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開疆辟土的歷程

我們一般人對美國的印象,總以為1620年“五月花”號載來一船乘客,是歐洲白人進入北美的第一次移民。其實在那以前,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移民已經在中南美和北美的南端有相當大的發(fā)展。英國在北美的移民也早于“五月花”號。就在今日佐治亞州的海邊,一批移民建設了詹姆斯敦(Jamestown)基地。不過1607年的這次努力并不很成功,基地維持不久人員就全部死亡,只剩下遺址供后人憑吊。“五月花”號到達美洲,確實是西歐白人第一次成功地長久留在北美。每年慶祝感恩節(jié),大家都知道是為了感謝當時在普利茅斯附近的原住民。他們慷慨熱情地幫助這些新來的白人度過最困難的一個冬天。然而,很少人還記得,從此以后鵲巢鳩居,這些白人反客為主,終于將原住民排擠于邊緣。感恩節(jié),說穿了,是個忘恩的節(jié)日。

從“五月花”號以后,英國的移民逐漸開發(fā)了大西洋沿岸十三個殖民基地,也就是后來稱為“十三州”的美國領土。當時歐洲的另一個強國——法國,也一樣投入占據(jù)美洲的事業(yè)。他們開始是從大西洋的北岸,即今日加拿大的領土,沿著圣勞倫斯河航道與五大湖進入內陸。英人后裔開拓的十三州,據(jù)有大西洋岸的領土;法國人的后裔也擁有被稱為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從今天的加拿大東部穿越大湖區(qū)向南,占據(j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半。法國還從南面擴展,進入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占領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南面大片領土,以及今天美國得克薩斯州附近的南方內陸。新法蘭西的疆域,從地圖上估計,幾乎是今日美國的三分之一,以及加拿大的一大片。只是法國人的移民并不多,他們的開發(fā)者——貿易商和武裝部隊,在這一大片領土上只能維持若干據(jù)點,總人數(shù)不會多于五萬。相對而言,十三州的英國殖民地卻有幾乎三十萬的居民。法國人在新大陸經常和當?shù)氐挠〉诎踩撕献鳎约翰]有開發(fā)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新大陸的資源尤其是皮毛,運回歐洲獲利。荷蘭的殖民者也借河港地形開辟歐美海路的重要據(jù)點——新阿姆斯特丹。不久,英國從荷蘭手上取得這一良港,改名紐約。

若論農業(yè)部分,英屬十三州的白人確實是有自己的農莊,基本上是仿照歐洲既有的農業(yè)模式,是耕、牧、采集三合一的農業(yè)。這些農莊的規(guī)模并不很大。相較而言,法國人并沒有致力于自己開發(fā)農業(yè)。美國農業(yè)發(fā)展出自己的特色,必須要到美國建國前后。其第一次大發(fā)展是在十三州的內陸,而最重要的一次嘗試,就在我居住的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和俄亥俄河谷。

在美國建國前,有十五六年到二十年之久,英法兩國的開拓者從北到南,沿著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競爭開拓領土。新大陸的英法戰(zhàn)爭不止一次戰(zhàn)役。當時,在俄亥俄河的三角地帶,法國人建立了一個堡壘,稱為杜肯堡,就在今日匹茲堡的城區(qū)尖端。這個堡壘控制著新法蘭西的南北交通中點。英法雙方都拉攏原居的印第安部落,這時后者已經學會騎馬,也學會使用白人提供給他們的裝備。白人還鼓動印第安部落不斷彼此攻擊。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從青年測量員成長為方面軍司令,都在這一帶活動。

長話短說。英國人借用游擊戰(zhàn)術,據(jù)有南岸高地的優(yōu)勢,終于攻占了杜肯堡,不過法國人撤退前已經將其毀壞,英國人后來將其改建為今天的匹茲堡。憑借匹茲堡這一起點,英國人建立的十三州殖民地,以及其繼承者美利堅合眾國,開始向西開發(fā),進行了歷史罕見的大規(guī)模開拓運動。也就在這開拓運動之中,逐漸形成美國農業(yè)的規(guī)模和特性。

英國人據(jù)有匹茲堡以后,切斷了新法蘭西的南北交通,十三州逐漸打開西向門戶,最后終于把法國逐出今日美國地區(qū),也就是北美大陸的主要部分。

在美國開國前兩三個世代,英國殖民地的擴張,如上所說,主要是在北線。更具體地說,是沿著大湖區(qū)的南方,由賓夕法尼亞州向西擴展到俄亥俄河流域。他們迅速發(fā)展,不久就超越了這個地區(qū),從此更往西延展,乃至今天稱為“中西部”的廣大平原。在今天,中西部及其周邊丘陵地居住的人口約有全美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國發(fā)展為大國后,這一地帶曾經是美國工業(yè)的主要基地,也是麥類和乳類產品的重要出產地帶。

