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一戰全史
  • 張卉妍
  • 3285字
  • 2020-09-27 14:24:29

六、種下仇恨的種子——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的主因有二:一方面普魯士有統一全日耳曼的決心,另一方面法蘭西也有阻止這種統一的決心。此外還包括高盧與條頓之間的積年仇恨。日耳曼與法蘭西為鄰,可以說很少有幾個國家曾經有過這樣惡劣的“鄰人”:從1675年到1813年間,法國人侵入日爾曼的次數不下14次之多——平均是每10年一次。

1870年開始的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為一方,與以普魯士及北德意志聯邦和德國南部其他邦為另一方發生的戰爭。這次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是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并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普魯士力圖統一德國并將其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竭力削弱法國及其在歐洲的影響。法國則力圖從根本上挫敗普魯士,使它無法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從而保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是由法國發起的,但到了戰爭的后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這場戰爭普魯士大獲全勝,因為戰役發生在德法兩國,因此又稱為“德法戰爭”。

地處中歐的德意志在19世紀上半期只是一個松散的號稱德意志邦聯的政治結構,1864年,號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當政后,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丹麥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也得到了荷爾斯泰因。隨后普奧之間的關系開始迅速惡化,俾斯麥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就是奧地利了。

1866年6月,普奧戰爭開始,普軍在薩多瓦大敗奧軍,這是關鍵的一仗,奧地利承認“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德意志組織”,同意在美因河以北成立一個德意志國家聯邦,1867年北方德意志聯邦正式成立,這是德國統一的前奏。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一舉擊潰奧軍,由于他估計到法俄此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他拒絕了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松條約,以求以后與法國爭斗時奧地利不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在早期,四分五裂的普魯士對歐洲其他國家并沒有太大的威脅,它和英國、俄國甚至結成聯盟共同擊敗過拿破侖的法國。但是,等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統一的德國,人口和工業潛力都非常巨大,其發展戰略非常明確,要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迅速強大,使其可以壓倒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法國。

在俾斯麥對付奧地利時,為了讓歐洲霸主法國保持中立,曾許了很多好處給法國,法國也樂得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但隨著普魯士的迅速取勝,法國人開始坐不住了,其迅猛崛起,已經開始對法國的霸權構成了威脅,法國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弱小的邦國了。

法國此時不愿意德意志強大起來,便竭力阻止德國的統一。這時對法作戰就成為了統一德意志最后的關鍵,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并擴張領土,便把槍口指向了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宿敵法國,企圖削弱法國勢力并占領礦產豐富的戰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為保持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并企圖占領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雙方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

普法戰爭前夕,實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魯士軍隊是西歐兵力和戰斗力最強大的軍隊。北德意志聯邦軍隊(包括德國南部諸邦軍隊)的兵力戰時可達100萬以上,其中作戰軍隊70余萬人。戰時各軍統一編為若干個集團軍,德軍炮兵裝備有克虜伯兵工廠制造的鋼管線膛炮,其有效射程為3.5公里。下一步是策劃對法國的戰爭,俾斯麥尋找著、等待著、制造著有利的時機。

俾斯麥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它們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年,時機到來,俾斯麥毫不遲疑地一手策劃了普法戰爭這出歷史大戲。這一年7月,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要求普王書面保證永遠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的親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雖感屈辱,仍表示將在柏林繼續討論這一問題,并將有關情況電告了俾斯麥。俾斯麥不甘心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為普王的忍讓而落空,他將埃姆斯電文加以刪節和壓縮,使原先表示委屈和解的電文在含義上轉變,似乎普王粗暴地拒絕了法國大使的要求。電文傳到法國,導致了法國人的憤怒,從而誘使法國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歷來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統一,同時還想侵占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因而對于普魯士的挑釁,不但沒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魯士宣戰。

法軍的作戰計劃是:集中兵力先行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爾后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終擊敗普魯士。然而路易·波拿巴的一切作為都無一不在俾斯麥計算之中。甚至在布拉格條約尚未簽訂之前,他就曾經要求以萊茵河的左岸作為普魯士獲勝的補償,現在他又重申前議。因為害怕法國,南部邦聯自動投入了北部邦聯的懷抱中,于是它們之間締結了一個秘密的攻守同盟,而以普魯士國王為盟主。現在所需要的就只是一個對付共同敵人的戰爭,以使分裂的日耳曼合而為一。

早在1868年的冬季,普軍參謀總長毛奇將軍就已擬定了對法國的戰爭計劃,計劃規定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在總決戰中殲滅敵人主力,爾后將其殘部逼至比利時邊界,并占領巴黎。該計劃還規定,一旦奧、匈兩國站在法國一方參戰,普軍將對其采取軍事行動,法軍總兵力戰時不超過60萬人,其中作戰軍隊不到35萬人。

8月2日,法軍以三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并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于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德法的國境線。法軍雖然在初戰中有些小的失利,但并未遭到太大的損失,不過初戰失利后立即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政治影響,由皇后攝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擔心撤退會引起巴黎民眾的革命,所以一再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后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于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毛奇在獲悉拿破侖三世隨軍督戰后,命令普軍第三軍團和新編第四軍團北進迎擊。法軍接連敗北。

8月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三、第四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拿破侖三世率軍9萬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法軍在色當戰役大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做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后,巴黎廣大人民對拿破侖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紛紛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后,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底巴黎失陷,兩國簽訂了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進入巴黎的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

為了鎮壓巴黎的革命運動,法國政府與德國簽署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法國政府以此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10萬法國戰俘,并隨即用于鎮壓巴黎公社。在此期間,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鎮壓,巴黎公社無力抵擋法國正規部隊的進攻,被法國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

在普法戰爭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戰,到戰后,南部四邦便與北部聯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此舉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本不想做皇帝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黃袍加身”,在俾斯麥的運作和鼓動下,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運動終于完成了,它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態勢,歐洲從此進入了各強國角逐的時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的興起意味著法國的衰落。在那以前,法國這個歐洲大陸上的頭號政治大國,在幾個月的普法戰爭中遭受了慘重失敗,并付出巨額賠款,從此種下了曠日持久的復仇種子。普法戰爭中使法國蒙受屈辱的老毛奇警告說:“我們在半年之中用利劍贏得的東西,必須在今后半個世紀用利劍來捍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醴陵市| 镇平县| 蓬溪县| 牙克石市| 湾仔区| 修水县| 芒康县| 德钦县| 九龙城区| 互助| 博乐市| 兴安盟| 江山市| 鄂托克旗| 中阳县| 桦甸市| 交口县| 永泰县| 抚远县| 新建县| 潜山县| 平江县| 洪泽县| 威海市| 安达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和县| 樟树市| 伊通| 东至县| 句容市| 牟定县| 乐业县| 瑞金市| 罗甸县| 莱州市| 同心县| 辽宁省| 常州市|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