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2018
- 劉士林
- 4字
- 2020-11-05 17:46:19
專題報告
2018中國大都市治理與公共政策報告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推動中國大都市發展建設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推動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踐取得實質性進展,切實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多項重大舉措,以區域科技創新網絡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推動建設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注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以數字技術賦能新時代大都市治理,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公共服務效能提升和政府職能轉變。注重持續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大都市治理與公共政策呈現出不斷自我完善、創新升級的特點。中央政府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體制機制創新重要變革政策,建構出中國大都市治理與公共政策創新發展的全新圖景。
一、治理制度創新:頂層設計規劃引領,推動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針對區域協調發展新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并從頂層設計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性規劃和創新性舉措,掀開了中國區域治理的全新篇章。
1.以頂層設計規劃引領,構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安排。在我國持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等多項區域總體戰略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對以往區域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概括和高度提升,是新時代推動我國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和行動綱領。[1]
在頂層設計層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明確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在精準施策方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優勢地區實現創新引領和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時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邊疆發展,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加快發展,構建更具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區域立體化均衡化發展新格局。[2]
這一基本方略不僅從戰略層面對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完整部署,而且明確了各主要區域重點任務、發展定位和建設路徑,成為新時期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政策機遇和全新規劃引領驅動力。
2.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推動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的背景下,中國區域治理進入了全面深度協同和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全新階段。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就要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根源問題,在產業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治和交通互聯互通等關鍵領域率先突破,加快構建京津冀城市群。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北京市主要面向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和部分教育、醫療結構,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集中疏解與分散疏解相結合、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相結合、統籌謀劃與分類施策相結合四大原則,實現分時分段完成疏解、均衡布局帶動承載地城市化進程等區域協同發展相關規劃,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區域深度協同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京津冀三省市和有關部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指導下,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戰略框架,出臺了產業、交通、科技、生態環保等12個專項規劃和一系列具體政策,在重點領域已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7年11月,以北京為中心、“半小時通勤圈”逐步擴大,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下降33%,“4+N”產業合作格局[3]加快構建。同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入開展,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增長超過30%,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初見成效,京津兩市助力河北張承保地區脫貧攻堅扎實推進。[4]
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2017年12月,新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在上任不久之后的一個大動作,就是帶領上海市黨政代表團赴泛長三角地區其他三個省安徽、江蘇、浙江學習考察,與各省黨政領導共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戰略、新路徑、新機制。長三角區域核心城市上海的主要黨政領導主動走出去,與長三角地區兄弟省份的主要黨政領導互動交流,磋商研討,為實質性推動長三角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2018年3月,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已經組建,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歷史拐點,為長三角區域創新網絡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工作地點設立在上海,主要工作職責包括擬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協調統籌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等,“把長三角建設成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范區,成為在全球有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成為能夠在全球配置資源的亞太門戶”。2018年7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正式印發,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明確了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覆蓋交通能源、科創、產業、信息化、信用、環保、公共服務、商務金融等12個合作專題,并聚焦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濟互保、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重點領域,創新多項體制機制,推動長三角地區建設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的更高質量一體化世界級城市群。[6]