白人還沒有進入時,這一大片土地的森林覆蓋率很高,有一個比喻說,一只松鼠從匹茲堡開始,在樹枝上跳躍,可以一路跳到芝加哥而不用落地。如果以芝加哥為中心劃出中西部,新的開拓地區(qū)則不再是以森林為主。那是一大片平原,從湖區(qū)往北美腹地延伸,可能是世間罕有的富庶大平原。那里的氣候比歐亞草原溫暖濕潤,也比黃河流域平原肥沃。大平原植被良好,林中麋鹿成群,溪流漁產豐富,平原野牛奔馳,尤其經歷了無數(shù)土撥鼠挖洞,土質變得松弛而易于耕作。

從美國紐約北部經過賓夕法尼亞州,西至中西部的這片廣大土地上,居住著易洛魁聯(lián)盟族群,各族總人數(shù)估計由一萬余人至五六萬人不等。那里的森林一望無際,湖泊、河流接連不斷,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憑借漁獵、采集和牧養(yǎng),他們可以輕易滿足生活需求,種植的植物也不過是小片土地上的玉米而已,食物包括玉米、瓜、豆、漿果、火雞、鹿類;他們的村落規(guī)模不大,居住在三角帳篷(Teepee)里。他們活動于田野,隨時追逐獵物。這種社會經濟方式使其被白人誤稱為印第安人。這個族群并沒有明確的土地產權觀念,廣大的山林、田野都是屬于大家的,大家都有使用的權利,沒有“占有”的觀念。天賜條件如此優(yōu)良,原住民很容易維持溫飽,也就安居樂業(yè)而不求上進。分布在如此廣大地域,他們不需要爭奪,所擁有的武器不過石刀、長弓、石英箭鏃,很難造成致命傷害。聯(lián)盟內有五個部落,部落選舉代表出席聯(lián)盟會議,每個部落又派出兩位長老,構成聯(lián)盟的長老會。美國立國后的政府體制里面,每州有兩位參議員代表,又有按人口比例選出來的眾議員代表,其實就是模仿易洛魁聯(lián)盟的模式。

他們最初與白人開拓者接觸時并沒有防衛(wèi)之心,認為你我一樣,都有使用這塊土地的權利。但是,白人的觀念卻不如此。白人到達后,圈劃土地據(jù)為己有,而且不斷擴張。于是,沖突就不可避免了。白人憑借槍械、火藥,驅趕只有弓箭、標槍的原住民,反客為主掠奪了原住民生活的空間。

在不對等的競爭之下,原住民處于絕對的劣勢。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里,新來的開拓者人口就超過了原住民。當然,原住民的死亡,并不完全是由于武力的沖突和白人的壓迫。最大的原因在于原住民身體中沒有舊大陸疾病的抗體——天花、瘧疾、肺炎,甚至今天所謂的感冒,更不論霍亂、傷寒這一類的傳染病——一旦感染,即成批地死亡。一般估計,只要有這些疾病出現(xiàn),整個部落可能死亡逾半。

白人的壓迫當然也造成了原住民很大的傷亡。他們在逃亡途中,道路勞頓、飲食不濟,許多人必然失去生命。白人開拓者中有的是“民兵”,有的是英國殖民地的軍隊。他們憑借火器襲擊原住民的村落,押送他們踏上“死亡征途”,將其驅趕到窮山惡水的“保留地”。他們還將原住民從一處保留地遷移到另一處保留地。從西北海岸延伸到中西部的不斷的大規(guī)模移民,使得原住民的折損人口估計超過半數(shù)。美國建國之后一個世代,即19世紀初,印第安人各部落人口只有數(shù)十萬人。經過百余年增殖,他們人口逐漸增加,可是依舊被圈在“保留地”之內,即號稱自治的nations,領取美國政府提供的生活費茍且生存。一位臺大的老同學,偶然申請到一處保留地部落經管單位的工作,處理美國政府津貼部落的款項。數(shù)十年來,他幾乎全權經手分發(fā)家庭津貼、安排健康保險等一切收支出納事務。由此一例,也可覘見這些原住民之無依無助。

