆省并由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俄軍部隊,英國雖然也派出了軍隊,但并沒有取得什么進展,而此時在法國的正面戰場上大戰正酣,英軍也抽調不出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波斯方面。
俄國十月革命后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后又發生了內戰,高加索地區的局面非?;靵y,宗教的、民族的以及與土耳其的糾紛不斷,而由協約國支持的白俄軍隊在這一地區也有著很大的勢力。面對這種情形,當時英國內閣中的一些死硬的帝國主義分子和反蘇派都極力主張把波斯當作支持白俄分子對新生的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開戰的基地。1919年8月,英國與波斯政府簽訂了協議,由英國人的顧問去改組波斯的軍隊,實際上就是由英國人掌控了波斯的軍隊,以此為條件,波斯得到了英國的一筆貸款,通過貸款,英國人則進一步加強了對波斯的經濟控制。英國政府興高采烈地認為,波斯這個重要的能源產地,已經完全落入了英國人的手中。
但是革命后的俄國也很快顯示出了它的力量,它對波斯的影響力在日漸加強,這使得英國人感到,要對付來自俄國的挑戰,還需要繼續投入代價高昂的力量,而此時才經過大戰的英國,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務,而且它還正面臨著一個令其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在它控制下的愛爾蘭正在鬧獨立運動,英國人對此使用了大量的軍隊進行彈壓。英國一貫善于去別的國家制造“民族獨立”,現在輪到它自己面臨這一問題了。在這種疲于應付的情況下,英國人在波斯的企圖不得不半途而廢,駐扎在波斯的英國陸軍開始從波斯撤離,使自己離開那個大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