粵港澳大灣區頂層設計落地在即,并將在產業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快制定專項規劃,推動泛珠三角地區9座城市在體制機制層面加速與香港、澳門的全面對接。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對于推動港澳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意義重大。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之內“兩種社會制度”“三個關稅區”共存的局面,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也是需要在制度層面大膽突破的難點所在,需要更深層次的治理制度創新和政府社會密切協作,推動基礎設施“硬對接”和體制機制“軟對接”,通過深化合作形成一體化聯動發展的共贏格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重點和難點即制度創新。2018年8月,國務院宣布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其中包括取消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事項。廣東推出“便利灣區”18項舉措,粵港澳專業資格互認深入推進,前海、橫琴試行香港工程建設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資澳資醫療機構達46家。[7]大灣區建設已率先從藍圖構想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國家支持下,立足三地優勢,加強三地聯動,進一步高質量高效率向前推進。
二、治理模式創新:共建科創走廊,推進區域創新網絡建設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構建區域創新網絡能夠充分發揮網絡化結構的鏈接互動效應與協同效應,提升區域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是新時代背景下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都選擇了跨區域共建科技創新走廊這一嶄新模式,作為區域創新網絡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和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引領示范區,在區域協同創新實現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全新路徑。
1.G60科創走廊:打造長三角協同創新核心引擎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點和核心節點。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指出,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要求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為此,上海市及各區縣出臺多項創新創業促進政策,并提出建設面向長三角的G60科創走廊,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創新網絡建設的核心引擎。
依托長三角區域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和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偉大實踐,G60科創走廊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連續升級的演進特征,三年“三級跳”,從城市戰略上升為區域戰略,經歷了三個版本的發展過程。
(1)1.0版本: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
2016年5月24日,上海市松江區全面貫徹落實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正式發布《關于加快建設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的意見》,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8]
根據規劃,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對標國際類似成功創新區域,以G60高速公路松江段40公里為核心,結合分布高速公路兩側的九大功能板塊,打造“一廊九區”創新集群,實現“科創承載、總部研發、高端制造、服務集成、商業商務及現代物流相輔相成”的產業功能布局。[9]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以臨港松江科技城為龍頭,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兩側輻射帶,中部以松江新城為核心,集中布局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松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和松江大學城雙創集聚區,周邊串聯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洞涇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松江西部科技園區,配套以松江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區和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0]
“一廊九區”空間布局定位清晰,產業布局涵蓋電子信息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能夠同時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與產業協同效應的雙重優勢,推動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成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區和產城深度融合示范區。

圖11 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一廊九區”布局
(2)2.0版本:滬嘉杭G60科創走廊
2016年7月,浙江省政府通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規劃》建設方案,涵蓋浙江大學、未來科技城、阿里巴巴等眾多優勢創新主體,推動杭州西地區打造以信息經濟為引領、智能制造業為支撐的科創大走廊產業新體系。2016年8月,浙江省嘉興市發布《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年)(2015年修訂)》[11],提出“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分工體系,加快建設對接上海的長三角高科技成果轉化重要基地。2016年10月,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王濤發表署名文章,提出打造G60滬嘉杭科創走廊的戰略構想,以上海和杭州為“兩核”,以嘉興為“一區”,三地聯動,推動建立跨區域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和協同網絡。[12]在此基礎上,滬嘉杭三地不斷互動互訪、密集對接。2017年3月,松江發布《G60科創走廊建設行動方案》,聯手杭州市、嘉興市,以交通網絡為基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強化協同效應,促進人才、技術、資金、項目、政策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組合。[13]2017年7月12日,上海市松江區與杭州市、嘉興市三地在滬簽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14]標志著G60科創走廊建設正式進入2.0版本發展階段。“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正式更名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從上海市松江區向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延伸拓展,以G60高速公路為主軸,長約180公里,打造滬嘉杭三地共建共享的開放型創新網絡,形成輻射長三角、服務長三角的跨區域科技創新走廊。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依托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面向國際國內聚合創新資源,圍繞創新協同、產業融合、互聯互通、機制完善等方面開展深入協作,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網絡。

圖12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兩核一區”布局
(3)3.0版本:G60科創走廊
2018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再次提速。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關情況的報告》上發出重要批示,要求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15]2018年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滬舉行,以“聚焦高質量,聚力一體化”為主題,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要求,審議并原則同意《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長三角地區合作近期工作要點》。