自從白人侵入開拓土地,北美中西部廣大的原始森林就逐漸消失了。今日賓夕法尼亞州西部所見的樹林,都是新生的林地。代替大片林地和草原的是白人開辟的農場。當時,理論上講,英國王室擁有全部新開拓的領土,也就是從原住民那里掠奪來的土地。殖民者以英王的名義,將大片未開墾土地低價開放售賣,大概是每畝一英鎊的價格。這些擁有土地的統(tǒng)治階層又可以轉包給開發(fā)商。例如,倫敦的商人可以在倫敦成立公司申請開發(fā)。公司在歐洲招聘人員,由公司簽約運送到美洲的新領土。這些新到的墾民,可以領有一定數(shù)目的土地。在最初若干年,墾民必須無償工作,以償付歐洲到美洲的旅費、購買開發(fā)工具的費用,以及耕種權的代價。償清這些債務后,墾民才能擁有他們領取的土地,但還是得納稅。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不再有英國的開拓公司,然而整個國內經濟的運作方式還是相當類似。美國政府號召更多的白人參與開辟新大陸,建立新國家。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開拓公司或是移民公司一類的組織,吸收和運送新移民進入美國。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之后,緊接著是拿破侖的時代,歐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大改變。羅馬教廷的教權萎縮,原來依附在所謂神圣羅馬帝國結構上的封建制度也迅速地瓦解。

民族國家有待興起,歐洲許多地方出現(xiàn)秩序混亂、生產萎縮的情形。大批失業(yè)農民,正是美國可以吸收的勞力。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像手舉火炬,歡迎新來的移民,號稱迎接一切尋求自由、無處可去的人進入這個國家。因此,他們進入美國并不需要簽證,也不需要護照——如此慷慨大方的姿態(tài),與今日特朗普政權的排外相比,怎不令人感慨。

有些新到的歐洲移民,會帶來一些基本的勞動工具,或者到了紐約口岸后從當?shù)刭徺I一些必要的工具。這些剛剛踏入美洲大陸的人,隨著移民公司的指導,被送到可以開拓的地區(qū)。當?shù)氐拇髴魩ьI他們往西開展。前者從新的聯(lián)邦政府取得許可證,也可組織民兵或者武裝這些移民,作為開拓的先鋒。如前面所說,中西部的開拓在開國以后,開展得非常迅速,主要就是經由如此的機制。因此,新移民的來源不再限于英倫三島,而是來自歐洲各個不同的地區(qū)。他們新開拓的殖民地,也就會重現(xiàn)原鄉(xiāng)的習俗風味。

這種領取土地的方式,最適于集體開墾。于是,歐洲白人中的窮困者、負債者,都會參加墾民的隊伍,由公司中的承包商作為墾首,這些墾首再率領墾民開拓農莊。1840年開始,愛爾蘭連年災荒,馬鈴薯歉收,南部百萬饑民來美求生。這是百姓窮困流離失所,不得不移民到北美的典型案例。所以,美國愛爾蘭裔人數(shù)眾多,他們英語嫻熟,進入美國政壇后儼然成為一股勢力。至今,在美國許多族群中,他們仍然是相當突出的一族。

另有一些人是歐洲新興教派(在宗教革命以后,從天主教脫出來的若干信仰團體)的信徒,他們各有自己的神學理論,也各有自己的民族背景。在歐洲,他們發(fā)展的空間有限,于是也組織隊伍進入美國的新墾地,領取開墾許可,建立自己的家園。今天在匹茲堡附近,還有荷蘭教派阿米什人(Amish)的社區(qū),那是這一教派在美國開拓的基地。費城的貴格會,亦即威廉·佩恩領導的新教派,也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建立了若干社區(qū)。他們的地名,如“協(xié)和”“友誼”等充分顯示這個教派的特色。又譬如,匹茲堡不遠處的阿爾圖納(Altoona)附近也是如此。有一位俄國的格利金親王,放棄了貴族身份,出家為天主教神父,帶領了一批天主教移民,到賓夕法尼亞州西部來開拓一片天地。如今那里有一個很大的灌溉湖,就被稱為格利金湖。

以上種種集體型的開拓,所建的農莊規(guī)模必定不小。在他們領地上,一般是有一片城市廣場,居住點的中心——教堂、學校、商店、貨棧都集中于此,周邊則是住宅區(qū)。農業(yè)的耕作方式是大田廣種,與中國小田畝的精耕細作完全不同。也只有如此大規(guī)模的開墾,他們才能把不見邊際的原始森林短期內就轉化為農田。也只有如此大的規(guī)模,每個地區(qū)的開墾才會配合水利的發(fā)展,將湖泊、溪流閘為水庫,再以渠道導水灌溉農田。這些渠道往往也就同時發(fā)揮基礎設施的功能,成為運輸物資的運河網絡。

以上這種墾拓的方式,在美國的地形、地貌上留下了顯著的痕跡。從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往西直到落基山下,公路網是方格布局,州郡界線常是直線,社區(qū)市鎮(zhèn)也是棋盤格的街道。這一大片美國的街區(qū)長度,因為初期開拓者的來源地不同,采取的度量衡制度并不一致,但基本上是二三十米之間。在廣大的平原上,人工的刻痕完全代替了自然的景觀。在人類歷史上,如此大規(guī)模而長時期的開墾,留下了如此深遠的影響,也是前所罕見。

