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詩人將軍”——伊恩·漢密爾頓
伊恩·漢密爾頓,陸軍上將,參加過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第一次英布戰爭、馬赫迪戰爭等戰役。他被認為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官,因勇敢、有魅力和智慧出眾而聞名。他生平最值得稱道的一場戰役就是在加利波利之戰負責指揮命運多舛的地中海遠征隊。這是一場以英軍失敗而告終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唯一成功之處是,他們在撤退時無一傷亡,堪稱杰作。伊恩·漢密爾頓在日記中對于加利波利之戰這樣寫道:“這沒有什么,只是其中一方一定不會贏得這場戰爭。”
1853年出生于科孚的漢密爾頓是克里斯坦·漢密爾頓和瑪麗亞的兒子,1856年他的母親在他的弟弟維若克出生時難產而死,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悲傷。在1870年提出參軍的申請前,他在切姆和威靈頓學院接受教育。1872年漢密爾頓被英國陸軍錄取,和薩克福團一起在桑赫斯特軍官學校參加短期培訓,不到一年后,他轉調到位于印度的第九十二聯隊,開始了他長達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伊恩·漢密爾頓是一個語言天才,被稱為“詩人將軍”,除了英文,他能說德語、法語和印度語,是個迷人、典雅、親切的典型英國上層名流。他曾兩次被推薦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勛章,但在第一次被認為太年輕了,第二次則是軍階太高了。他的左手幾乎殘廢,因為其手腕在第一次布爾戰爭中受重傷;他的左腿比右腿短是在一次從馬上墮下而導致的傷害。在經過參謀學校進修之后,伊恩·漢密爾頓接受了羅伯茨勛爵的邀請,成為他的副官,隨后他跟隨羅伯茨回到印度,并晉升為上尉。在為羅伯茨撰寫報告和演講稿的工作中,漢密爾頓的文字功夫日趨熟練,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未來的戰斗》,這本書的思想被應用于在印度部隊的訓練中,尤其使部隊的步槍射擊水平獲得了提升。
在第一次布爾戰爭中,漢密爾頓不幸受傷后被俘,但在回到英格蘭養傷時,卻被視為英雄,并被介紹給維多利亞女王。1897他成為第三旅的旅長。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漢密爾頓在布隆方丹和比勒陀利亞這699多公里的戰場上參加了10場對壘布爾人的重要戰役。1899年11月,漢密爾頓所部被布爾人圍困于萊迪史密斯,由于沒能充分加強他所轄防區的防御陣地,結果在布爾人圍攻瓦根山時英軍損失慘重,盡管如此,他仍被羅伯茨勛爵任命為當地的中將指揮官,率部從布隆方丹向約翰內斯堡進軍,并于1902年4月在魯伊瓦爾取得大捷。1903年伊恩·漢密爾頓返回英國任軍需總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晉升為上將。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半島戰役中,受丘吉爾推薦,伊恩·漢密爾頓受命領導地中海盟軍遠征軍占領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君士坦丁堡。
漢密爾頓是一位具有相當戰爭經驗的軍人,忠誠,有騎士風度,具有想象力和文人氣概,但卻缺乏激勵部隊行動的能力,當基欽納與他討論情況時,只是這樣向他說:“假使艦隊通過了,君士坦丁堡就會自動陷落,那么你不僅是贏得了一個會戰,而是一場戰爭了。”雖然如此,他卻未給予任何具體的指示。當時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由于缺乏敵方情報及輕視對手,所以整個陸地戰役從開始到結束成了一場災難。由于一開始計劃以海上攻擊為主而非登陸作戰,倫敦的陸軍部沒有來得及制定作戰計劃,伊恩·漢密爾頓對于他的敵人的唯一知識,來自于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和在最后一分鐘沖進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離開倫敦的時候,他甚至沒有選定在半島的登陸地點。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但是由于澳新軍團士兵缺乏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軍事情報也嚴重不足,在頭兩天戰斗中損失1.8萬人,才勉強登陸并建立了灘頭陣地。誰知地圖竟然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明明標的是1.6公里的海灘,實際卻不足1.2公里,而且只有30米左右寬,兩端被懸崖峭壁所阻塞。眾多的部隊、牲畜、炮和補給品,擁塞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結果亂成一團,根本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陷入了難以防守的境地,被居高臨下的土耳其軍隊打得狼狽不堪,傷亡慘重。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次登陸,英國從本土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3萬人,隨著援兵的到達,8月,英軍再次實施進攻,但再次以失敗告終,登陸部隊在海灘上處境十分困難,僅8月間的傷亡就在4萬人以上。面對這種不利局面,伊恩·漢密爾頓堅持反對撤兵的提議,這導致他在10月被解職并被召回國內。這場戰爭是伊恩·漢密爾頓一輩子的恥辱,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在退休后,伊恩·漢密爾頓是退伍軍人組織中的領袖人物,也是1928年創立的英德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和副主席,這個協會促進了英國親德的情緒。漢密爾頓與該協會在希特勒崛起后,形容希特勒為“偉大的阿道夫·希特勒”,并以希特勒仰慕者自居。伊恩·漢密爾頓一生以8種語言出版過168本著作,目前有約3000家圖書館珍藏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