在此背景下,松江提出以滬蘇湖合高鐵建設為契機,深化拓展G60科創走廊從“高速公路時代的2.0版”邁向“高鐵時代的3.0版”,進一步向西輻射江浙皖腹地樞紐和要沖城市,以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合高鐵為紐帶,進一步擴容建設G60科創走廊。2018年6月1日,即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召開當日,G60科創走廊第一次聯席會議在上海松江同步召開,來自上海、杭州、蘇州、嘉興、金華、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城市的領導人審議通過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G60科創走廊工作制度和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并發布《G60科創走廊松江宣言》。這標志著G60科創走廊3.0版本的正式誕生。
2018年7月9日,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正式掛牌,作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分支機構,承擔編制規劃、組織協調和跨區域對接等多項職能。
G60科創走廊的3.0版形成了“一廊一核多城”的布局規劃體系:“一廊”即 G60 科創走廊;“一核”即全球科創中心——上海,松江背靠上海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成為向東承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先進制造功能、向西輻射蘇浙皖腹地的樞紐和要沖;“多城”包括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城市。[16]規劃覆蓋面積約7.62萬平方公里,區域常住人口約4900萬人,GPD總量約4.86萬億元,分別占長三角三省一市總量的21.2%、22.3%、24.9%[17],定位于長三角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示范區重要引擎和長三角率先邁向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長三角率先建立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的試驗田和科創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主陣地。
三年三次升級,G60科創走廊的發展經歷了從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的“三級跳”,空間布局也從一城區擴大到三地市再擴容至九城市,戰略定位從城區戰略升級為滬浙跨區域協同戰略、再上升為滬蘇浙皖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區域發展戰略。G60科創走廊的發展建設和升級提速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緊密相關,成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先行先試平臺,在區域層面統籌規劃、共同推進,承擔著更高級別定位和更重要歷史使命。

圖13 G60科創走廊“一廊一核多城”布局
2.廣深科創走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創新型灣區
廣深科創走廊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構建“一廊十核多節點”的創新空間格局,旨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其中,“一廊”即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依托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佛莞城際等復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創新資源,三市連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建設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長度約180公里。“十核”即十大核心創新平臺。具體為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東莞濱海灣新區、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區、深圳坂雪崗科技城、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面積約348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約243平方公里。構建科技創新重要空間載體,打造全球頂尖科技產業創新平臺,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多節點”包括廣州市國際生物島園區、天河智慧城等13個,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15個,東莞市中子科學城、東莞水鄉新城等9個,合計37個,均為具有一定創新基礎,發揮示范效應,推動區域發展的創新節點,總面積約462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約349平方公里。[18]

圖14 廣深科創走廊“一廊十核多節點”布局
2017年1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成為指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建設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到2020年,科技產業創新能力領先全國。主要創新指標達到或超過創新型國家(地區)水平,全社會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過3.5%;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2%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5件,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基本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格局;初步建成創新資源集聚帶、轉型升級引領帶、生態宜居示范帶,強有力支撐我省打造全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撐;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第二步是到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打造中國“硅谷”,成為與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相媲美的全球創新高地,全社會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過4%,科技進步貢獻率不低于6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5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重要力量,成為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科技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強有力支撐我省進入全球創新型地區前列,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創新型灣區,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強大支撐。建成國際一流的人居環境。
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走廊,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強有力支撐我省領先全球創新型地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勁支撐,營造最具魅力的全球頂尖創新人才向往的人居環境。[19]
3.共建科創走廊,推動區域創新網絡優化建設
共建科技創新走廊,有利于推動區域創新網絡建設發展,從而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依托各區域特色創新資源與要素稟賦,科創走廊建設與發展中探索并嘗試了協同模式和治理模式的轉換升級,呈現出全新的特征。
(1)制定整體性規劃前瞻引領
在自主創新和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的引領動力下,政府注重制定具有前瞻性、整體性的創新規劃,通過科創走廊建設、跨區域深度合作等創新模式,引領區域創新網絡建設發展建設。科創走廊建設成為強化區域協同創新的突破式創新實踐,有利于融合與拓展各主要創新城市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推動城市間互聯互通創新要素,聯合研發技術攻關,增強區域高端創新資源的集聚、整合與輻射功能,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2)構建跨省跨部門行政網絡加強統籌