美國建國以后大規(guī)模向西開拓已如上述。除此以外,新的移民也在別的方向進行墾拓運動。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西邊,從俄亥俄河流域向南,有一條阿巴拉契亞山脈,其主峰就在今天的大霧山(Great Smoky Mt.)。我曾經有機緣在不同時期穿越過這條山脈。這些地區(qū)的自然景觀和中西部迥然不同,山谷窄小,山地高聳,臺地也狹窄地分散各處。如此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于上面所說大田廣種,而是以小塊農田為基礎,農耕和畜養(yǎng)牲口(尤其豬、羊)混合的方式為主。

有兩條途徑可以進入這個地區(qū):一條是經過匹茲堡,向南進入今天的西弗吉尼亞州后再往南;另外一條則是從密西西比河中游的圣路易斯城往西。到今天,圣路易斯市的路標還是一個大拱門,號稱是進入西部的門戶——它已經代替了當年匹茲堡作為西路門戶的地位。

最初在阿巴拉契亞山北麓落戶的歐洲移民,有很多來自英倫三島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他們的原鄉(xiāng)就是比較貧瘠的地區(qū),在工業(yè)還沒發(fā)展時生活也相當艱難。這兩個地區(qū)的傳統(tǒng)職業(yè),也就是牧羊、養(yǎng)豬和種植田圃作物,尤其是馬鈴薯和瓜類。宗族組織是他們社會的基本單位。在阿巴拉契亞山區(qū)的移民,也就呈現(xiàn)相當強烈的宗族影響。今天我們如果在西弗吉尼亞州旅行,路上常常看見蘇格蘭、愛爾蘭人族稱的標志,以Mac為字頭姓氏。(移民社會的早期,為了爭奪土地,曾經發(fā)生過族與族之間的械斗。到今天,英文俗語中“Real McCoy”,就是在械斗時期留下來的字眼,表示這個人是McCoy家族真正的成員。)

西部電影片中,常出現(xiàn)那位頭戴皮帽、手持長槍的David Crockett,即是此地民間傳說的英雄人物。今天的“鄉(xiāng)村音樂”,以簡單弦琴伴奏為特點,曲調相當單調重復,也是山區(qū)文化留下來的紀念。進入19世紀中葉以后,這個地區(qū)儲備的大量煤礦,為美國的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資源。于是,阿巴拉契亞山居民的生活幾乎多多少少都和礦業(yè)有關。到今天,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業(yè)已經夕陽西下,石化能源取代了其主導的地位,阿巴拉契亞山區(qū)又陷入貧窮的困境。

第三個重要的開拓地區(qū)則是美國的南部,也就是密西西比河下游。這一地區(qū)原本是法國人開拓的所謂“新法蘭西”的一部分。在英法爭奪新大陸的殖民地中,法國失敗,賓夕法尼亞州西部被英國殖民者占有。廣大的“新法蘭西”被切成兩截,南部這一片和加拿大的那一片遠遠分隔,彼此間再也無法聯(lián)系。在歐洲紛亂時,尤其是拿破侖在歐洲稱霸時期,法國人顧不上新大陸的殖民地,將這一大片南方的土地以一千五百萬鎊的價格賣給美國。這里就變成美國新的疆土,被稱為南方腹地(Deep South)。這里的移民有相當多是法國后裔和西班牙后裔,其中后者是從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西班牙殖民地轉移到大陸的。

這片被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土地在出售給美國前,因為氣候適宜種棉花和煙草,發(fā)展出了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業(yè)形態(tài)。由于白人移民人數(shù)不夠,這些經濟作物的農田上的勞動者已經有相當數(shù)量是黑奴——他們被從非洲運來,投入美國的農業(yè)生產。英倫三島的移民在購地交易成功后,在此地區(qū)逐漸取得了主導的地位,所以南方的大地主和大莊園主是英法后裔共存。這個地區(qū)有兩個港口,一個是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敦,另外一個是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奧爾良,都是歐洲和美國南方之間交通的主要港口。新奧爾良是十足的法國情調,包括飲食、舞蹈和音樂,到今天還是觀光的好去處。

《西部牛仔》,約翰·格拉比爾(John Grabil)的代表作,1888年。現(xiàn)藏美國國會圖書館

《發(fā)現(xiàn)密西西比》,威廉·亨利·鮑威爾(William Henry Powell, 1823—1879)所繪,描繪西班牙探險家德·索托(de Soto)第一次看到密西西比河的景象

奴役黑人,是南方經濟的特色。自從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新大陸開始,因為歐洲與美國之間的航行中間站是非洲西部,于是,葡萄牙人很早就掠奪黑人,運送到新大陸出售為奴。我在匹茲堡大學的老同事,有兩位專注于研究黑奴貿易。據(jù)他們的研究,從16世紀開始到19世紀,有三千多萬非洲人被掠奪為奴。遠洋的辛苦和運送期間的虐待,剝奪了至少一半黑人囚虜?shù)纳?/p>

