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事一件接著一件:歷史有什么用?
2006年電影《歷史系男生》(由2004年阿蘭·本奈特的賣座話劇改編)講的是,英國謝菲爾德一群貧困但聰明的高中生通過奮斗考進牛津大學歷史系的勵志故事。電影中那句“一件爛事接著另一件”可能也是許多人對歷史的看法。
許多人認為經濟史或關于各經濟體如果發展演進的歷史尤其沒意義。我們真的需要了解兩三百年前發生的事,才能理解自由貿易促進經濟增長、高稅負不利于財富創造、簡化手續促進商業活動嗎?這些智慧和其他當代的經濟學智慧,不都是出自邏輯上無懈可擊的理論,并且被當下海量統計數據檢驗過了嗎?
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同意這種說法。經濟史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是絕大多數美國大學經濟學研究生的必修課,但如今許多高校都不開這門課了。越來越多的理論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史說得好聽是一個無害的消遣,像“猜火車”之類,說得難聽就是那些無法處理像數學和統計學這樣“難搞的”學科[1]的腦力勞動者的避難所。
但是,我還是要向讀者講述資本主義簡史(其實也沒多簡),因為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對完全理解當下的經濟現象至關重要。
生活比小說更離奇:歷史為什么重要?
歷史影響當下。這不僅是因為歷史發生在過去,還因為歷史(準確地說,是人們自以為了解的歷史)影響人們的決策。許多政策建議都有歷史實例支撐,因為再沒有什么比引人入勝的真實事件(不管成不成功)更能說服人了。舉個例子,那些提倡自由貿易的人往往會指出,英國以及之后的美國就是因為自由貿易才成為世界經濟超級大國的。如果他們意識到他們所知道的歷史是不正確的,他們就不會在政策建議上那么振振有詞,也更難說服其他人了。
歷史還迫使我們質疑一些理所當然的假設。一旦你知道今天不能買賣的許多東西,比如人(奴隸)、童工勞動、政府官職,在過去是可以買賣的,你就不會認為“自由市場”的邊界是由某個永恒的科學定律劃出來的,進而認為它可以重新界定。當你知道,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增長最快的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管制多稅負重,你就會立刻懷疑“減稅和減少管制才能促進增長”的正確性了。
歷史能夠凸顯經濟理論的局限。生活往往比小說還離奇,歷史上有許多成功的經濟經驗(國家、公司、個人,各個層面都有),任何單一的經濟理論都沒法對其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比如,如果你只讀《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你只會聽到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它對國外投資的歡迎。你可能會因此認為,新加坡的經濟成功,證明了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最有助于經濟增長。但如果你聽說,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是政府的,85%的住宅都是由建屋發展局提供,國家產出中22%來自國有企業(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你就會懷疑之前的結論了。沒有哪一個學派——不管是新古典,馬克思主義還是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可以解釋新加坡這種自由市場和社會主義的成功組合。像這樣的例子會讓你對經濟理論的威力有了更多的懷疑,在得出政策結論時更加謹慎。
最后一點也很重要。我們之所以讀史,是因為道德責任——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拿民眾做“活體實驗”。從前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央計劃(以及后來該陣營中俄羅斯等國的“大爆炸”式改革,回歸資本主義),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后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緊縮”政策導致的災難,再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和英國“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失靈,歷史上有太多的激進政策實驗,摧毀了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的生活。研究歷史沒法讓我們完全避免犯錯,但在制定能夠影響民眾生活的政策之前,我們應該盡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如果你被上面任何一個觀點說服了,那么請將這章余下部分讀完。在其中,有很多你以為你知道的歷史“事實”可能會受到挑戰,你對資本主義的理解也因此會發生些許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