區域科技合作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區域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引領節點、其他多個城市為創新中心節點和技術擴散節點的梯度分明的區域科技產業分工體系,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在制度建設方面,各區域采取了組建區域合作辦公室或科技創新聯席會議等方式,以創新建設規劃為行動綱領,加強區域創新網絡統籌建設。在機制建設方面,各區域以科創走廊為核心承載區,聚焦改革聯通和創新協同,建立長效的科技合作研發機制和項目攻關合作模式等,形成了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區域協同創新新局面。
(3)配套創新政策提供服務
創新、經濟增長和科研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改變。區域創新網絡越來越需要建立在更為廣泛、動態、運作良好的“知識和創新網絡”基礎之上,強調創新要素協同、創新政策協同、創新機制協同和創新要素“四位一體”,共同推進,實施專業化、扁平化的創新服務政策,在更高層次上探索政府、技術與市場的創新互動模式,服務國家自主創新戰略。
三、治理技術創新:數字治理賦能新時代,全面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2018年9月1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并在賀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國正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將有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強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20]
1.數字治理成為大都市治理的必然選擇
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優先戰略選擇。同時,數字技術應用于大都市治理,能夠促進提升政務服務,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能力,保障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特別是發展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化治理技術,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司法服務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推動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數字治理借助強大的技術優勢,能夠形成良好的網絡化治理結構,增強城市政府的透明性與回應性,構建有效的城市政府善治機制,成為數字時代城市政府善治的必然選擇。[21]
2.數字治理全面賦能,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按照“構建一個體系、把握雙重屬性、堅持三位一體、強化四大支撐”原則對人工智能持續發展進行布局,要求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堅持人工智能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推進,全面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帶動國家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智能化方面,《規劃》要求重點推進智能政務、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環保和智慧法庭等相關領域發展建設,構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數字治理和智慧化城市建設有序發展。[22]
2017年11月,上海市發布的《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新一代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作的新特征,相關技術應用及產業模式對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精細化治理的引領帶動效能顯著。在大都市治理層面,數字化治理和新一代智能感知技術能夠提高城市安防、環境、基礎設施等管理能力,增強城市智能防控能力,特別是在公共安全監控、自然災害預防、環境監測、河道監管、食品安全追溯等領域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智能有序運行。在公共服務層面,數字化治理和智慧化治理能夠改善政府決策與公共服務質量,可以通過多維度大數據分析預測公共需求、分析社會輿情,支撐政府科學化決策,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能。[23]
2018年7月,深圳市印發《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打造國家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市的戰略部署,促進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建設。[24]該方案提出,到2020年,深圳市要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環境、網絡空間的感知網絡體系,在公共安全、城市運行管理的各個領域,通過信息化手段建成反應快速、預測預判、綜合協調的一體化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實現市區聯動、部門聯動和軍地聯動,推進公共服務(包括政務服務、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公共安全(包括公安、應急、安全生產等)、城市治理(包括交通、環保、水務、城管等)、智慧產業(包括智慧園區、智慧工廠、創新服務平臺和大數據產業等)四大領域應用工程建設,并與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實現聯動協同。
從國家層面到多個主要城市,城市治理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共識,將促使城市治理技術和發展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呈現感知智能化、管理精準化、服務便捷化和參與主體多元化等特征,通過技術賦能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影響力與競爭力。
四、治理機制創新:推動政府創新,全面深化改革
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全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注重開展改革創新試驗,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微觀管理和直接干預,加強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推進自身職能轉變。全面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縮短商標注冊周期;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推進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政務協同管理和一體化服務體系。
1.“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2016年底,浙江省率先提出和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全面推開。2018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調研報告》并予以肯定,建議向全國復制推廣。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被正式寫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25],要求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通過“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次辦結”的服務模式創新,讓群眾、企業到政府辦事,在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受理條件時,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次”是浙江在省域層面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實踐創新,其初心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礎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提供的技術支撐,路徑是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的“乘法”,實質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理論內涵。“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地方政府創新等各領域改革創新理念,體現了以關鍵環節突破拓展改革廣度深度的系統性改革思維。[26]截至2018年9月,浙江省、市、縣三級梳理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項已分別占同級總事項數的100%、99.59%和99.21%。最新的第三方特定對象電話回訪調查顯示,企業和群眾對“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滿意率達到94.7%。[27]