這些黑奴貿易的出資者是猶太人,執(zhí)行者是葡萄牙人,購買者是英國和法國殖民地的白人農場主。黑奴無處不在,但絕大多數(shù)集中在南方的農場上。我們讀過的美國名著小說《飄》,對南北戰(zhàn)爭前后南方的農莊生活描述得相當真實。這些非裔黑奴的生活和命運還不如印第安人,因為他們只是被當作會說話的牲口,沒有被當作人看待。信仰上帝的白人,可以公然把同樣是人類的黑人當作牲口看待和使用,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

到今天,這些業(yè)債輪到美國白人賠償了。非裔種族問題,即使有了民權運動的前仆后繼,從南北戰(zhàn)爭前到今天已經一百五十年了,但其實并沒有解決。今天,15%左右的美國人口是黑奴的后裔。美國的有識之士希望能夠經過種種立法,提高非裔族群的社會地位。但是,積重難返,黑人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工作動力等現(xiàn)狀,始終不能得到真正改變。這種種族之間的不平等和沖突,終究還是白人造下的罪孽,他們必須承擔沉重的業(yè)債。

第四個移民大地區(qū)乃是美國的西南方,那里本是西班牙人建立的新西班牙的疆域。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最主要的集中地是中南美地區(qū),也就是圍繞著墨西哥灣的南方土地。最近十來年的考古研究逐漸證實,來自亞洲的古代移民,的確是經過亞洲、美洲北部的冰橋進入美洲。這些人就是后世印第安人的祖先。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留在美洲西北地區(qū),不過那里氣候太冷,不能有太多的發(fā)展。部分人可能逐漸沿著太平洋海岸向南移動,向東跨過寒冷的山地,但人數(shù)可能也不多。最大的一部分人,則是沿太平洋東岸的山邊繼續(xù)南移。這條沿海通道臨近山地,可供開拓的空間有限。直到進入氣候比較溫暖、土地較平坦的墨西哥灣周邊,他們才逐漸發(fā)展,終于建立幾個較大的國家,如瑪雅、阿茲特克。在這些地方,印第安人得以繁殖,逐漸發(fā)展出高度的文化和社會組織。

據(jù)估計,在白人進入新大陸時,美洲的人口可能是兩千五百萬到三千萬之間,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生活在墨西哥灣周邊。西班牙人進入這個廣大地區(qū)后,基于單一神的信仰,將原住民視為異教徒和應該被摧毀的對象。白人的愚昧毀滅了這些新大陸原住民文化的遺存,也完全毀滅了他們的文字。剩下來真正的原住民為數(shù)非常稀少,大多數(shù)都與西班牙語系統(tǒng)的后裔混合,成為一種新的混血人種。

在美國的部分,是墨西哥灣西北邊的一塊以及太平洋沿岸若干伸展出去的據(jù)點。新西班牙曾經擁有比宗主國更多的人口、更大的疆域,但是西班牙人的統(tǒng)治并不是十分有效率。以美國部分而言,他們所建立的治理體系大致不外是貿易站和天主教的傳教據(jù)點——今天加利福尼亞州和西南各州的地名,帶“圣”字的名稱很多,都是這些傳教據(jù)點留下來的遺跡。

在西南各州,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得克薩斯州等處,原住民的村落和據(jù)點眾多。他們的總人口至少有中西部和湖區(qū)三倍。由考古遺存可以推斷,這些地方的人類遺跡前后有將近兩萬年的演化時期。今天,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還是以這一帶為數(shù)最多。最大的族群被稱為普韋布洛(Pueblo),其原意是“村落”,也就是許多房屋結合的聚落。這些古老的據(jù)點,也往往就是美國西南地區(qū)城市的所在。

西班牙人的控制非常松弛,印第安人更沒有自己管理的能力。于是,從歐洲進入美國南部的新移民很自然就跨過密西西比河向西開拓。既然西班牙人沒有能力抵抗,美國就輕易控制了這一地區(qū)。于是,在1810年,前面所說的“路易斯安那購地”之后不久,美國也以金錢取得了這片廣大的領土。

在美國政權到達這里之前,移民已經在當?shù)亟⒘酥趁竦氐每怂_斯(Texas),從墨西哥合眾國割出來一塊土地,自稱為獨立國。其實這個“國家”和美國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所謂的獨立運動,實質上是美國開拓者竊據(jù)人家領土的一種方式。到今天,得州的州旗還是一顆星,號稱“孤星之州”——十三州之外的一顆星。如今的得州人,在美國人之中依然是作風最大咧咧、桀驁不馴的一群。