繼“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后,浙江省繼續加強改革創新,推行“證照分離”改革,作為“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內容。2018年1月,浙江省制定實施《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方案》,在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復制推廣上海市116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國務院或國家部委已取消的事項除外)“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經驗做法,將98項行政審批事項納入改革范圍,其中取消4項、審批改備案2項、告知承諾21項、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37項、強化準入監管34項。[28]
通過多項改革疊加實施,浙江省行政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全省試點地區試點事項平均辦理時間已從改革前的12天左右壓縮到4天左右,有效緩解“辦證難”。辦事透明度進一步提高,通過線上線下各種途徑公開辦事程序和所需材料,為群眾和企業辦事帶來便利。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進一步轉變,以往政府“重審批輕監管”的管理模式得到改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進一步形成,監管舉措得到有效落實。未來一段時間,浙江省還將進一步推進“照后減證”、簡化審批程序,不斷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提高數據共享水平,加快實現市場準入100%網上辦理、數據資源100%共享,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多證合一”“證照聯辦”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2.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充分結合數字治理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等重要改革創新,[29]具體改革舉措包括以下方面。
(1)以整合促便捷,推進線上“一網通辦”
按照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要求,加快建設國家、省、市三級互聯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體系,整合構建全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整合各級政府部門分散的政務服務資源和網上服務入口,推動政務服務“一次認證、全網通辦、全國漫游”,大幅提高政務服務便捷性。同時切實提高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比例,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拓展政務服務向“兩微一端”等移動應用拓展,實現從網上咨詢、網上申報到網上預審、網上辦理、網上反饋“應上盡上、全程在線”,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多樣性、多渠道、便利化的政務服務。
(2)以集成提效能,推進線下“只進一扇門”
企業和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為目標,大力推行政務服務集中辦理,實現“多門”變“一門”,促進政務服務線上線下集成融合,不斷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推動完善省、市、縣、鄉鎮綜合性政務大廳集中服務模式,將垂直管理部門在本行政區域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綜合性政務大廳集中辦理,加快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實現企業和群眾必須到現場辦理的事項“只進一扇門”。
同時,依托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時匯入網上申報、排隊預約、現場排隊叫號、服務評價、事項受理、審批(審查)結果和審批證照等信息,實現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無縫銜接、全過程留痕,為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下“只進一扇門”提供有力支撐。
(3)以創新促精簡,讓企業和群眾“最多跑一次”
以企業和群眾辦事“少跑腿”為目標,梳理必須到現場辦理事項的“最多跑一次”目錄,精簡辦事環節和材料,推動政務服務入口全面向基層延伸,力爭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大力推進減材料、減環節,整合涉及多部門事項的共性材料,推廣多業務申請表信息復用,通過“一表申請”將企業和個人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齊、后續反復使用,減少重復填寫和重復提交。充分依托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以與企業生產經營、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和辦理量大的高頻事項為重點,通過優化辦事系統、簡化辦事材料、精簡辦事環節,讓更多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
(4)以共享促應用,加強數據安全保障
建立完善全國數據共享交換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多級互聯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強化平臺功能、完善管理規范,使其具備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調度能力。按照“統一受理、平臺授權”的原則,建立數據共享授權機制。加快完善政務數據資源體系,遵循“一數一源、多源校核、動態更新”原則,構建并完善政務數據資源體系,持續完善數據資源目錄,動態更新政務數據資源,不斷提升數據質量,擴大共享覆蓋面,提高服務可用性。完善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機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共享責任,在落實國務院部門第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的基礎上,制定發布第二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新增拓展1000項數據共享服務,加強數據共享服務運行監測,全面清理并制止僅向特定企業、社會組織開放公共數據的行為。
信息安全作為重點事項被提上日程。要求注重加強數據共享安全保障,依法加強隱私保護,研究政務信息資源分類分級制度,制定數據安全管理辦法,明確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共享、開放等環節安全保障的措施、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提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的安全防護能力。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風險評估和安全審查,強化應急預案管理,切實做好數據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
3.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成立,健全深化改革體制機制
2018年3月,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負責深化改革相關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注重加強對改革工作的統籌領導,展開切實工作,對多個重大領域、多項重要工作明確責任、協同推進。[30]
在結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轉變和優化職責是關鍵。需在改職責上出硬招,切實解決多頭分散、條塊分割、下改上不改、上推下不動的問題,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要在宏觀管理、市場監管、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生態環保、應急管理、退役軍人服務、移民管理服務、綜合執法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領域,重點攻堅、抓好落實。同時,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主動對表、積極作為,結合機構改革,加快內部職責和業務整合。