加利福尼亞州到華盛頓州的西部海岸,原來是西班牙控制的地區(qū),后來也被美國人奪走了。這一狹長的海岸地帶平原很小,大多是崎嶇的山地,因此并沒有很多印第安人聚落。西班牙人在這一地區(qū)的開拓,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找到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以此為基地逐漸向內陸擴張。然而,他們的立足點分布稀疏,教士人數(shù)也不多。在美洲西岸發(fā)現(xiàn)金礦后,從東岸跨越落基山進入加州的移民如潮涌入,他們都希望在滿地黃金的夢中得到天降的財富。

至于太平洋海岸,即加利福尼亞州以北的西岸各州,歐洲移民則是經由兩條途徑進入:一條是跨越上述廣闊的西部,翻過落基山進入西岸;另一條則是沿著太平洋的南岸路線往北。對于這些歐洲移民而言,最主要的吸引力是19世紀加州發(fā)現(xiàn)的金礦。金礦的誘惑,使得全世界各處的野心家和勞動者紛紛進入這塊嶄新的夢想之地。西北各州還有一些印第安人,然而加州的印第安人聚落不多。

白人占有了加州,取得了主權。這里的勞動者大多是從墨西哥北面而來的混血人種,屬于西語系族群,另外一部分則是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中國的勞工大多來自廣東,由招募者成批運來美國。我認為大批中國勞工的輸出和當時中國國內混亂的戰(zhàn)局很有關系。美國黃金熱潮的時代,正是中國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時期,華南地區(qū)一片混亂。尤其在太平天國失敗后,許多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軍人無處可去,紛紛渡海進入東南亞,最后前往美國尋找新的天地。

華人在西岸的遭遇,與美國其他移民族群相比前所未有的殘酷和不公。除了挖掘金礦和淘洗金沙的工作以外,更多的勞苦任務是開拓山后谷地,包括開拓水源、清理叢莽等等。“山后地區(qū)”(所謂“山后”,乃是加州沿海各處平原、其山脈后面的谷地與臺地)的開發(fā)影響深遠,那里一直到今天還是水果尤其是葡萄的重要產地,因為它幾乎是天造的暖房——谷地沒有風暴,氣候相當穩(wěn)定。人們還可以將落基山積雪融化而來的水源,導入谷地灌溉果園。淘金的夢想終于破滅,白人勞工才發(fā)現(xiàn),開發(fā)這些農業(yè)地區(qū)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時在新興的城市之中,華人開設各種小店,最大的一支是洗衣店和手工業(yè)。他們群居在所謂“華埠”的地區(qū),其勤勞節(jié)儉不是白人勞工可以比擬的。

美國內戰(zhàn)以后,西部也開發(fā)得相當好了。這時候,美國鐵路業(yè)將東岸和中西部連接為一,接通了跨越北美洲的鐵路系統(tǒng)。在西岸的華人勞工大批地投入筑路工作,巔峰時期大約有上萬人。最艱難的一段是跨越內華達山脈地勢最險的塞拉嶺。修筑這段路需要在峭壁陡坡上用炸藥炸出可以鋪設路基的地基,執(zhí)行任務的華工傷亡累累。1869年,東岸經過中西部的鐵路,和西岸往東延伸的鐵路在猶他州接軌。貫通美國東西的鐵路網終于完成,在接軌典禮上,如此勞累的華工卻并沒有被邀請。直到最后兩截鐵軌相接、金釘釘軌時,白人的政商權貴和工人才發(fā)現(xiàn),沒有人知道該如何進行接軌。這時候,一班華工抬進四截鐵軌,用十六根大釘將接軌的工作順利完成。白人的鐵道主人和貴賓們不得不承認:東西兩岸鐵道的貫通,華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百五十年以后的今天,猶他州的接軌紀念處才有華工接軌的紀念碑,慶祝這一個美國建國史上重要的事件。

當時,華人聚集在被稱為“唐人街”的華埠,生活習慣與四周白人不同。一般的華人,男人依舊留辮,婦女仍然裹腳;華人的語言,在白人聽來也覺得奇怪。當時,華人幫會勢力極大,幫派沖突時所展示出來的拳腳、刀、劍也不能被白人理解;大多數(shù)華人不懂英語,華洋之間無法溝通。于是,白人不僅覺得這些語言不通、服裝怪異的外來族群格格不入,而且常存戒心。那時,白人有如此諺語:“怪異莫測的華人”(Inscrutable Chinese)。公共媒體呈現(xiàn)的華人形象,通常是漫畫人物,要么是斜眼、齙牙、留辮、抽鴉片的“傅滿洲”,要么是行蹤莫測、靈巧精明的“陳查理”。

華人遭遇的集體迫害,則是勞工界的“排華運動”。華人工資要求低,工作勤快,讓白人勞工感到競爭壓力。于是,勞工團體開始抵制華人,許多小沖突累積升級為大事件。終于,在舊金山的“沙岸”,即待雇工人聚集等候雇主挑選的地方,白人集體攻擊華人。另有一次,白人流氓和華人沖突,有白人在斗毆中死亡;白人群起報復,聚集五百多暴民,沖進華埠進行大屠殺。還有一次是在山后的谷地,懷俄明州的石溪,拓殖公司雇用華工和白人一起開拓農地,工程結束后,卻由武裝職業(yè)打手夜半襲擊華工居住宿舍,驅趕、強制押送華工登船離開美國——這批華工被送往了墨西哥,不再允許回到美國。

派拉蒙公司的有聲電影《神秘的傅滿洲》海報,1929年。電影講述了傅滿洲以收養(yǎng)的白人女孩莉亞·艾爾瑟姆為工具,殺掉在義和團運動中殺害自己妻兒的英國軍人后代

這許多的沖突,最后導致了1882年《排華法案》的出臺:聯(lián)邦法律規(guī)定,華人離開后,就不能再入美國;分配給華人的移民名額極少,不論原來居住何處,每年華人移民的總配額只有大約一百人而已。華人進入美國的時間并不晚于許多歐洲來的移民,但是在美國一直居于微小的少數(shù)就是因為《排華法案》的限制。1943年,二戰(zhàn)期間,列強同意取消了針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美國的《排華法案》也終于取消。然而,直到我從臺灣到美國的時期,華人進入美國的移民配額相對于歐洲國家還是遠遠不如。

百余年來,華人在美國的遭遇,還是居于移民群中最無保障也最沒有上升機會的境地。上述從加州被驅趕出境的華工,大多數(shù)進入墨西哥。墨西哥人本來就是印第安人、白人和黑人的混雜,而印第安人原本就是亞洲人種。因此,這些華人在墨西哥逐漸融入當?shù)厝酥小=裉煸谀鞲绲男帐现校鳛楦感盏闹虚g姓,常有“張”“王”這類名字出現(xiàn)。而且,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南美爭取獨立的革命運動中,許多華人后裔投入軍旅。秘魯和古巴的獨立運動,就有不少華裔組成的戰(zhàn)斗單位,這些國家的軍隊之中到今天也有不少華裔人士。

修筑鐵路的華工,在接通東西兩岸的大系統(tǒng)以后,也有被雇用于修筑各處的連接道路。于是,南方沿著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那些小鎮(zhèn)上,常常有華人的小商店。我曾經在阿肯色州的小城約翰波普,偶爾進入一家小店,發(fā)現(xiàn)店主是華裔。他們在黑白分明的南方,既不黑又不白,經營著小本買賣,兩邊主顧都會照顧。小店的主人告訴我,沿著密西西比河,每逢佳節(jié),華人親友會搭乘當時還在行駛的運貨駁船,在預約地點集合,借用農家谷倉聚會。他們的子女也常在這種谷倉的舞會上彼此認識,進而結為夫婦。五十年來,我沒有再深入南方訪問。既然河上的駁船已經不見了,我也在納悶這沿河上下的華人同胞會以什么方式聚會。

還有兩片美國的領土是最后正式并入美國的:一片是阿拉斯加,另一片是夏威夷。阿拉斯加本是沙俄占領的一塊無人地帶,俄國的哥薩克武裝開拓部隊沿著西伯利亞往東,占領當?shù)夭柯湓械木幼〉兀詈罂邕^了堪察加半島,渡過冰橋,就到達阿拉斯加了。那里的居民,是最后一批進入美洲的亞洲人,一般人稱他們?yōu)閻鬯够θ耍麄冏苑Q為因紐特。他們人數(shù)不多,生活艱難,在冰天雪地之中,住在圓形冰屋,獵取魚類和小動物度日。

在19世紀末期,英國和俄國爭奪霸權,互相敵對。俄國政府以為,阿拉斯加離俄國本部非常遙遠,鞭長莫及;與其讓占領加拿大的英國人占領這一塊兩洲交界處,不如賣給美國作為緩沖地帶。1867年,這一交易以美金七百二十萬成交。這塊阿拉斯加冰原,面積是美國五十州最大的一塊,計算單價大概合兩美分一畝。成交時,有人諷刺美國政府“買了一個大冰箱”。但是,20世紀初期此地發(fā)現(xiàn)黃金,到20世紀中葉又發(fā)現(xiàn)石油。將來地球暖化,北冰洋可以通航時,阿拉斯加的地位將另有一番重要性。1959年,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的第四十九州,疆域最大,人口極少。