在規劃引領和戰略導向方面,委員會強調要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引導公共資源配置方向,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保持國家戰略連續性穩定性,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要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統一規劃體系建設,理順規劃關系,完善規劃管理,提高規劃質量,強化政策協同,健全實施機制,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規劃體制,構建發展規劃與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在自貿區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方面,委員會要求進一步深化自貿區改革開放,總結建設經驗,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照國際先進規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防控風險為底線,擴大開放領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以取得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更好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
在區域治理方面,委員會強調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這個定位,圍繞創造“雄安質量”,賦予雄安新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在創新發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制度體系,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要求繼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圍繞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機制。[31]
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層驅動力,是適應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通過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安排深化國家機構改革和各領域改革,能夠推動優化機構職責配置,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總體效應,以更大力度和更大決心推進實現全面深化改革。
[1] 石碧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區域發展指明方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2月13日,第7版。
[2] 新華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 “4”即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張承生態功能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四大戰略合作功能區;“N”即一批高水平協同創新平臺和專業化產業合作平臺。
[4] 蔡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0日,第6版。
[5] 唐亞林、于迎:《主動對接式區域合作:長三角區域治理新模式的復合動力與機制創新》,《理論探討》2018年第1期,第28—35頁。
[6] 張駿:《長三角:聚焦高質量,聚力一體化》,《解放日報》2018年6月2日,第1版。
[7] 王攀、劉歡等:《開創融合新格局,探索發展新路徑——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年間》,《人民日報》2018年8月15日,第1版。
[8] 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員會、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秉持新發展理念 唯實唯干 大刀闊斧辟新路——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紀實》,《中國科技產業》2017年第11期,第38—43頁。
[9] 耿挺:《全力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上海科技報》2016年7月29日,第1版。
[10] 張晉洲:《科創驅動“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解放日報》2016年5月24日,第6版。
[11] 劉樂平:《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浙江日報》2017年4月6日,第1版。
[12] 王濤:《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浙江日報》2016年10月27日,第15版。
[13] 黃勇娣:《滬嘉杭共建共享區域創新體系》,《解放日報》2017年3月20日,第1版。
[14] 楊潔:《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一條“黃金大道”撬動浙滬協同創新》,《嘉興日報》2017年7月28日,第3版。
[15] 談燕:《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解放日報》2018年5月9日,第1版。
[16] 陳立平:《一條科創走廊串起九座城市 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先行先試平臺》,《杭州日報》2018年8月28日,第17版。
[17] 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2018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峰會暨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工程啟動大會九城市簡介》,2018年9月。
[18] 《一廊十核多節點,廣深科創走廊這樣建》,《南方日報》2017年12月14日,第3版。
[19] 馮善書:《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南方日報》2017年12月25日,第1版。
[20]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解放日報》2018年9月17日,第1版。
[21] 徐曉林、劉勇:《數字治理對城市政府善治的影響研究》,《公共管理學報》2004年第1期,第13—20、107—108頁。
[22]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7年7月20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0/content_5212064.htm。
[23] 中國政府網:《上海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發布》,2017年10月26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5/content_5239791.htm。
[24] 深圳政府在線:《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2018年7月12日,http://www.sz.gov.cn/zfgb/2018/gb1062/201807/t20180730_13798766.htm。
[25] 郁建興、高翔:《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經驗與未來》,《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第76—85頁,第158頁。
[26] 沈軒:《“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價值》,《浙江日報》2018年3月12日,第10版。
[27] 浙江在線:《最多跑一次 浙江加速度》,2017年6月11日,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zjxw/201706/t20170611_4202452.shtml。
[28] 金春華:《浙江“證照分離”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試點地區累計辦件量44656件》,《浙江日報》2018年8月24日,第2版。
[29]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6月10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6/22/content_5300516.htm。
[30]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領導 緊密結合深化機構改革推動改革工作》,《人民日報》2018年3月29日,第1版。
[31]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9月21日,第2版。