夏威夷群島是大洋洲島嶼群中最靠北的一片陸地,緯度很低。在過去帆船航行的時代,很少有船只經過此地。在白人尋找海道的時代,庫克船長到達夏威夷,死于原住民的標槍之下。這一片群島包括一個大島和五六個較小的島嶼,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有百里之遙。原住民的長船,像龍舟一般劃行,因此島與島之間的交通并不方便;群島的居民,不過是許多小小的部落群,在每個島上自求生活。19世紀晚期,他們學到比較進步的航行技術,各島之間有了接觸,才終于統(tǒng)一為夏威夷王國。

那時的夏威夷群島,被白人開拓者用來種植鳳梨、甘蔗、芒果等等;也有一些白人在當?shù)胤拍僚H海纬沙嗟赖貛У哪翀觥O耐耐鯂鋵嵤窃诎兹说目刂浦拢饺惶柗Q“獨立王國”而已。在20世紀初期,白人墾拓者以杜爾(Sanford B. Dole)為首,鼓動美國政府將夏威夷并入疆土。當時的克利夫蘭總統(tǒng)卻認為這是不公不義之事,堅持當?shù)乇3置x上的自主——實際上,夏威夷只是美國的領地。1959年,夏威夷終于成為美國的第五十州。

到這個時候,美國將擁有的領土整合為五十個州。它還占有波多黎各、薩摩亞、中途島,以及巴拿馬運河兩側地區(qū)等領地,只是還沒有完全整合于美國體系之內。整體言之,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創(chuàng)造的國家,它的領土一片一片由白人移民開拓,也由白人移民占領。回顧15世紀末,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及白人航海家各處尋找新領土以來,白人在北美大陸和中南美成立了許多國家——凡此都是竊據(jù)原住民的土地反客為主,反而將原住民壓在底層。

在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原來人口有多少,并無確實數(shù)目。估計整個北美洲在白人到達前,印第安的總人口可能以千萬計,其中百分之二三十在今天美國境內。經過美國一波一波從沿海向內陸的開拓,印第安人被驅趕到最貧瘠的中部地區(qū)。有的部落經過四五次搬遷,人數(shù)愈來愈少。19世紀下半葉,據(jù)估計全美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口也不過三十萬上下;今天,經過一百多年的自然生殖,總人口大概回升到五十萬左右。1950年以后,原住民人口回升,據(jù)估計是由于嬰兒存活率提高,而這又是美國一般醫(yī)藥衛(wèi)生條件進步所致。

表面上,美國政府稱這些印第安族群為“nation”(國族),而且與他們訂有相當于國與國之間的條約。因此,在理論上,印第安人保留地是自治的單位。但實際上,他們完全聽任美國政府的擺布。保留地內如果發(fā)現(xiàn)新的資源,例如石油或煤礦,他們還得搬家。最近的個例是這樣的:科羅拉多州的熊耳山是印第安人的圣山,山區(qū)有一處保留地,居住族群乃是百年前被數(shù)度輾轉押送到此落腳,現(xiàn)在因為開采頁巖油又被逼得遷移他處。

今天大多數(shù)的保留地在猶他州、懷俄明州等處,以及西南部的一些山區(qū)。紐約州北面也還有零零碎碎的若干小面積保留地。美國政府支付給印第安部落定額補助費,然而并沒有給他們提供教育、醫(yī)護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設施。我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發(fā)現(xiàn),當?shù)赜〉诎踩松踔敛荒芄芾碜约簯玫难a助費,還得委托外面人替他們經管。目睹那些印第安人后裔懶懶散散地睡在屋檐底下,酗酒、吸毒,無所事事,不覺替他們悲傷。

最近一二十年來,一方面,白人在鄰近人口眾多地區(qū)的保留地(例如紐約州)內開設賭場,因為那里是在美國法律以外的地區(qū);同時,又有法令鼓勵印第安人離開保留地,加入外面的主流社會。這些印第安后裔沒有經受足夠的訓練和教育,如何能在主流社會與人競爭?白人在保留區(qū)內設立的觀光和娛樂設施又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原住民將來又如何自存?

言念至此,不能不感慨:美國的建國理念,何等高尚!在我初到時,對于這個國家保持何許理性。經過半世紀的體驗方才明白,建立這一國家,有多少弱勢人群遭受不公不義的待遇。難道人類的歷史,就不能逃離如此殘酷的矛盾?搔首問天,天也無言。

附錄:1970—1990年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區(qū)域分布

資料來源:美國普查局(1992);斯奈普(19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江门市| 马山县| 嘉兴市| 靖江市| 民乐县| 江陵县| 桂平市| 揭东县| 上犹县| 绥化市| 砀山县| 娄底市| 留坝县| 昂仁县| 兴国县| 延津县| 师宗县| 璧山县| 元朗区| 遂宁市| 左权县| 甘德县| 大庆市| 观塘区| 佛山市| 通榆县| 内江市| 永清县| 讷河市| 佛山市| 通河县| 丰镇市| 青川县| 台山市| 高邮市| 海盐县| 共和县| 萝北县| 门源|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